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汉景帝刘启与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文景之治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帝王为何说汉景帝为什么不如汉文帝?

2020-06-02 10:32:55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u=1818723936,2523840278&fm=26&gp=0_副本.jpg

刘邦在开国的时候,为了能够稳定局面,不得不采取郡国并行制度,封了异性诸侯王和同姓诸侯王,刘邦人生的最后阶段,异性诸侯王已经几乎被他平定,但是同姓诸侯王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到了汉景帝的时候,爆发了以吴楚联合军为首的七国之乱,这一场战乱直接威胁到汉朝的根基,汉兴几十年所打下的基业可能会付之东流。于是他不得不派出周亚夫讨伐诸侯王。于是三个月平定了叛乱。维护了汉朝的统一。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边患,从大局看来,如果对匈动武,就算能够成功,那么汉朝的国力和百姓的生活一定会回到高祖刘邦的时代,于是汉景帝总体上采取绥靖的政策,除非不得已,才小规模作战,不至于拖垮了汉朝的国力。汉景帝本人生活也是简朴之际,废除了很多刑法,对待子民和下属一般都是宽缓不苛。但是,一定要考虑到历史环境和各个人局限,他首先是一个皇帝,如果谁动摇了或者威胁到他的皇权,他也不会手软,这件事情上我们无法辩解,他曾经下旨赐死过很多大臣。

可以说,汉景帝是大汉威严的奠基者,因为他的励精图治,才能够让汉朝真正的强大起来,而武帝的荣耀有一半是来自于他父亲的遗产。总之,汉景帝是封建社会以为不得多得的好皇帝。

u=3396415740,3015400224&fm=26&gp=0_副本.jpg

汉景帝在位期间,很好地延续了文帝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削弱诸侯王的权益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汉武帝时期打击匈奴、张扬国威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帝王。一、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刘启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削藩政策,以削减诸侯封地,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国集体谋反,“发兵西乡”,奔国都而来。吴王刘濞之所以谋反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刘启的削藩政策损害了吴国的利益;二是吴国当时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有谋反的实力;三是有个人的恩怨,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在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被刘启拿棋盘打死了,从此刘濞怨恨刘启。时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力主削弱诸侯王,是削藩政策的坚定推行者。所以这次七国之乱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袁盎与晁错素有恩怨,乘机借刀杀人,对刘启说:“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刘启便听从袁盎之计杀了晁错,但是吴、楚之兵仍然没有退,晁错却白白冤死了。最后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带领军队击溃叛军,才平定了七国之乱。景帝时期已经没有了外戚篡权的危险,却发生了同姓七王造反的事件,政府推行的削藩政策肯定是其重要诱因。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说,削藩也是必要举措,但采取什么样的削藩措施,却也是需要认真谋划的。正如司马迁所言“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景帝的削藩政策在诸侯王仍然十分强大的时候,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可能是操之过急了。万幸的是,七国之乱终于平定了,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后来在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法”,让诸侯王分割其地以封其诸子为侯,从而实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的,诸侯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下载 (1)_副本.jpg

二、奉行休养生息,维护百姓利益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为百姓谋福利。为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刘启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还把汉高祖陵墓长陵附近的官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在用人方面,施行“除禁锢”的宽松政策,撤销了不准商人等进入官场的命令,是相对科学的人才政策。刘启为修建自己的陵墓阳陵,征用了大批囚犯和奴隶,但他会不定期赦免和释放他们,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在他死后,交代把后宫宫人遣散回家,并免除他们终身的赋税。刘启采取了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为后来武帝对抗游牧民族匈奴,创造了硬件基础。但为了节约粮食,他诏令内史和各郡不准用粮食喂马,违者将其马匹收归官府。还禁止用马舂米。刘启为提倡节约,规定罪犯和奴隶只能穿很粗糙的“七緵布”衣服。在粮食歉收的年份,诏令全国节约用粮,严禁不到收获时节就把口粮吃完;还要求减少驻京的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景帝刘启的这些举措,虽然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但对于百姓来说,很多都是可以直接得益的。这也体现了当时黄老学派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思想,这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下载 (3)_副本.jpg

为何说汉景帝为什么不如汉文帝?

