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李自成究竟是谁

2020-07-14 20:12:31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鼎盛时期的李自成大概有一百万人的军队,管辖地区也有数千里,还攻克了明朝的皇宫,但是在面对只有十余万的清吴联军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剧照

《江山风雨情》李自成剧照

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过硬的军事实力,通俗点讲的话,就是没有一支精兵。李自成虽然拥有一百万人的军队,但是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李自成的军队中,能称得上精锐的应该不超过十万人。在山海关大战时,清军先让吴三桂的军队消耗了李自成的大部分兵力,再将清军的核心军队也就是就是六万的满洲八旗军投入战场,如此做法,李自成必然大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李自成的军队只满足于打败了明朝的残余军官,夺得了京城就结束了,却不知道其实四处都有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当时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对手应该还有许多,比如明朝残余势力、地主武装、张献忠的大西军、清朝政权和蒙古各部等。

在有这么多对手的情况下,李自成把明朝作为主要对手,而对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清朝毫无关心。况且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早在李自成起义之前,就曾消灭了明朝的部分兵力,这一点,李自成竟然没有重视,于是就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李自成是谁

李自成是谁,既为领袖,又为屠夫。

李自成雕像

李自成雕像

李自成,明末风云人物,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并成功的推翻了大明朱家几百年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李自成生于1606年,1629年起义,初为农民军“不占泥”部下,后转投“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在“闯王”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闯王”高迎祥死后,顺利的继承了“闯王”的称号。

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同年,李自成经过激战之后,成功地消灭掉了陕西总督孙传庭,随后李自成占领长安。1644年,李自成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元年”,同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并在北京城又一次称帝,宣布其正统地位。1644年,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大败于山海关,随后,被多尔衮率领的满清大军赶出北京城。1645年,李自成在转战九宫山的时候神秘失踪,有人说出家为僧,也有人说战死。

也有人说李自成是一个屠夫,诚然,纵观李自成的成长历史,都是伴随着血雨腥风。李自成换不起钱被债主告到县衙,被当地知县抓住后游街示众,想要将他置于死地,后来李自成在被亲友救出后,杀死了自己的债主和县令,随后李自成由割掉了出轨妻子的头颅。李自成在参军的时候又因为军饷的问题杀死了部队参将和当地县令,最终起兵谋反。起义后的李自成也非常残暴,动不动就会发动屠城战争,以至于后来都有“李自成吃人”的传言流出。

总的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之人。

李自成像

有关李自成像,至今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种是在现今北京昌平的李自成铜像,另一个就是李自成的素描画像。

李自成画铜像

李自成画铜像

李自成铜像坐落于昌平西关环岛中央,向西面朝北京城。此铜像塑的是李自成扬鞭跃马的样子,马上的李自成一身戎装,头戴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头巾,腰悬宝剑,背后的披风迎风飞舞,李自成胯下的骏马向北嘶鸣,四蹄矫健如飞,一副乘风而去的模样。

其实,昌平对于李自成来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纪念作用的,昌平是明皇陵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当时进京的必经之地。李自成在攻下昌平之后,为了发泄对于明王朝的不满,他下令火烧明皇陵。另外,李自成在打下昌平之后,整合军队,以昌平为基地,开始攻打北京城。正是因为有了昌平作为重要的后盾,李自成才能很快的攻下北京城,所以昌平对于李自成来说还是意义重大的,他的铜像放在昌平也是无可厚非的。

李自成的素描画像,它用了几条简单的线条就让我们对于李自成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我们不纠结与历史上李自成的真正长相,只是单纯的就画像来分析。画像上的李自成头戴起义军军帽,面部饱满,剑眉大眼,饱满挺拔的鼻梁,下巴上下都留有长须,特别是下巴下面美鬤飘飘。纵观整个画像,我们不难看出李自成是一个英武非凡,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但是,古代的画像多重其意,不重其形,对于李自成的长相如何,我们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自成要与明朝和议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正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正式开始攻打大明帝都北京城。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

惨烈的攻城战持续了一天一夜之后,双方都伤亡惨重。到了第二天,李自成招来投降太监杜勋,让他向城上的军士喊话。但是守城的将军提出双方交换人质,让杜勋与圣上面讲,急于向李自成表忠心的杜勋拒绝了人质交换,独自一人进入城中面见崇祯。

见到崇祯的杜勋一面假惺惺的关心崇祯,一面向崇祯提出了李自成“议和抗清”的要求,当然朝廷需要给大顺军百万两犒赏军银。此时的崇祯还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向旁边的魏藻德询问意见,可是早有二心的魏德藻只是一言不发,任由皇帝急的团团转。一贯优柔寡断的崇祯只好给了杜勋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其离去。

等到杜勋离去,崇祯又向旁边的魏德藻征求意见,但此时的魏德藻还是一副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的样子,看到此景,崇祯大怒拂袖离去。随后,崇祯亲拟《亲征诏书》表明自己要与守城将士共存亡,至此,正式拒绝李自成的议和请求。

崇祯拒绝议和除了身边大臣的干扰和自身的优柔寡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明传承数百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思想深深的烙印在了大明历代君王的思想之中。在这种略显极端的治国思想的促使下,崇祯皇帝才有了必死的决心,最后落了个自缢的下场。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