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望大陆》赏析

2020-07-10 21:08:58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于右任系同盟会成员,同时也是国民党元老,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内的多所学校创办人。

于右任简介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国民党的元老,国际著名书法大师、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筹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主持部务。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倡导国共合作。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一道率国民军联军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后来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抗战期间,仍公开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善长诗词书法,所创“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千字书》等。

于右任《望大陆》

暮年,于先生深恨祖国处于分裂状态、自己不能叶落归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陆亲人,遗憾而痛苦。1962年,他八十三岁,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考虑后事:“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 1月12日的日记)。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谁“望”呢?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魂魄不是很神奇吗?怎么竟然连大陆都望不见?台湾与大陆有怎样深远的阻隔!这两句表面上是满腔的痛苦和遗憾,骨子里却是无尽的对分裂制造者的愤慨。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怎能不思念陕西老家?怎能不思念结发妻子?怎能不思念失散骨肉?何况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要知道,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吗?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我们不禁会问“此何人哉?”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

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吗? 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 “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于右任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