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民国汉族副业风俗

2020-05-30 09:52:23 历史故事 °c 繁体
A +  A -
民国时期的广大农村,除从事农作劳动外,还从事各种各样的副业生产,如养猪、养鸡、编席、织布等,既为自用,有时也用于交换,以补贴家用。

  1.俗重副业

   农业生产以出售为目的,成为民国农民普遍的时尚。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的小农经济冲击的结果。纷纷出卖农副产品,这本身就 是一种经贸风俗事象;客观上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深刻地促使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观念的嬗变。

  民国初年,上 海青浦县章练乡的“农民最勤,习以为常,妇女乌馌饷外,耘获车灌,率与男子共事,故视他处劳苦虽倍,而男女皆能自立。其无田者,为人佣耕曰长工,农月暂佣 者为忙工,田多人少者请人助己而偿之曰伴工。俗务纺织,乡妇抱布入市,易棉归,旦复抱布出。纺法用两指捻纱,名手车。织者率日成一端,入市场易钱佐薪水, 盖其纺织精敏,实能以织助耕之不足焉。” 高如圭,万以曾辑:《章练小志》卷三《风俗?方言》。在民国时期,不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的农家几乎是没有的,农 家完成出售风尚的过程和步聚,便构成了一幅与农家的农业生产活动完全不同的风俗画。这在民国大量的志书中有生动的描摹。

  如民国年间的 上海金山县城乡,“土人重农逐末者寡其行贾于外者惟米、花、布等物,居货者多土著。平章市价而低昂之,谓之牙行。负贩各物,营微利以自给,谓之小经纪。其 黠者伺有货至,则拉而散之店口或居民,名为代卖,实资中饱,谓之白拉主人。如牛、豕、农器,各乡镇俱有集期。大率商贾习俗,富则守分读书,贫则依人谋食, 势使然也。” 《重修金山县志》卷十七《风俗》。

  既然生产是为了销售,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之民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品种与前代 有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原是少种甚至是前所未闻的农产品。譬如,“洋葱,外国种,近因销售甚广,民多种之。叶似葱,高三、四尺,地下茎如水仙茎,植物学 所谓鳞茎也。佐向食,味颇佳,惟其叶人多不食” 吴馨等修,姚等纂:《上海县续志》卷八《物产》。 。“薄荷,民国七年本区开始种植,至十年前后,户户种 植,二十年以后,销路欠广,价低,种者渐少” 吕舜详、武嘏纯编:《嘉宗疁东志》卷三《物产?天然物》。。人们日常生活的日趋“洋”化,农民在副业生产自 然也要满足这种要求。譬如,“民国后,洋布盛行,黄草事业日见发达,徐行附近多改织黄草品,近城外多改织毛巾,所织之布仅供家衣著,纱多不自纺而改买洋 纱”同吕舜详、武嘏纯编:《嘉宗疁东志》卷三《物产?天然物》。。“澄桥、徐行、樊桥等乡所制黄草织物,向为著称。近年又经人研究提倡,出品益事改良,于 凉鞵、拖鞵外,弱编提包、书包、文夹、文件簏、信插、钱袋等物,每年运往上海,转输至宁波、福建、广东及南洋群岛等处,为数甚众”陈传德修,黄世祚、王焘 曾等纂:《嘉定县续志》卷五 《风土志?物产》。。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农副业生产的兴旺,传统的自然经济正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牛,旧时只黄牛、水牛 二种,近来(系指民国26年前后)多畜乳牛,俗呼外国牛,毛色黄,亦有黄白相杂者,无肩峰,不能驾轭耕田,以乳多为贵甚尤者,价值三、四百元以上” 方鸿 铠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卷三《物产志?动物》。。

  当然,民国农副产品商品化的扩大,只是相对于前代而言。尽管出售农副产品成 为广为农夫接受的风习和观念,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已完全变成了商品生产”,“丧失了其自给性”。在当时农村中生产的自给情形还较普遍,例如在汉口,“乡间 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丝,以自织成其所好土,余剩则卖却” 《东方商报》第60号,第10页。。四川农民“除了自己家庭所需外”,乘余的再“供给别人的需 要”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8页。。其他各地亦然。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