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命运悲惨的和亲公主,一个比一个结局凄惨!
2020-05-30 09:52:40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古代封建社会,为了王朝的外交和稳定,大多数皇帝都会派公主和亲,然而这些娇生惯养的公主们,到了异地他乡又怎样会有好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历史上那些命运悲惨的和亲公主,一个比一个结局凄惨!
一,汉朝刘细君
刘细君的祖父是汉武帝的亲兄长,她是汉武帝的侄孙女。但不是皇帝宠爱的妹妹,她是一位出道日期比王昭君早了整整72年的罪臣之后。
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时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其父刘建于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失败后自缢。她的母亲们都被弃市,而她因为年龄过小而幸免于难。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养在身边。
平时皇帝哥哥是想不到这位好妹妹的,但当时汉武帝遇到了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什么问题?你又猜对了,还是他那牛逼的邻居——匈奴大哥。虽然卫青与霍去病很给力,但也只是把匈奴逼退入了漠北,仍旧时不时会骚扰一下边境。这教训都教训过了,送也送了一打公主了,仍旧没能安抚住。汉武帝这次决定农村包围城市(使用远交近攻策略),公主不送去匈奴大哥那儿了,拜拜了您呐。咱们公主改走“乌孙”道。
“乌孙”,是当时伊犁河流域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只有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在那个时期,争取到“乌孙”的支持就显的尤为重要。而为了表达诚意,汉武帝又使出“送公主”这一招,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个被他遗忘在角落里的罪臣之女——刘细君。而据记载,她去往异邦后的生活过的相当凄惨。
一纸诏书改变了刘细君的命运。汉武帝命她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年仅16岁的刘细君被派往乌孙和亲。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到了乌孙之后,当时的乌孙王猎骄靡非常高兴,虽然言语不通,但眼前这位小美人生的是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犹如八音盒中会跳舞的精致小娃娃,与乌孙国那些糙女子简直天壤之别。他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并封为“右夫人”,颇为宠爱。
有趣的是,匈奴在收到了汉王朝的一打“公主”之后,竟然也学会了这招。当时的匈奴单于一看:“这不对,汉室公主怎么跑去乌孙了???这是要亡我???”可他没有未婚的妹妹,情急之下招来自己的女儿嫁给乌孙王。乌孙王一并收下。并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虽然汉文化以右为尊,但在乌孙的习俗中却以左为尊。此后刘细君的地位便极为尴尬了,日子过的可想而知。
这刚没缓过多久,刘细君又迎来了另一件改变她命运的大事——乌孙王猎骄靡死了。当时他已年过七旬,感到身体日渐不支时便决定要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岑陬(军须靡)。然而按照乌孙国的传统,新国王必须继承老国王的一切,包括妻子!这种奇特的习俗被乌孙人称为“转房婚 ”。得知这个消息后,刘细君瘫倒在地,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儒家文化,断断无法忍受嫁给自己“孙子”这件事。刘细君抗争了,她写信给汉武帝请求归国,但哥哥的回信很简短:“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哥哥说了:“你得听他们的,我要联合乌孙共谋灭匈奴的大计呢,别影响我!”无奈之下,刘细君只得嫁予自己的孙子岑陬为妻。
刘细君在乌孙统共生活了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少夫。公元前87年,她因产后失调,加之心绪难平、思乡成疾,终于溘然长逝在乌孙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年仅21岁。
认取来时路,似乎上天还欠她一些幸福。愿公主下辈子,只为自己而活。
二,唐朝宜芳公主
唐初之时,奚族首领李延宠降唐后,被册封为王;为了笼络他,玄宗派宜芳公主与他和亲。
身为一个公主,自小锦衣玉食,又怎么会愿意嫁到环境恶劣的蛮夷之地呢?她一路愁肠,心里无奈,在悲伤之余,于送亲路上的驿站墙上留下了:“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的诗句,满腔离愁,不由言表。
宜芳公主嫁去之后,给她带来灾难的祸事就来了!
原来边关守将安禄山肆意妄为,私自进兵攻打奚族。李延宠已经归降,现在又莫名其妙的被攻打,他认为唐王不守信用,遂迁怒于公主。完婚之后,李延宠便将公主斩杀,表示誓与大唐周旋到底。可怜宜芳公主就这样无辜惨死在自己丈夫的刀下,命运对她何其不公!
人生在世,本就有许多身不由己,更何况是身在皇家,自由对于一个和亲的公主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奢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