比手段,文帝win

汉文帝刘恒的皇位,完全是人在家中坐,宝座天上来——被馅饼砸中了。但,文帝即位前后的政治环境,比景帝可差多了。首先,他是代地来的,属于藩王入京,从小被踢到封地的刘恒对朝廷的一切都比较陌生,可以说毫无根基。这点,从文帝被周勃和陈平选中为继承人时,各种不敢伸手接可以看出。经过一试二探三检验,文帝这才敢扯开步子当上了大汉朝的皇帝。

一般来说,这种在朝廷没什么人脉,而朝堂上站着的又都是老爹留下的革命老一辈的局面,藩王很难入手管理朝政,且特别容易被控制成傀儡——从周勃、陈平、琅琊王刘泽等人册立刘恒的最高标准是他老实、他娘家老实,就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善茬。结果,这些人一个个都走了眼。

文帝刚即位第一天,封了在拥立自己上位问题上发言权最大的人——琅琊王刘泽为燕王。第二天,封功臣,陈平和周勃是第一纵队,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灌婴第二纵队,从大将军被改为太尉。第三天,把老妈薄太后接过来后,对推自己上位的功臣又来了一次大赏,“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硃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稀松平常的一段话,文帝耍人的手段体现无疑——陈平和周勃分明是一起谋划的首要功臣,但这里,文帝特意提拔周勃,把陈平降为和灌婴一个阶层。这么做的后果,是陈平第二年就去世了。如果说陈平从秦末就开始活跃,年龄上约摸也该寿终正寝了,那么,接下来的两个人完全就不一样了。

朱虚侯刘章和哥哥齐王刘襄是第一个扯大旗反诸吕的,本以为天下要轮到齐王这一支来坐,结果,琅琊王刘泽一捣乱,刘襄无缘帝位,朱虚侯刘章也只是被排为倒数第二的功臣队伍。如果倒数第二的人群中,和弟弟刘兴居排在一起勉强还能接受,那襄平侯纪通就纯粹是文帝拿来恶心刘章的——纪通被提拔,只是因为他爹纪信在楚汉荥阳之困上牺牲自我救了刘邦一命,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模式,他何德何能在论功的时候跟刘章一个档次?

而文帝对刘章和刘兴居的分封,也只是在齐国那么大地方划了两个郡——城阳郡给刘章,济北郡给刘兴居,都是从大哥身上割肉,朝廷没啥损失。原本完全有能力角逐皇位的齐王一家,就这样被安排完了。当初答应放弃皇位时,大臣们说好了要把赵地和梁地封给刘章、刘兴居兄弟,也被文帝票否定。这样做的后果是,齐王刘襄第二年郁闷而死,城阳王刘章也在文帝三年病死。这俩都是年富力强的岁月,即使不腹黑地设想文帝动了手脚,间接加速他们领盒饭的帽子也跑不了。这是后话。

下载 (2)_副本.jpg

在文帝继位的当年十二月,大臣就提议,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上了皇帝,就要立太子了。本来这是按挺正常的模板在走,但文帝却拒绝了,拒绝的理由还非常高大上——我自己就没啥德行,还要把皇位搞成子孙相传?这有点太没道德了哈。于是,文帝一口气提了一串名单,“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於国家之大体。吴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

什么意思?文帝不敢立太子,是因为上下都还有人呢。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虽然年龄大了,但人越活越成精呀,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够;吴王刘濞是我堂兄,也是个老好人啦;淮南王刘长,这是我弟弟,他们不都是可以继承皇位的人么?至于其他贤能的宗亲,如齐王、城阳王、济北王这类,也很不错啦。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楚王刘交跟齐王刘襄同年去世;淮南王刘长,被以“郑伯克段于鄢”的方式纵然成了个祸精,在文帝六年饿死了;吴王刘濞,让他玩去吧。剩下的济北王,文帝也有办法——借着匈奴来闹事,文帝亲自跑到太原去坐镇,让中央空虚,吸引一直愤愤不平的刘兴居造反。文帝三年八月,刘兴居和哥哥刘章前后脚领盒饭,济北郡自此被收归朝廷。

