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王皇后简介 王皇后是怎么死的
2020-07-09 19:59:33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王皇后因与武则天争夺皇后宝座一事而为人熟知,事件以王皇后被废后,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告终。后来武则天篡唐改周,又将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成员们大规模流放或杀戮,而王皇后实际上也成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王皇后简介
王皇后(628年?—65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后来被废,废后被赐死。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氏,是元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父亲是王仁祐,母亲柳氏,叔祖母是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公主(其夫君是王思政的兄弟王裕),唐朝知名将军之一王方翼是同安公主之孙;而皇后的母方亲戚里,其舅柳奭为中书令。
家族背景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王皇后生平
高宗废后王氏,山西并州祁人。父亲王仁祐,贞观中罗山令。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李渊的同母妹妹,下嫁王裕),即王皇后的从祖母。同安公主因王皇后貌美贤淑,奏请唐太宗,遂纳聘王氏为晋王李治王妃。李治被册封为太子,王氏为皇太子妃,同时拔擢其父王仁祐为陈州刺史。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唐高宗立王氏为皇后,封王仁祐为特进、魏国公,母柳氏为魏国夫人。王仁祐不久过世,追赠为司空。
贞观末年因唐太宗去世武氏随其他唐太宗妃嫔居于感业寺,王皇后曾与左右多次为其请愿,高宗于是再次将武氏接入宫,立为昭仪。入宫后,武氏渐渐获得唐高宗的恩宠,遂与王皇后及萧淑妃(萧良娣)产生矛盾,相互进言诋毁。高宗并未理会王皇后及萧淑妃,而对武氏越发宠爱。王皇后深感不安,密谋与母亲柳氏进行巫术诅咒。被告发,高宗下令禁止柳氏入宫,王皇后舅舅中书令柳奭被罢免知政事,并欲废掉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力谏保全。随后高宗又采纳李义府的计策,于永徽六年十月,废王皇后及萧淑妃为庶人,囚禁于别院。武昭仪令人将废后及废妃缢杀。王皇后母亲柳氏、哥哥及萧氏兄弟被流放。武昭仪被立为皇后,将王皇后改姓为蟒氏,萧淑妃为枭氏。
萧淑妃在囚禁初期,曾大骂:“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怒,于是宫中不再养猫(此事与资治通鉴上记载:长寿元年,已是武皇的武氏专门调教猫和鹦鹉和平相处相悖)。王萧二人被囚禁后没多久,某日高宗无意来到王萧二人被囚禁的地方,见囚室封闭严密,仅有可供饭食餐具传送的小洞。王萧二人遂向高宗求情赦免,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道后,令人对王萧二人施以杖刑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缸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古代杖刑几十下就有打死壮丁的记录,且砍去手足如此大的伤口,二位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何以能够支撑数日不死?截去手足更可能是挑断手脚筋投入酒缸中才能维持数日不死。以上记载真真假假,带有汉吕后造人彘痕迹,不过王萧二人受尽屈辱而死是事实)。后来武后经常看到王、萧二人披发沥血,如死时惨状。武后祷以巫祝,又移居到蓬莱宫,恐怖景象还是经常出现,故武后多在东都洛阳生活。唐中宗即位,复王皇后姓为王氏,枭氏还为萧氏。
王皇后是怎么死的
王皇后(628年?—65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后来被废,废后被赐死。
萧淑妃(7世纪?-655年11月27日),唐高宗李治的妃嫔,名字史书无记载 ,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族人,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高安公主。
武则天的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在后宫里,她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是已经被废黜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她要把她们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而她之所以下此狠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唐高宗刺激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废王立武是唐高宗的主意,是唐高宗下令,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谋行鸩毒,然后把她们废为庶人的。被废之后,她们二人就被安排到太极宫的一个清冷的院落里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门窗紧锁,是一个黑牢,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把饭从小洞里递进去,再把空碗从洞口拿出来。