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历史> - 正文

差点颠覆清朝的三藩之乱是谁平定的,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2020-06-10 10:39:04 经典历史 retumu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叛乱事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差点颠覆清朝的三藩之乱是谁平定的,为什么最后会失败?所谓“三藩”指的是清康熙年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叛乱事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差点颠覆清朝的三藩之乱是谁平定的,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所谓“三藩”指的是清康熙年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三个藩王。

“三藩”各自拥有重兵,掌握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俨然是三个封建割据的独立王国。

91305e24b5b24b2993ec86e21219dcc8.jpg

三藩势力膨胀迅速,给清王朝统治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家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从军事上看,三藩拥兵自重,随时都可能爆发武装叛乱。从经济上看,三藩扩军备战,相当数量的粮和银要由清政府提供,给清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困难。仅顺治十七年(1660),政府供给三藩的军饷达2900余万两,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从政治上看,三藩盘踞之后,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清政府的政策、法令不能贯彻执行。三藩势力不撤除,总有一天要酿成大祸。

康熙皇帝是不允许让皇权落榜的,更不允许国家分裂。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打算回辽东养老,并要求将王位传给儿子尚之信。尚可喜的请求正中康熙的心怀,他立即同样尚可喜回辽东养老,但不同意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决定撤藩,这对吴三桂、耿精忠是个极大的打击。他们为了试探康熙帝对他们的态度,上疏请求撤藩,同时积极进行叛乱准备。

康熙帝早有撤藩的准备,现在他们既然主动请求,他就顺水推舟同意撤藩。但他认为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统一思想,慎重行事。康熙帝就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但多数大臣被三藩势力吓破了胆,甚至连康熙的亲信索额图也主张“不烦用兵,抚之自定”。只有户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大臣主张撤藩。康熙帝也对三藩的野心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撤藩时机已到,所以立即批准撤藩。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狗急跳墙,于当年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公开举兵叛乱。并向尚之信、耿精忠所统治的地区檄文,指斥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叛乱是为了“共举大明文物,悉还中华之乾坤”,扯起了“反清复明”的破旗。吴三桂真是恬不知耻,“窃我先朝神器”的清兵,正是他这个民族的败类引进山海关的。

a0bd95d6dbb042deb8d4007bd8112eb7_副本.jpg

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乱之初,吴三桂的军队进展神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几乎是兵不血刃。在吴三桂起兵之后,摇摆不定的老部下“王辅臣”也眼见起兵红利!拿下陇右、陕北等地,兵锋直指西安。这时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势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基于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可谓占据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清朝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差一点推翻清朝,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首先,三藩之乱的初期,形势对于吴三桂来说,可谓非常有利。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后吴三桂在短时间内攻入湘、赣、川地区。耿精忠也同时响应,攻入浙江。郑经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广东响应。孙延龄也在广西响应。王辅臣则在陕西响应。基于此,此时的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是一呼百应,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换而言之,此时的吴三桂,距离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原本以来初期的形势只是巅峰的开始,却没有想到,这已经是最后的巅峰了。对于清朝康熙皇帝的转败为胜,很大程度是吴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断送了良好的开局。

3233abfb3cdc465caf16b1378350ecfc_副本.jpg

一方面,从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来看,“拉一个、打一个”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最根本的方式,在复杂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乱,必须解决吴三桂这一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对次要矛盾的一方进行让步和拉拢。于是,康熙皇帝以灭吴三桂为第一任务、同时安抚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并且,在发现王辅臣是因为利益才跟随吴三桂起兵的情况后,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对王辅臣进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导下,三藩之乱越往后,吴三桂逐渐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劣势中。

另一方面,如果说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说是老谋深算,那么,对于年龄是康熙数倍的吴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错误。比如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众所周知,自康熙决定撤藩的那一刻开始,两人就已经进入到势不两立的阶段了。正是因为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吴三桂在势力巅峰的时候裹足不前,给了清朝调兵遣将、各个击破的时机。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能够趁着清朝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将兵峰直指京师,显然有机会一鼓作气,取得最后的胜利。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