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前后,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兢兢业业的崇祯,而是他!
2020-06-03 10:28:19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的前后,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兢兢业业的崇祯,而是他!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作为的大明传承国祚二百七十六年,是继汉唐之后中原政权又一次鼎盛时期。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萌芽,文化层面也出现了以明画和小说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形式。
明太祖被清朝康熙皇帝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则称赞明成祖的功绩“远迈汉唐”。姑且不论这其中是否有清朝出于政治目的的吹捧,单就明朝的成就而言,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强大的王朝。那么如此强盛的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这就需要从明朝的时代背景(时间维度)和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空间维度)分析了。
气候变冷带来的内外冲击
明朝中后期,东亚大陆迎来了又一轮气温变冷的小冰期。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在魏晋末年曾经发生过一次气温变冷的时期,而在那段历史岁月中,漠北游牧族群纷纷南迁内附或南侵中原,、正是在那段时期发生的。通过对气温测评复位,人们发现自14世纪开始,至17世纪初,东亚大陆的气温出现急剧下降。也就是说,生活在漠北的和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农耕等族群遭遇了环境恶化,继而不得不往南掠夺明朝的生存压力。北部边患的加剧,促使明朝不得不加大军费支出,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漠北草原生存条件恶化,中原农耕地区的百姓也不好过。由于气候变冷,400毫米等降水线(年降水400毫米才能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这条等降水线是草原和耕地的分界线)出现大幅度南移,从而引发明朝(尤其是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粮荒,局势动荡。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变冷和降水量变化等影响,中原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涝灾害。水患潮湿之地和久旱之所,必然会伴随鼠疫和蝗灾(正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民间的灾难。不仅如此,由于明朝中期曾引入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促使人口膨胀,此次灾害频发之后,受灾人口远超西晋末年,这也造成甘陕暴动的规模远胜先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
陕西爆发起义的原因,既有粮荒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明朝政府严苛的赋税压迫。由于边关形势紧迫,明朝对辽东驻军加派了专属天赋款项,即“辽饷”,而这份负担很大程度被分摊到陕西农民的头上。这也是为何起义之初,明朝招安政策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明朝官方的压榨,导致在陕西已经丧失了民心。
白银外流引发经济衰落
明朝是在推翻统治之后建立的,然而被推翻的元政权北遁之后继续以自居。北元后来虽然灭亡,但群却依然占据着内亚的广阔疆域,阻隔了明朝的路上对外贸易。没有路上的明朝,同样无法像一样倚重。此时的东亚东南亚一带,充斥着从的日本出逃流浪的日本浪人,之患引发明朝长期闭关锁国。
其实在明朝中前期,闭关锁国之前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大繁荣,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和美洲白银。不仅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白银,几乎同一时期处于争霸状态的日本也在其西南地区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这些白银的流入,刺激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和对白银的依赖。
白银解决了自元朝末年以来,通货紧缩和元朝纸币贬值的问题。然而进入明朝末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明朝白银开始了大规模流出。一方面欧洲自1618年起,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争霸和新教改革运动,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导致大量白银作为军费被运送到欧洲。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以及日本对朝鲜的入侵行动,日本方面的白银同样成为军费和幕府财政来源,被严加管控起来。没有充足白银货币的明朝,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起来。明朝曾尝试过由朝廷印刷纸币来带动经济流通,但这同样遭遇了元末相似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纸币贬值的境遇而失败。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后期百姓负担过重,造成经济和生活危机的恶性循环。
