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功绩一生,为何后世对他的评价成两个极端?
2020-06-02 10:33:58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功绩一生,为何后世对他的评价成两个极端?
唐太宗李世民,我们最熟悉不过了,他是大唐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当时,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和北方各民族交织在一起的地区,战争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按民国军事家蒋百里的说法,这种生活方式和战斗方式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教育是一种贵族儿童的武士教育,如骑术、射击、战斗技能和战略知识,这也是他的日常课,战争时期,有防卫的城市为各种躲避战火的游民聚集之,善行、求功德的气质使李世民有兴趣与不同的下层人民接触。这些都与他独特的天赋结合在一起,所以一个有大局观,也是有高超的战斗技巧的年轻人就诞生了。
历史记载他是在十六岁时的第一次战斗并发挥重要作用,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人围困时,李世民加入了一个名叫云定兴的军队去救他。他建议,突厥敢围攻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规模救援不及的判断,即大规模救援是不够的,这样一个小型的救援队,直接投入战斗,不会发挥任何作用,所以最好把部队分成不同的部队,拉开行军距离,让敌人认为他们是一支庞大的部队,突厥人必定认为自己判断错误了,并且会自动撤出他们的军队。主帅听取了他的建议,事实正如他所判断的那样。
关于他在太原重要决策中作用的历史书太多了,但他作为一名战士的独特个性和行为很容易被忽视。在与王世冲、窦建德的决战中,仍然有大量他亲自参加战斗,带领自己的部队进攻敌人的前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读过隋唐历史的人,对尉迟恭单骑救主等故事都很熟悉,不像通常的毫无根据的历史人物,这些故事有真实的战争历史原型,历史故事比演义的要好得多。
他多次带少量骑兵部队侦察敌人的情况,或诱使敌人进攻,或直接指挥进攻。他的主要武器是弓和箭,他训练了一千多名骑兵突击队,被称为玄甲军,这种矛头部队经常是他战役计划的核心,也是他赢得一百场战役的秘密武器。和亚历山大一样,他不仅亲自参与战斗,而且也是古代骑兵战略的大师。除了史书记载的李世民的战斗战略战术的微妙之处外,在跟窦建德决战之日,窦建德的军队蜂拥而至。以太宗为首的骑兵特种部队率先对在逃亡中的河北大军展开中央突击,其势如奔雷,无法抵挡。第一场战斗导致窦建德被捕,使得王世充开城而降。为唐朝扫清天下统一的障碍。唐太宗自16岁正式参加战斗,直到29岁时他在政变中当上了皇帝。
这位才华横溢的战士的青春也对他的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多年的斗争使他的幕僚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利益集团,而他和将领们在漫长的战斗中形成的感情,为君主和朝臣之间的传统关系注入了一种罕见的伙伴关系色彩。这也是唐初政治氛围比其他王朝更为宽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战略思维的实用主义、严谨和冷静也给了他不同寻常的个性,使他的统治更加人性化和理性。在中国漫长的专制历史中,他的统治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相对宽容、个性鲜明、文化开放的时代,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皇帝常被后世所铭记的重要原因。
唐朝的顺心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君主,擅长弓马,又擅长书画,是一个文武全才的皇帝,可惜唐太宗到了晚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又迷恋上了丹药,在贞观23年,因为服用丹药过多中毒而死。
历史上的好皇帝大多能文能武,但是他们也都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这位唐太宗,他在晚期,如果还能那么励精图治的继续为朝廷分忧,可能他的一生都会被别人称赞,会用这些功绩抵消了弑父杀兄的不好。可是毕竟人无完人,李世民能做到如此就已经是很厉害的君主了。
历史上对太宗李世民也有着极高的评价,杜甫说: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司马光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改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以此看来,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称其为千古一帝也很正常。不过这个称号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仅有秦始皇一人而已。像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圣祖等诸多明君圣主都难以称当“千古一帝”。
中国历史,始皇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创出了历朝历代都沿用的制度,譬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将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