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辉煌的一生,最终结局如何?他的儿子们又都是什么下场?
2020-06-01 08:56:03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代皇帝中,康熙的事迹可谓鼎鼎大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康熙帝辉煌的一生,最终结局如何?他的儿子们又都是什么下场?
清朝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荣亦有辱。清顺治帝进关以后的那一百多年,无疑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军队训练有素,外交游刃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而开启这一模式的便是众多学者公认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他八岁登基,也就是说少年便做了皇帝,直到69岁的时候离世,足足当了61年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以外,大多都想做一个好皇帝。每一位都非常有上进心。只是有兴就有衰,清初的盛世放在清末来,那也是历史不允许的了。在这些皇帝当中,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就要属于康雍乾这三位了。尤其是康熙,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的伟大的。
然而,在私生活上,康熙皇帝是一个佛教徒,更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那么,为什么身为皇帝的康熙,明明可以享有各种美食,可是他却只吃素呢?
康熙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烟与酒相比,他更恶旨酒(美酒),“清淡作饮馔,偏心恶旨酒”,就是他决心禁酒的写照。这是因为他认为酒有“乱人心志”和“致人以疾”的坏处。
君王信佛,国家之福也,百姓之福也,据历史记载大清朝的康熙帝曾经两次抄写金刚经,康熙帝是一个很有修行的君王,一个修行好的佛教徒,自然就会把吃肉这条戒律持好了。所以康熙皇帝主张吃素,而且劝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来吃素。这个就是康熙皇帝吃素的根本原因。
吃了一辈子素,为何死后葬了52个老婆,开了荤呢?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
康熙帝共有多少后妃,史学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康熙全传》记载,康熙帝后妃中贵人以上者有49人,册封在册的后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应、常在等据说共有200余人。虽然滥情,但康熙帝对他的妃子们还是有真情的。
有这么多的老婆,儿子自然多,孙子更多。相传康熙共有97个孙子,为何单单中意乾隆这个孙子?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弘历简直让康熙过目难忘: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禛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
这个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不过在传位于胤禛的决定中,弘历肯定起了作用。对于这个儿子,雍正心底有一种特殊的感念之情。
一将功成万骨枯,康熙的儿子们到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首先他的大儿子,不是怎么有名气,在他早年的时候,还是算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在平定一些少数民族叛乱的时候他也还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正是他主张灭掉吴三桂的。他为了当上皇帝,就用迷信的方法来蒙害皇太子,在康熙皇帝废掉皇太子的时候,由他来担任宫廷的守卫,于是他比较活跃的活动,这一点让康熙比较失望,于是把他囚禁了,后来的下场不得而知。
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是由皇后所生,这个儿子在后来被立为皇太子,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比较长的为皇太子,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太子。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他家其他阿哥和阿弟们看不惯这位皇太子,于是都在想方设法谋害他。
康熙的第三个儿子是一位书生气比较浓的太子,他负责协助康熙编撰了《康熙字典》,他也笼络了不少文学名家合力来编撰这本字典。因此作为太子,他计得康熙皇帝的欢心。甚至康熙准备想将皇位传给他,他也表现的非常的孝顺,所以说他的孝道功夫是做的非常好。但是后来他的结局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记载。
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才是整个争夺皇位斗争最后的胜利者。在早年的时候,他为人一直比较低调,他表现出来就是哪边都不得罪,而且的他情商非常的高。
康熙的第五个儿子是宜妃所生,也就是电视里面经常看到的康熙微服私访里面的那个妃子。但是好像这个儿子也没有多么大的出息,他早年的时候也曾经带过八旗兵,进行过战斗,战功也不是多么显著。
胤禩(sì),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是个我每每不忍提及的人物。生母良妃,出身微贱,是康熙老儿从辛者库里发掘出来的美人。清朝的时候讲究子以母贵,八八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后来他的母亲因为他的争气,得以晋升妃位。 胤禩天资聪颖,才华优裕,待人宽和,广结人缘。朝堂上下交口称赞,称之为“八贤王”,就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荐他。康熙一废太子后,命诸臣推举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说明其人心所向。
胤禩是阿哥党的首领人物,所谓阿哥党,是针对太子党所言。可以说,胤禩与他的集团,当年应该做过不少将太子推下位子的谋划。阿哥党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 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祯。 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集团。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 胤禩集团太过于出风头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康熙老头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皇太子的权利过甚都会心有不满,何况这个母亲出身微贱的儿子。又因为相面人张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贵不可言,被不怀好意(或是笨蛋)的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下令凌迟处死张明德,并削去胤禩爵位。
可以说,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终究因为康熙对旧太子念念不忘,又因为张明德事件获罪,受到了打击。坦白的讲,在这种封建社会,胤禩试图以民主的方式成为皇太子,本身就是一件很没有指望的事情。
二废太子之后,群臣还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对这个儿子打定主意是提防的,前次说他是少不更事,这次干脆就说他是居心险恶了。约莫康熙五十三年时候,康熙的寿日,胤禩因为母亲忌日的原因不能亲自拜寿,派人送去两只将死之鹰。康熙大怒,立刻骂胤禩不忠不孝,连带骂他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并且声称父子之恩断绝。并停爵停俸。
在我看来,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事出蹊跷,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调查,而是借题发挥,说明他已经毫不顾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声对他来讲的确是个不小的威胁,他害怕有朝一日被逼宫,所以一定要打消胤禩以及他的党羽对储位的幻想。
同年, 胤禩感染了伤寒, 几近毙命。 康熙当时在承德, 只是批复:勉力医治。 后因康熙要御驾回畅春园, 路上会经过胤禩居住的园子, 此时的胤禩已经人事不省,然而康熙依然要让其他儿子将其移回京城。 原因竟然是, 不希望路过的时候碰到不好的事情, 康熙是个讲求迷信的帝王, 他尽量远离这些可能带来晦气的事情。 至于儿子的死活, 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最搞笑的是,当皇九子胤禟坚决反对,说将死的人了, 不应该挪动。康熙居然说,这可不是我逼你们要挪走他的,你们回头不要怪到我头上。
然而我们的胤禩还是活了过来, 像小强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 只是从此以后, 他不再有希望继承康熙的大业了。 后来康熙老头可能也觉得自己做得过了头, 下诏恢复了胤禩的爵位俸禄。 但是, 胤禩在康熙朝, 只是贝勒而已。 事实上, 直到这个时候朝臣都还是支持胤禩的, 大学士李光地(看过康熙王朝的人应该都知道, 一个出名的人物)在康熙五十六年,还曾经说过: “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雍正继位之初, 采取拉拢的两面派手法, 封胤禩为廉亲王。 胤禩倒也没有兴风作浪, 然而却因为种种欲加之罪, 最终被胤禛治罪。 剥夺爵位不说, 竟然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 大概是“俎上之鱼”的意思。 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中。小小点评几句, 我个人是很同情这个人物的, 因其生母身份低下, 估计胤禩从小受了不少歧视, 所以才养成了要强但处事圆滑的性格。 他夺嫡的失败, 一是康熙的无情, 二是方法的失误, 猜测这跟他对康熙性格的不够了解有关, 不像胤禛, 揣度他老爹的意思都快成精了。 但是我觉得胤禩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雍正朝多数的表现还是逆来顺受的, 说白了, 就是江山社稷为重, 并没有如何勾结群臣,祸害朝纲。 即便有些无奈的成分, 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他的确是个贤王。
当然,康熙皇帝还有第九个甚至一直到第十五个儿子。这些儿子具体的下场结局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基本上都消失在雍正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