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苏东坡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豁达的生活态度为何苏东坡能受到后世极力追捧?

2020-05-25 11:04:03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古时候大文豪那么多,为何却只有苏东坡受到后世极力追捧?

u=4172277019,179951338&fm=26&gp=0_副本.jpg

不能否认,苏轼是个有大才气的人。谢灵运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谢灵运遇上东坡,只怕也会分他一斗。生于蜀地,年少聪颖,未及冠即学通经史。长到18岁时新婚,婚后即跟随父亲、弟 弟进京科考。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担任考官,苏轼的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眼前一亮,欧阳修甚至怀疑这篇文章是出自他的门人曾巩之手。

据传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后曾对他的儿子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了。果然 ,苏轼去世十年后没有人提起欧阳修,人人都在谈论苏轼,偷读他被禁的作品。苏轼的才气是上天独给他的礼物,二十岁出头,就受到当时的大文人欧阳修的推崇 ,此后文名渐显。父亲苏洵走了十多年的路,苏轼一朝就做到了。这得天独厚的才华,仿若垂天之云,是常人所不能拥有的,“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身持才华不可辜负,苏轼将自身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大才华创造出了大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辛”留名,词开豪放一派;用笔行书自成一家,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这些都是苏轼。“雪泥鸿爪”“对床夜雨”“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化为乌有” “燕瘦环肥”“坚韧不拔”等等,这些我们现如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也都来自苏轼。

u=2607632047,1396799463&fm=26&gp=0_副本.jpg

灿如彩云的才华,并不能阻止一个人陷入命运的泥淖。苏轼的一生就是个陷入泥中 、泥中生活、泥中自得的过程。在苏轼写给弟苏辙的诗中,有这么一句“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不停辗转,终此一生, 可谓苏轼生活的真实写照。无休止的苦难是从妻死父丧开始的。治平二年,发妻王弗去世,治平三年,父 亲苏洵去世。之后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离开京城,为父守孝。神宗熙宁二年,兄弟二人重返京师,从此卷入政治风暴。

一生入狱一次,被贬多次。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第一次被贬期间,由于生活 极其窘困,苏轼不得不带领家人开垦坡地,以贴补家用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在那时起的。在离开黄州赴汝州上任的途中,由于路费不够,只得上书请求改任常州,在苏轼给 皇帝的奏折中称“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苏轼到达常州后,托朋友卖掉父亲在京中的住宅才得以支付在常州买宅置田的费用。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直到最后魂归常州,苏轼这一路走得坎坷。

谁都会有陷入泥淖的时候,智者懂得洒脱,苏轼恰恰是一位智者。苏轼的洒脱是在时间流水中的一种看开,一种乐观。洒脱,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乐观。在黄州期间,苏轼开始研究佛家与道家思想,借 此来消化掉人生的苦难。初到黄州时苏轼内心也是凄苦的,正如他在《寒食雨二首》中写的一样,“君门深 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飞不起”。

在这个低谷时期,他开始了对人生的反思,用自我剖析的方法让自己脱胎换骨。在 这一段时间内,苏轼完成了内心世界的重要转变,苏辙曾说“谪居于黄,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方至;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岁月给了苏轼关于生活的答案,苏轼写了《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全然不见“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寂之色。生活再难,也不要失去信心,你厌倦生活的那天就是生活将你抛弃的日子。

不论处境多么艰难,苏轼始终保持内心平静安然,他对未来、前路总带着一份乐观,“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在泥里也要好好生活。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暂时的泥泞是 为了留下更深的脚印。只有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才能给你以笑脸,倘若你自己先心灰意冷,那你的世界怎么能充满彩色? 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荡荡,自能履险如夷。

