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成就有哪些
2020-07-18 17:25:33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韩信的谋士
众观韩信的一生,兵法诡异,计谋众多。很多人认为这跟他身边的一些谋士有关,虽然他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点谋士,也多个参考。其中,就包括蒯通,对他的影响也是甚远的。
善言家蒯通
蒯通何许人也,本名叫蒯彻,因为规避武帝之违而改成通。史书上对此人的记载,大多认为他是一个能说会道,懂得看清时势,是一名说客。蒯通的一生,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游说徐工,令其投降于赵王。第二次就是楚汉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出来跟韩信说了一通。
故事发生在韩信接连平定三国之后,欲要带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军队都还没过平原县,刘邦就派自己的使臣去劝降齐国,于是乎韩信就想停止前进,准备回返。
正在此时,说客蒯通到来,他对韩信说:“将军你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但是汉王却暗派使臣去劝降齐国,你身怀诏书却要下令停止进攻吗?郦先生只是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但是将军你率领大军,功劳却没有区区一个儒生那般大。”这些话,韩信听了之后,觉得甚是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继续下令进攻。
原本齐王已经劝降,还跟郦食饮酒,撤消了对汉军的防御,但是韩信正巧在这个时候,派军攻打,使齐军节节败退。齐王认为郦食的失信,将其用沸水烫死,并兵败而走。
正是由于蒯通的建议,使韩信攻下了齐国,并且想要让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加剧了野心,并也加剧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
韩信成就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在打江山时最为重要的一个将领,可以说,若是没有韩信,便没有刘邦的江山。尽管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便疑神疑鬼,将原先甚为依赖的三军大元帅韩信给诱杀了,但是就算是刘邦也不能否认在战争年代的韩信成就。
张震版韩信剧照
韩信成就十分显著,战功赫赫。在早期的楚汉战争期间,韩信仅用数万兵力便开拓了北方战场。在之后的破四国中,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破了魏国军队,并且俘获了魏王豹。在破赵之战中用些微兵力抵抗赵军,用“背水一战”之策使得赵国军队军心大乱,将其大败。之后韩信又率领大军,趁势北上,打败了燕国。在淮水之战中,利用地势,将齐楚联军分割开来,再各个击破,全歼名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与楚军的大决战垓下之战中,又将霸王项羽逼迫到了乌江边上,引来一场流传千古的乌江诀别。
韩信曾被萧何评价为“国士无双”,也是被刘邦认可的“战必胜,攻必取”之人。韩信自幼熟谙兵法,并且曾经将自己的毕生兵法集结于三卷书册当中,却在后世中失传,实乃大可惜。作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一不精的军事家,他能够活灵活现地运用书本上的军法经验,因地制宜,将许多前人计谋糅杂在一起,成为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策略,这也使得韩信所经历的战役几乎都成为军事史上的教科书式战役。若是没有韩信,也不知刘邦与项羽,谁才能取得天下。
战神韩信
可以说,韩信为了打胜仗,不惜加深刘邦对自己的猜忌,不肯去支援刘邦,宁愿养精蓄锐,想要抓住一个机会,一举击破敌军,造就自己百战百胜的战绩。为了取得战场上的胜利,韩信在打战前做了很多准备,尤其是侦查。
深思熟虑韩信
毛泽东曾说过:“战争是一种社会必然的现象,其带有不确定性,需要为将者根据诸方面因素做出判断。”可见,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得要有多方面的侦查。《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作战前需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打胜仗。为何要侦查?那是因为多次的侦查,可以探悉敌军的部署,才可以做出相应的措施。
韩信用自己实际战争诠释了这个道理,他在每次作战前,肯定会派出很多哨兵前去,进行严密地侦查,做到对敌情有所了解,甚至对敌军主帅的性格等方面都要了解的一清二楚。例如破赵之战中,韩信就因为侦查的仔细,了解到了陈余和李左车的作战特点,并且其二人存在军事分歧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攻打魏国也是如此,韩信对柏直等将领了解的一清二楚,对其部署的兵力分配和临晋关军事部署也进行了严密的侦查。其余的大大小小战争,韩信依旧是如此,这也保证了他打仗的胜利。
侦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探查地形,主帅需要对战前地形进行实地考察,才能够驾驭地形,做出巧妙的策略。最为经典的就是破魏之战,韩信先是观察了一下地形,采用木罂,然后在夏阳古渡那个位置,东渡黄河,直取魏国首都。夏阳古渡这个地方,是一个河面很开阔,并且河岸较低,水流缓慢,容易渡河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有平原,可以聚集军队,因此从这里渡河是最正确的战争选择。
韩信典故
韩信作为劳苦功高的汉朝开国大将,灭七国,平天下的功绩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而他的出生和逝世同样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就被人们编成了相关的典故。那么韩信典故都有哪些呢?