三年内,“收拾”完了大部分阻碍,下面,文帝继续搞事情,把从代地带到长安的从龙之臣纷纷加官进爵,功劳大的封侯,功劳次一点的,也都位列九卿。接着,三年的十一月,文帝决定把周勃安排了,这次理由是,让得到封国的人都滚到封地上去生活,而周勃作为丞相,应该做个表率——丞相虽然有封爵,但人家是中央官员好么?文帝为了拉下周勃,居然想出了这招,借此把周勃的丞相之位撸了,由灌婴接替,灌婴也不争气的在文帝四年跑去找阎王报道了。

到此为止,宗亲诸侯里有点名望的,集体阵亡;功臣队伍里有点威胁的,集体领盒饭。最高级的是,这些被文帝点过名的人,都在短时间内相继死亡,而史书上完全没有文帝任何腹黑、负面的形象,都说他是个忠厚长者。文帝以不粘锅的形式,轻轻松松就把局面搞定了。

文帝跑完自己这一棒,景帝顺利接棒后,经常听老师晁错的建议,要削藩要削藩,景帝也越来越觉得,藩王们实在是太危险了,明天就能闯进大殿把他拎下宝座,于是,按晁错直面刚的建议,景帝下达了削藩令。所谓削藩,说白了也就是抢土地战争,你地盘太大,我拿点过来,顺便再把你的势力也削弱一点,加强中央的权力。

诚实地说,晁错的建议没毛病,但问题是,晁错只看见了问题,想解决问题,却没想到,你动手的时候,别人也不是静止等待安排的。于是,吴王刘濞登高一呼,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头,联合了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一共七个诸侯王起来造反。

景帝像是从来没预料到过这个局面,慌得不知所措。此时,和晁错不共戴天的袁盎趁机出来,以怨报怨地建议景帝杀了晁错,平息诸侯的怒气。以当时的形势,杀了晁错不能平息怒气是必然的,但杀了晁错,朝廷就拿到了名义上的正义旗帜,七个诸侯王,就成了地地道道的造反派。对局势也是完全有利的。

但,景帝的反应仿佛完全没料到这步,他觉得,杀了晁错,诸侯就会退兵回家,重新开始愉快地玩耍。所以,当晁错被骗来腰斩于集市,诸侯依然没有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阵势,景帝急切地找从前线回来的战地记者问话,记者说,人家本来就是造反的,关晁错什么事?景帝“于是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仿佛又没想会是这个局面……比起文帝的运筹帷幄,稳扎稳打,景帝的手腕差太多了。

u=3095458154,3724452085&fm=26&gp=0_副本.jpg

比品性,旗鼓相当

前面说,文帝即位时的环境相对艰难,相比较而言,景帝刘启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老妈是皇后,虽然不是完全含着金汤勺出生,也算是富贵公子里的极致了。但,景帝小时候就让人大开眼界了一次——吴王刘濞来朝,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和吴国世子刘贤下棋,下着下着,大概有什么落子反悔的举动,刘贤也不肯让着点太子,俩人吵吵了起来,刘启于是“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意外么?回想晁错的事,大概就能发现,景帝的“粗手笨脚”,从这会儿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吾乡有句俗语:狗都不咬拉屎的人。景帝则是完完全全是卸磨杀驴。

文帝即位后,最著名的就是节俭,《史记》就清清楚楚评价:“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说文帝抠抠搜搜,在位23年,皇宫里的一切设备都不敢增加,好不容易想给自己建个露台,晚上也好纳凉,卧看牵牛织女星什么的,但手下人一报价位,吓得马上收缩回去了——拉倒吧!一个露台得要中产阶级十户人家的资产,不要不要了!

每每有什么战事,文帝也都以不想劳烦百姓为由,只是坚守,不主动耗资巨大去打群架。群臣里像袁盎这类颇具后世“谏官”品质的人,说话言辞有时候尖锐急切,文帝也以“他们都是为了我好”而宽容对待。有些喜欢贪污受贿的人,比如张武,文帝知道后,干脆赏了他一大笔钱,让他自己羞愧,而不是抓起来双规。真真正正的“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於礼义。”

所以,尽管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以绵柔的手段,四两拨千斤似的把对手一一拔掉,但对百姓的政策上,他实在是个好皇帝。著名的淳于缇萦救父,就让文帝废改了一项相对尴尬的刑罚,可谓“从谏如流”。从免除田租,到废除诽谤罪、废除肉刑、废除连坐等,文帝的好名声,就由此累积。