u=1876028689,75464030&fm=26&gp=0_副本.jpg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苏轼内心还怀着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苛责,那之后去往惠州、儋州的旅途这种苛责则少了很多。人生不能攀比,也不要苛求。珍惜自己的人生,不要 去强求不可得的东西。“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功名利禄转头空,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世界这么大,我们不可 能得到所有,人不过是宇宙间的蝼蚁,百年之后我们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又何妨在此时宽以待人、善待自己。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与其执迷苛求,不如“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洒脱,就是学会舍得,以豁达的心接纳世界。不论生活给予了苏轼什么,他总是以一颗豁达的心接受,他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你把我贬到黄州,我有酒有肉日子赛过神仙;你把我贬到惠州,我有荔枝鲜果度日不觉艰难;你把我贬到儋州,我教书育人造福一方百姓。苏轼从不觉得世界对他有所亏欠,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人生就像沼泽地,没有人能走得平坦,总有些跨不过的泥潭。人生处处都是经历,当你沉于生活的困苦中不得解脱时,不妨换个方式去理解,换个态度去面对,以一颗洒脱的心把生活的苟且过成诗歌

为何苏东坡能受到后世极力追捧?

一、他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

在古时候文人写出的文章都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从这个程度来说,他们的才华确实是比一般人高,但是自古就有“文人相轻”这一个说法。也就是说他们谁都觉得自己文章写得好,觉得别人写的不如自己,瞧不上别人写的文章。并且曹丕曾经还很直截了当地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不过是东坡这个人他没有这样的毛病。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便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扬名想当官的话,就应该熟读苏东坡的文章。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在当时可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而瞧不起他人写的文章。并且还不遗余力的表扬过很多人,总之从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他轻视其他文人的东西。

在民间的流传里,这两个人与他的故事众所周知。第1个就是他与苏小妹的故事,第2个便是他与佛印的故事。前者自然都是写文章,但是几乎每一次他都写不过苏小妹,而他与佛印之间的故事则是说他在说话时经常都输给佛印。比如说他与佛印曾经让对方说自己在对方心里是什么?苏东坡说佛印在他心里边是一团牛粪,而佛印便说苏东坡在他心里是一尊佛。当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但其实不然。因为心中有佛看,别人自然就是佛,但心中有牛粪看别人自然也就是牛粪。虽说这些故事并不真实,但是为什么依旧能够广为流传呢?着正是因为他从来都不轻视其他文人的一种表现啊。

u=1065847971,3268472763&fm=26&gp=0_副本.jpg

二、他为人一点都不狭隘

他是一个性情直率的人,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在前期的时候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让王石对他颇有意见。后来又因为反对司马光,而让司马光对他很有意见。如果说这些都是因为他的原因的话,那后来他在影响力上比章惇大让章惇也不满意他那就真的是因为那些文人的心里是狭隘的,在他们心里他人即是地狱,所以也因为这些他受到了他们三个人的极力贬低,可以说他那一身颠沛流离,与他们三个人不无关系。

有很多的文人都是狭隘的,他们一般都比较记仇。但是他不一样,他身上就没有这种毛病。他不仅对自己的朋友好,对自己的敌人也很好。比如说王安石因为他反对他而整了他很多次,但是后来在王安石倒霉之后,他又处处为他说话。还因为他替王安石说话而被章惇贬谪。后来换了皇帝章惇倒霉了,他又重新被重用。他在回去的途中还特别关心章惇并且还给他送药。

u=925418551,3707448330&fm=26&gp=0_副本.jpg

三、他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矫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国古代的大多文人一方面热衷于仕途,每天都想着皇帝能够诏见他,想着皇帝能够器重他。比如说李白曾经还写过巴结韩荆州的诗句,可是另一方面当皇帝或者权贵没有器重或者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真的,小编个人认为像。“且放白鹿青崖间”这样想要寻仙问道的诗句真的很矫情。你想要得到重用,那里多为自己跑路就行了,这也不能说是你世俗,你只不过是想要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又何必这样一方面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一方面又吟诗表示自己不想与权贵合作呢?但是苏东坡他就不是这样一个矫情的人。

我们可以从他写的那些诗文里发现,他从来就没有这种得不到重用时就想要去访道求仙的矫情。所以他的后人觉得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让人觉得他与我们的距离也是特别近的,他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而不是一个整日吟诗作赋将自己表现得超尘脱俗的人。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