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的人物生平 裴秀的人物评价
2020-06-20 17:49:41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裴秀,魏晋时期地图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裴秀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裴秀著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后进领袖
裴秀出身于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他的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
裴秀自幼便好学,有风度和良好的品德,八岁时就会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在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想法,裴秀当时才十几岁。但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贱,裴秀的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样微贱,客人致礼应当是为小儿的缘故啊。"宣氏知道此事后,就不再轻视她了。当时人们作谚语称赞裴秀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初入仕途
后来,度辽将军毋丘俭将裴秀推荐给大将军曹爽,称赞他说:"生而聪慧,长大后崇尚自然,虚静守真,性入深奥之道,博学强记,无文不通,孝敬尊长,友善兄弟,美名著于乡里,高声闻于远近。确实应为圣明天子的辅臣,登三公之位,参赞于大府,功德昭化天下。不只是子奇、甘罗这一类的人物,兼有颜回、冉求、子游、子夏的美德。"曹爽于是召裴秀任大将军府掾属。
正始五年(244年),裴潜去世,裴秀世袭父亲的爵位清阳亭侯,又被调为黄门侍郎。
出谋献策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裴秀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免职。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廷尉正,在司马昭任安东将军及卫将军时都担任他的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大多都得到信任而被采纳。后迁任散骑常侍。
当时魏帝曹髦好学有文才,多次请裴秀及王沈到东堂一起讲解谈论学问,切磋文章,称王沈为文籍先生、裴秀为儒林文人。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据寿春发动叛乱(即淮南三叛最后一叛),司马昭亲自率军讨伐,裴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从征,参与谋划策略。
甘露三年(258年),叛乱被平定后,裴秀转任尚书,进封为鲁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魏元帝),裴秀因参与谋立定策,进爵为鲁阳县侯,增加食邑七百户,又迁任尚书仆射。
咸熙元年(264年),朝廷下诏审查改革各种法律制度。当时荀顗负责制定礼仪、贾充负责订正法律,而裴秀则负责修改官制。裴秀建议恢复五等爵制,于是自骑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裴秀被封为济川侯,封地六十里,食邑一千四百户,以高苑县的济川墟为侯国所在地。折叠
佐命之臣
当初,司马昭未定世子人选时,有意立舞阳侯司马攸为世子。司马炎害怕自己无法被立为世子,于是询问裴秀说:"人有贵贱之相吗?"并把自己身上奇异的标记给裴秀看,借此拉拢裴秀。裴秀后来便对司马昭说:"中抚军(指司马炎)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这样天生的标记,一定不是为人臣的相貌啊!"自此才定司马炎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即晋王位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一同开府辟召掾属,并加职给事中。
泰始元年(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即晋武帝。西晋建立后,裴秀被加任左光禄大夫,被封为钜鹿郡公,食邑三千户。
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故人写信说:"我与尚书令裴秀交友,是要从他那里得到好处。"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裴秀之职,司马炎下诏包庇裴秀说:"一般人不能使别人不对自己指责诬陷,古人也难于做到这一点。在人事交往上,郝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追究他的责任了。"司隶校尉李憙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替尚书令裴秀占用官家的稻田,应该禁止裴秀的这种做法。"司马炎又下诏认为裴秀辅助朝政,有功于王室,不能因为小毛病而掩盖他的功劳,于是命有关部门追究论定刘尚之罪,此事也就被禁止。折叠
位列三司
泰始四年(268年),裴秀升任司空。 裴秀精通儒学、多闻博识,又留心政事,在司马炎受禅的时候,汇聚群臣进言的要领,他所裁定的事,都不违犯礼。裴秀创制朝廷礼仪,陈列刑法,大多都被采纳应用,作为范例。他在位四年,被当世称为名公。折叠
不幸去世
泰始七年(271年)三月初七(4月3日),裴秀在一次服用寒食散(即五石散)后误饮冷酒(食用寒食散后宜服热酒),而不幸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他逝世后,司马炎下诏说:"司空聪敏而有德,举止儒雅,佐皇室而辅国政,功勋宏大。正准备依赖他阐释施行各种法制,为世人作出典范,但他不幸去世,朕甚为痛惜。现在赐给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谥号元。"
当初,裴秀认为尚书属下的三十六曹,各部门所统的事务条例不明,应该让诸卿各任其职,但他的计划未及上奏就不幸逝世。裴秀的友人在整理他的书稿笔记时,得到一份上奏给武帝的章表,裴秀在其中建议司马炎尽早伐吴。友人将章表封好上呈司马炎,司马炎下诏回答说:"司空之死,让朕痛悼不已,又看到章表,司空尽管在危困时刻,还是不忘王室,尽忠忧国。朕看到后更加伤怀,应立即与诸贤商议此事。"
咸宁元年(275年),裴秀与石苞等都得以列名受祭。
人物评价
裴秀博学洽闻,留心政事,他以司空之职兼掌图籍,接触到很多历代地理地图资料,因而对地图学产生极大兴趣,认识到了舆图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他曾说: “图书之设,由来尚矣。 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可是,当时西晋朝廷秘书省所收藏的只有汉代绘制的《舆地图》和《括地图》等,比例、方位都未考定,粗形虽备,却不够精审,不足为据。至于上古和秦代图籍,则早巳荡然无存。裴秀因而“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波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精心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其后,又将原来用80匹缣绘成的《天下大图》改绘成易于参阅,更加精确的《地形方丈图》,比例为—分十里,一寸百里,收藏,携带,披阅都要比《天下大图》方便得多了。后来,唐代张彦远在其名著《历代名画记》中,将《地形方丈图》列入了“古之秘画珍图”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编绘地图的科学方法,并据此指导其他图的绘制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制图六体”,实质上就是裴秀创造性地提出的关于指导地图编绘的六条科学理论原则。即: “一曰分率”, “二曰准望”, “三曰道里”,“四曰高下”, “五日方邪”, “六曰迂直”。其中“分率”即比例尺,在地图上以—分或一寸来代表实际的地面距离长度, “所以辨广轮之度也”。 “准望”即方位,在地图上确定各地的方位, “所以正彼此之体也”。 “道里”即道路的距离长度和走向路线, “所以定所由之数也”。 “高下”即地势的高低;“方邪”指道路的形状,方指道路如矩,邪指道路如弓; “迂直”即道路的曲直。 “高下”、 “方邪”, “迂直”三种情况要逢高取下,逢方取邪,逢迂取直,以确定其水平直线距离。 “各因地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七也。”这六条原则又是相互关联的,所谓“有图象而五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隅,必失之于地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以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淆,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准望”,裴秀指出, “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同时,裴秀又将数学方法引入地图编绘过程,并给予相当重视。他说: “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可以证明裴秀巳在地图绘制中运用了数学的比例运算方法。此外,测平远方地物间水平直线距离的“重差术”也得到应用。
裴秀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沦,以其科学价值而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并对后世的地图学产生了巨大彭响。自三世纪直至明代西方地图及其编绘方法输入中国之前,一千余年间,中国的地图绘制,在方法上基本未能超越裴秀的“制图六体”。如此卓越的成就和伟大贡献,使裴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地图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