就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月。如果没有意外,这种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日子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可是意外发生了。唐高宗的感情世界又起了波澜。他在册立了武则天之后,又忽然觉得自己对不起王皇后和萧淑妃了。当初说她俩谋行鸩毒完全是莫须有啊,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和他结婚都十几年了,萧淑妃还和他生育了三个儿女,想来想去,他觉得良心上有点不安了,对她们又产生了一些怜悯之情。于是在十一月的一天,唐高宗也不知道是旧情复燃,还是鬼使神差,就溜达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到了看守所,看到环境如此恶劣,天性里温柔多情的那一面又表现出来。他不由得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不一会儿,从洞里传来一个凄凉的声音:“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这是王皇后的声音,语气之中有点抱怨。马上,王皇后的心头涌起了一丝希望和光明,她又改了口气,哀求道:“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皇上如果您还念及昔日的恩情,把我们放出去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请您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
听了这几句话,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番表白,此情此景,和感业寺中武则天与唐高宗相见的场面,是何等相似!当年武则天可能也泪眼婆娑地拉住唐高宗,说:如果您念及昔日恩情,让我走出寺院,回到您身边,我甘愿一辈子伺候您。一样的情景,只不过换了主人公。面对这样哀恳的表白,唐高宗怎么回答的呢?他也像当年一样动了恻隐之心,说:“朕即有处置。”然后他就走了。唐高宗的回答我认为也是当年曾经给过武则天的回答。“我会有安排的。”后来他就真的把武则天安排回宫了。那么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他真的会有什么安排吗?不会,武则天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武则天一生重视情报工作。她不是早已经在后宫建立了情报网吗?宫女都是情报人员,在唐高宗身边她没少安插眼线,所以唐高宗私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通过发达的情报网报告给武则天这个“智能终端”来了。武则天是什么感受啊?我觉得,如果今天我们能够由此联想到感业寺,武则天当年更是会不寒而栗。这对她来讲是昨日重现,是她玩儿剩下的把戏。如果给她们这次机会,让她们卷土重来,安知她们日后不会是第二个第三个武则天!武则天决不能容忍事情发展下去。她的性格中果敢善断的一面这时就体现出来,她立马找到唐高宗,对他说:皇上,听说您去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您这么做是极不妥当的。现在我刚刚当上皇后,她们也刚刚被废,无论是朝廷还是后宫都还处于狐疑状态之中,一切都还不稳定,有可能再起波澜。您这样轻率表态,好像是旧情复燃的样子,那宫廷里的人会怎么看我们,外廷的人又会怎么看我们?我们的敌人会怎么想,我们的朋友又会怎么想?您还有没有一个准主意!所以,您是把我们自己置于不利地位,我们的胜利成果很可能因为您的草率付之东流啊。您想一想,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唐高宗听了之后,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从心里可怜王、萧二人。但是,作为皇帝,他不能儿女情长,他还要考虑政治大局啊。于是他对武则天说,我错了,不如杀了这两个人,一劳永逸,不留后患了。可是我不太方便出面,你就亲自处理吧。唐高宗把这个权力交给武则天了,武则天得到这个执行权后会怎么做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把这两个人各打了一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这还不算,还要截去她们的手足。这还不够,她又把这两人置于酿瓮中,就是扔到酒缸里去了。为什么要扔到酒缸里去呢?她说这叫“令二妪骨醉”,你们俩不是在做重获自由的黄粱大梦吗?我让你们醉到骨头里去。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血腥地结束了。
面对如此残酷的死亡结局,王皇后和萧淑妃是怎么反应的呢?这个时候,两个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素质来。先说王皇后,她拜了两拜,然后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说希望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现在武昭仪正承恩泽,所以死是我分内的事情。这句话说得平静之极,但也骄傲之极,贵族女子的骄傲在这儿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皇后至死也不承认武则天是什么皇后,认为她没有资格当皇后,就是一个武昭仪而已,你即使杀了我,我也还是管你叫武昭仪。
那么萧淑妃呢?萧淑妃性格比较刚烈,挺像武则天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没有那么平静了,她破口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说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了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老鼠,我要活活把它给掐死。话说得很狠。但是我们考虑一下这两个人的不同反应,哪一个对武则天更有杀伤力?是王皇后那句话。她对武则天表现出来的那种轻蔑和傲慢,是武则天更加无法容忍的。所以,把这两人杀了之后,武则天觉得还是难解心头之恨。