韩信剧照
其实有关于韩信典故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青年时期的。韩信是淮阴人,他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无父无母,全靠村人接济。在长期的乞讨中,韩信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厌恶。在他的同乡人中,有一个少年认为韩信虽然天天佩戴着宝剑,却是个胆小鬼。他要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证明。结果韩信还真得钻了这个少年的胯下。后来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后被称为是胯下之怒。
而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典故说的萧何、吕雉和漂母这三人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这个生指的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让韩信能够出人头地。而这个死指的是萧何与吕雉合作杀死了韩信,而吕雉也就是存亡两妇人中的亡。而存指的就是漂母对韩信的赠饭之谊。如果当初漂母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很可能就饿死了。
韩信典故还有背水为营。这个典故是出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当时刘邦整体式微,所以士兵们的士气也不高。当韩信说晚上就能灭掉赵国时,士兵们根本就不信。最后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韩信沿着河岸设立营帐,让士兵们退无可退,为了存活就只能拼命向前战斗。最后这场仗成为了韩信最有名的战争之一。
韩信之死
在蒯通多次怂恿之后,韩信依旧觉得自己功劳那么大,汉王不会剥削自己对齐国的统治权,而且他自己也不愿背叛。但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忌惮他,剥削了他的权力,将其封为楚王,让他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王。
刘邦杀韩信
在汉朝建立十一年的时候,吕后忌惮韩信,命人将其抓起来,悬挂在长乐宫中,将其杀害。在临刑前,韩信曾感慨道:“我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安心做一个臣子,却遭受到妇人的暗算,这难道就是天意如此吗?”于是,韩信的亲属都遭到了屠杀。
司马迁曾说过:“我到了淮阴那个地方,那里的人跟我说,韩信还只是平民的时候,他的志向就跟常人不一样。在他母亲死了之后,家境贫困的他,无法埋葬自己的母亲,可是他还是寻找到了一个地势高且又宽敞的地方,将其母亲葬在那里,其坟墓的旁边可以埋葬万户人家。我看了那个坟墓之后,的确是这样。假如韩信能够谦虚,不过多的炫耀自己的功劳,不认为自己的才能举世无双的话,那么他的功勋,的确跟召公等人差不多,后世的子孙可以延续下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其宗族被灭,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韩信这人任劳任怨,在兵符被汉王盗取之后,其士兵被带走,只是留给他2千的兵,让他攻打齐国。他并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觉得汉王做的有何过分,在他的眼里,能够有仗打,他就已经很满足。他一生替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知回报。
韩信数与萧何语
韩信数与萧何语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原文应该是信数与萧何语。这句话的意思是韩信曾多次和萧何聊天。其实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简洁明了地介绍了韩信最初投奔刘邦时的状况,也为后文刘邦重用韩信垫下了基础。
韩信剧照
韩信数与萧何语所在的这段话具体说的是,韩信曾经多次与萧何聊天,这两人的交谈内容无外乎天文地理战事政治。也是在多次交谈中,萧何十分敬佩韩信。当时的刘邦已经被项羽封为汉王,但是被项羽压制地十分凄惨,手下的将士们都纷纷往家乡逃窜。
而此时的韩信已经在刘邦手下呆了一段时间了。他自己料想过以萧何对自己的敬佩可能已经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但是刘邦却一直没有重用自己,所以他认为刘邦是不会重用自己了。无奈之下,他不愿荒废自己的本领,就决定逃跑。
在他逃跑后,萧何第一时间听说了。他不愿刘邦失去这样一个人才,就来不及向刘邦报告直接去追韩信。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萧何的再三劝说下,韩信跟他回来了。而此时的刘邦误会萧何也逃跑了,就问萧何为什么逃跑。萧何解释说自己不是逃跑,而是为追韩信这个人,他还像刘邦极力推荐萧何,认为萧何是一个无双的国士。
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就开始起用韩信,并且在韩信的帮助下迅速平定七国,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