在治国上,除了把缇萦救父之后的仗刑改得更轻一点,景帝也没有其他更著名的事迹,但好就好在,爹制定下来的政策,景帝都能遵守下去,算是继承了优良传统。

下载_副本.jpg

不过,论起做人阴狠方面,文景二帝似乎可以一比。

众所周知,景帝的第一任太子并不是后来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刘彻,而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刘荣没顺利登上皇位,一是栗姬智商不够,二是王美人、馆陶长公主等人背后的操盘,枪口一致对准栗姬放谗言弹幕。但于景帝来说,刘荣可完全没犯什么错,只是因为,景帝厌弃了他娘,也不能容忍自己百年之后,刘荣即位,栗姬当太后的各种不堪的设想,于是,刘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拉下台,又莫名其妙死在牢狱里,“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

而景帝对这位自身并没有啥毛病的旧太子也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反而是奶奶窦太后受不了孙子被酷吏逼死,愣是把吓死刘荣的背锅侠郅都踢出了中央吹西北风去了。景帝这种狠心,大概完全遗传自乃父文帝。同样众所周知,文帝的老婆是鼎鼎大名的窦氏,但窦氏也并不是文帝的原配,文帝是有前妻的。史书记载:“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不仅有前妻,前妻还给他生了四个大儿子。可是,这一批人都像发人瘟一样,在文帝没有即位之前和刚即位之后相继领盒饭。这神秘的一笔,曾让人怀疑是窦太后的杰作,但再仔细看文帝的手腕和聪明劲儿,窦氏在他手底下哪有能耐私自搞出这么大事?

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只能在刘恒身上了。有人说,刘恒搞死自己老婆孩子,动机是什么?作者你可劲儿鬼扯吧。刘恒当然有动机。吕后在位期间,为了吕氏富贵,为了刘、吕和平,吕后曾把吕氏家族的丫头们悉数分给了各个老刘家孩子,从赵王刘友到赵王刘恢这种高帝亲生子,再到孙子辈的朱虚侯刘章,甚至偏远支系的琅琊王刘泽,娶的都是吕家妹子。那么,代王刘恒娶的是谁,也就可想而知了。

诸吕平定以后,吕氏在大汉王朝几乎是个敏感词,谁也不希望再让吕家杀一波回马枪,甚至有可能变成吕氏第二的家族也被集体批斗,齐王刘襄就因此被排除在皇位之外,那么,如果刘恒即位后还带着吕家的代王后去中央当皇后,大家能同意吗?所以,代王后只能秘密死在刘恒即位前夕。

u=1583094457,4269914593&fm=26&gp=0_副本.jpg

而代王后的四个儿子,不管出于刘恒自我保护目的,还是安功臣们的心,也不太可能让他们继续存在。大汉人都很清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玩政治嘛,就得把一切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里,把已死的势力再人人踏上一脚,好把地踩平实了。否则,如果吕氏留下来的孩子将来再翻盘,谁家没个后代被他们族灭呢?

还有一点也可以佐证代王后身份。吕后对那些不喜欢吕氏妹子的刘姓王爷,纷纷进行了报复性操作,比如几代赵王,都是因为跟吕妹妹搞不好关系而被杀;刘邦第八子燕王刘建,也因为不和吕妹妹生猴子,却让另一个姬妾怀孕,吕后气得明目张胆就派人把刘建杀死,导致燕王无后,整个封国国除。有了这几例刘吕不和就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事迹,刘恒却能平安地当着代王,还能有四个儿子在吕后眼皮子底下存活,那么,他们必定只能出自吕氏的代王后。因此,也更加证实了刘恒称帝后,代王后和四个儿子政治立场的不正确性。刘恒想当稳皇帝,想不被功臣集团背后搞小动作,就必须铲除这批曾经最亲的人。

如果事情平常,代王后四个儿子的死亡原因,史书必定会书上一笔,即使一笔带过,也不会是现在所见的含糊不清。之所以展现给我们的是这样,必定是大汉君臣一次齐心协力、心照不宣的大局方针了。同样是狠心绝情的事,文帝依然比景帝干得漂亮——景帝废后,被人诟病,废黜太子,任其死亡,为人不耻,杀周亚夫等人,更让人齿冷不已……而文帝呢,他留给历史的样貌,依然是个忠厚长者,是仁君风范的一代明君。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