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出的英才苏轼又叫什么名字?名、字、号的由来
2020-06-09 08:54:08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英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千年世出的英才苏轼又叫什么名字?名、字、号的由来。
苏轼号称是四川自李白后的又一杰出文豪,并且父子三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三。
苏轼他老爹苏洵,又叫做苏老泉,据说苏洵年青时好道,与一高道交情深厚,后来道人为他寻了一块宝地,在一个叫做“文笔峰”的顶端,点了一盏油灯不灭做为穴口。
后来苏洵的母亲史夫人去世之后,苏洵将她安葬在此处,四年后生了次子苏轼,再三年后生三子苏辙,父子三人都以文章闻名于世,而“油灯定穴”的传闻也在蜀中流传。
现在人想起苏轼的诗词,多是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却不知他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细腻,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伤感,更有“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幽默,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苏洵在给长子苏轼取名时煞费苦心。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之。”苏洵在《名二子说》中交代了取名的缘故:“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是希望儿子像轼之于车一样,有一些外饰的东西来掩饰洒脱不羁的本性,巧为观瞻,处世圆通。苏轼之名,寄托着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和真诚祝福。
文才旷世的苏轼,并未因父亲取名“轼”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一生桀骜不驯,嬉笑怒骂,皆出于本性,毫不掩饰,因此招致“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晚年更是因为党争的牵累而被一贬再贬,吃尽了苦头。取名之意与人生遭际如此相悖,苏轼辜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苏轼字子瞻,“瞻”就是“远看”的意思。凭“轼”可以瞻望,名与字相互印证,其字是对名的补充解释。
苏轼一生有三个女人,第一位妻子是王弗,王弗是他的贤内助,为人处世方面远胜东坡,在他的官途中帮了他很多忙。
第二位妻子是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是东坡的仰慕者,性格温婉,知足惜福。
第三位,便是侍妾朝云。若论知心,便是这位朝云了。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有一天退朝回家,吃完饭摸着肚子,问身边的人道:“你们说这里面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都是文章;有人回答说,都是才学。苏东坡都不以为然。
只有朝云笑着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赞叹,只有朝云知我懂我。
当时朝堂之上流行新旧两党站队,苏东坡从施政的具体措施出发,对两方都不满意。他不肯站队,不设立场,凡事都是就事论事。
新党施行新法的时候,他提意见,因为新法很多政策是误国误民。旧党全部废除新法的时候,他也提意见,因为他认为有些新法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因人废事。
于是两党都不待见苏轼。新党上台他不好过,旧党上台他也不好过。
这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东坡的自嘲,却也是他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骄傲。
这一点,朝云懂。
她不只懂,还敢说。没有因为是在大庭广众,没有因为你是老爷我是奴婢。没有因为这是一句可能触怒老爷的调侃。
在这里的,不过是两个相互懂得,真诚说话的人罢了。
因为懂了,所有自然就说了,随心所欲,随时随地。
东坡捧腹大笑,这样的回答,直抵内心,让他畅快,他东坡家里也有了个可以随时说话的人了。
王朝云与东坡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
东坡曾经写过一曲《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的人生也似这柳绵一般随风飘零,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
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东坡知她的这份知心,故意岔开话题,笑而劝慰:“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两人相知相惜,可见一斑。
兄弟——苏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同样是文坛上了不起的人物。
苏轼和苏辙这两个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但是没有实际作用,只有装饰的作用。苏洵担心苏轼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希望苏轼能够察言观色,掩饰真心,遇事不要冲动,对人不能过于坦诚。
“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苏洵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行走,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
苏洵希望苏辙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按部就班,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也可以免于灾祸。
但是,苏轼一生不曾矫饰,自始至终,不掩赤心,真诚如赤子。
苏辙亦然,苏辙不愿做那个亦步亦趋的车辙,祸福他也不在乎,在乎的也只是活出自己。
这俩兄弟实在相像。所以也比一般的兄弟来得亲密一些,生活中他们相互担待,互通有无,精神上也相互慰藉。
乌台诗案,东坡下狱。苏辙为兄抱不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一言点破东坡被陷害的原因。
他一面照顾哥哥的家人,一面用自己的官职来保取哥哥的平安。
苏轼在狱中,精神压力很大,他猜测御史台应该决意要置他于死地,于是跟儿子苏迈暗中约定,一旦有坏消息就送鱼。
一次,苏迈须到远处去借钱,委托朋友送饭,忘了交代那个约定,这位朋友偏偏就送了鱼去,苏轼大吃一惊,以为必死无疑,绝望之中写下了两首绝命诗,都是写给弟弟的。其中一首是: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其中祈望生生世世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令人钦佩而又自愧,据说神宗皇帝看了都为之动容,决意不杀苏轼。
苏轼晚年被贬到广东惠州和琼州,他一家几十口人,又是由苏辙来照管,而当时苏辙也是受牵连被贬的,俸禄减了很多,他又非常清廉,两家上百口人的负担全部压在他身上,他却从无半句怨言。
中秋之夜,苏轼和苏辙天各一方,苏轼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借着月亮,写下了《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人们如今用来表达对天下有情人的祝愿, 但是在当时,苏轼在写这两句的时候,心中所思念的只是弟弟苏辙,所以《水调歌头》的小序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被贬黄州,看到飞鸿在雪地踏过,想起自己这被流放,被贬斥,颠沛流离。
他写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写尽了人生的无常,却也写尽了诗人的豁达,这也是苏轼心有所感,写给弟弟苏辙的。
在倾诉对象是苏辙的时候,因为纯出自然,东坡总有妙笔。苏轼传世的名篇里,大多都与苏辙有关系。
苏氏兄弟两人自幼一起成长,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在苏辙看来,平生有兄长一人的关爱就足够了,可是实际上在他们的后半生当中,苏轼不断地惹上麻烦,倒是这个弟弟总在关照着老兄。
《宋史·苏辙传》最后论赞:“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古往今来,我们见过多少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独独苏轼与苏辙二人,一生友爱,患难与共,相知相守。有人说这样真挚的兄弟情义,千年以来,也就只有这苏家兄弟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