怎么办?武则天不是爱好文史吗?她又玩起文字游戏来了,给这两个人改姓。王皇后本来姓王,这时候给她改姓蟒,说她是蛇,心如蛇蝎。萧淑妃呢?给她改姓枭,这是一种恶鸟,像鹰一样,吃肉的。武则天说,你们两个,一个是毒蛇,一个是恶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这样,武则天既消灭了这两个人的肉体,又从精神上侮辱了她们。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想,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第一,武则天确实直接杀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但她是在征得了唐高宗的同意之后办理的。换句话说,这是唐高宗的授权,唐高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下诏处死王、萧二人,如果没有高宗的首肯,武则天她既不能也不敢杀死这两人。所以,如果说我们追究终极责任的话,这两个人的惨死,应该追究到唐高宗的身上。第二,武则天取得了对这件事的具体执行权之后,她对囚犯进行了虐杀,在执行过程中极尽打击报复之能事。其实,武则天这个故事也是有蓝本的,这个事情像极了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的故事。刘邦活着的时候比较宠爱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掌权了,她是怎么对待戚夫人的?她把戚夫人的眼睛给挖了,然后把耳朵给熏聋了,再把胳膊、腿给砍下来。她说,这叫人彘,也就是人猪。之后她把这怪物扔到厕所里,儿子惠帝都被吓疯了。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与吕后当年的故事异曲同工。
正因为这两个故事太像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杀死王、萧二人未必那么残酷,怀疑是史学家在给武则天抹黑。他们认为是史学家把吕后的故事信手拈来,安到了武则天身上。但是我个人认为,武则天存在虐杀对手的可能性。为什么呢?是不是俗话说的“最毒莫过妇人心”啊?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无论武则天多么强,她都处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男性家长,或者简单地说她的丈夫,掌握着她的身家性命,这些和她争夺丈夫的女人,不仅仅是情敌、政敌,甚至是她生命的敌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恐惧,所以当她能够有所作为的时候,才会如此的残忍、疯狂、不顾一切。其次,武则天从小喜欢阅读文史书籍,大概对吕后的故事也并不陌生。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不自觉地借鉴前人经验,模仿前人的举动也算是一种本能吧。我们现在不主张让小孩看暴力镜头,不就是怕他日后模仿吗?何况,武则天不是一个看到老鼠都要尖叫的人,她从来不害怕杀人。为了扳倒这两个人,她已经牺牲了自己的女儿,现在,就让她们死得难看些吧。
武则天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武则天从此对猫十分惧怕,宫中从来不养猫,因为猫是萧淑妃变的,她害怕猫会去掐她的脖子。不但民间这样传说,《资治通鉴》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武则天在血腥杀人之后,患上了心理疾病,因为害怕萧淑妃转世报复,所以宫里再也不养猫;又说她整天做噩梦,因为多次看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披头散发,鲜血淋漓,所以不敢继续住在太极宫,后来搬到了大明宫,再后来吓得连长安都不敢住了,就搬到东都洛阳去了。
这两个说法,其实都是史书的作者一厢情愿。武则天的心理远比他们想象的坚强,她还是继续养猫的。同样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说武则天当皇帝之后,特别喜欢宣传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一切都可以改变,仇敌都可以变为朋友。有一次,她给大臣们做了一场驯兽表演。她把一只猫和一只鹦鹉关在一个笼子里,给大臣传看。猫和鸟不是天敌吗?但是她宣称,在她的调教之下,它们可以改变天性,和平共处。大臣也都凑趣,认真观看,一边看一边赞美:我们的皇帝,是多么伟大啊,居然感化了这只猫。可是传来传去,时间不就悄悄地溜走了吗?
最后,猫饿了,猫是畜生啊,它有畜生的本能,一看旁边有一只鸟,一下子扑上去,咬断了鹦鹉的脖子。武则天当时很没面子。不管武则天作为驯兽师是否合格,这故事至少说明武则天还是养猫的。那她是不是怕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厉鬼才不敢住太极宫,要搬家啊?也不是。我们不是说过李唐皇室有风疾的遗传病吗?太极宫地势低洼,所以皇帝们都不喜欢住,从唐太宗就开始营建大明宫。到唐高宗以后因为经常犯病,所以就主要住在地势高敞的大明宫了。
后来武则天迁都洛阳更是有其他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鬼魂。武则天杀死王皇后和萧淑妃没有这些负面的后果,相反,这对她倒有两个很好的效果。第一个是把两个潜在的威胁解决了,稳定了后宫。第二个是杀鸡骇猴,震慑后宫,让大家都知道武皇后是如此强悍,如此心狠,看你们这些后宫的女子,哪个还敢再勾引唐高宗,哪个还敢再反对她?所以,这一招是一箭双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