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
科举制造成的权力结构导致增加农业税难;导致明代晚期,工商业高度发展,工商业阶层无比富裕,而国家的赋税收入仍旧是依赖农业。这种和经济结构严重脱节的税收结构,使得更多农业人口流失,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说实话很多人都把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怪到崇祯的头上,其实我们回顾到万历年间,就会发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因为当时不作为的万历,而非兢兢业业的崇祯。
明神宗万历在位的时候,张居正给其打造了一个强盛的大明,可以说但凡对大明有利的地方,张居正都想到了,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万历自己的逆反情绪。
也许在张大人的心中,小孩子偶尔闹一下脾气,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这些都不是问题,所以张居正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教育,直接弄出一个熊孩子。
等张居正升天之后,这个叫万历的熊孩子认为没有人可以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开始膨胀了,非要追求什么爱情,放着自己明媒正娶的皇后不要,非要让姓郑的妃子当皇后,而且还要把郑贵妃的儿子立为太子。
当时就让朝中的大臣给驳了回去,于是万历不开心了,自己可是身为大明王朝的天子,你们这些臣子们是不是有点不太尊重大明的天子啊。
然后就是万历跟重臣们长达十五年的撕逼,在这其中朝臣是换了一波又一波,不论万历如何打压这些朝中的臣子,可人家就如同春天的野草,春风一吹又是一波,终于万历烦躁了,不想跟这群不开眼的大臣撕下去了。
所以太子这件事也就按原计划定了下去,可以说这一次的战斗以万历完败而告终,但是万历内心不服呀,自己可是大明的天子,就这样轻易的被自己手下的员工给打倒,好像太没有面子了。
于是万历开始罢工了,直接给自己请了十五年的假,再加上之前跟朝臣们斗争的十五年,可以说足足三十年没有上班。
反正万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这些臣子们,你们可以打倒我的人,但是不能击败我的心。
大明王朝最初的时候,朱元璋就怕朝中的臣子夺了天子的大权,所以把朝中臣子的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而此时的万历又罢工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天下间的官员数量开始减少。
毕竟以前的官员都是由皇帝来任命的,可万历这一罢工就是三十年,可以说这三十年来天下间不知道有多少部门因为人员短缺,从而影响到了大明的正常运转,但是万历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说罢工就要罢到底,谁说也不好使。
然而到了最后整个大明已经转不动了,由于没有新的官员补充,朝中的大小命令已经传达不到地方上了。
很多时候,当大家没有这个权力的时候,也许这些人的内心就不会乱想,也不会越界,可就是因为万历的不作为,从而让地方上的权力全部落空了,那些本地的势力正好疯狂的生长起来,于是朝中的命令更加难以执行下去了。
万历一看这样的不行呀,再这样罢工下去,可能大明朝直接就在自己手里玩完了,但是他又不想跟臣子们认错,于是就想出一个另类的办法。
那就是让宫中的太监,去地方上当监管,反正在万历的眼中,朝中的臣子跟自己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所以万历直接不用臣子们干活了,就让自己宫中的太监下去监管,这些人可比朝中的大臣要听话的多了。
大明朝的臣子们什么时候下放到地方去管理,这都是有一定的说法,那些新科状元如果不在京城待两年,是不可以被下放到地方上去了,说白了就是怕他们没有经验,等着在京城学习的差不多了,才可以下放到地方。
所以说这些被派到地方上的官员,多少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可以主持所有的事务,而这些被派出去的太监,很明显他们有些人连字都认不全,直接就被万历派到地方去监管,他们除了能捣乱之外,还有什么用。
虽然最初的时候,确实给皇帝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都是这些太监们用暴力强行揠苗助长,说白了就是以破坏根基的方式来搜刮民脂民膏,头两年或许还可以成倍的给万历提供钱财。
可是随着这些经济基础的破坏,可以说之后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但那个时候万历也差不多挂了,所以这个问题他也没有发现,更不可能去更改。
等这些太监们尝到甜头之后,再让他们放弃手中的权力,还可能吗?再说了整个地方的制度已经被太监们弄的乌烟瘴气,但也让他们搞出来另一种平衡,毕竟这些太监们也明白,单纯的破坏很容易让大明过早的完蛋。
所以这些太监就用他们的方法为大明维持着最后的一点平衡,也就是这点所谓的平衡才让我们看到了魏忠贤明明不是一个好东西,可是大明却又离不开他。
简单的来说,就是大明已经烂了,而魏忠贤这些人就相当于有毒的解药,看似能让大明再继续维持下去,可是代价就是进一步加深了毒性的扩散,一直到某一天这个毒性到头的时候,大明也就彻底完蛋了。
但是崇祯皇帝不明白这个道理呀,他刚一即位就把魏忠贤给放倒了,看似好像把毒性的根源给堵住了,但是这个救命的药也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一起停掉了,虽然大明不会被毒性慢慢毒死,但是停了药之后的大明瞬间就进入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大明才会在崇祯的手中只是撑了十七年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