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莎士比亚”曹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2020-07-21 18:42:02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曹禺照片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产后三天母亲死于产褥热,曹禺母亲的孪生妹妹成为了曹禺的继母,抚养曹禺长大。继母经常带着曹禺去听戏,曹禺因此从小就熟悉戏剧。
1922年,曹禺考入南开中学,在校期间积极的参与各种戏剧活动。
1929年,曹禺父亲去世,曹禺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阅读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33年,曹禺创作出了《雷雨》,开始与郑秀恋爱。
1935年3月,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
1938年,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八十二》,同年10月上演。
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
1942年,到复旦大学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家》和《镀金》。
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幽丽叶》。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
1947年,《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拍摄电影,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
1949年,到达解放区,担任了许多文艺团体的职务。
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
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
1960年,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易名为《胆剑篇》。
1978年,发表历史剧《王昭君》。
1996年 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在北京医院辞世。
曹禺照片
曹禺为什么要写雷雨?曹禺先生自己说,写作雷雨是当时自己的一种感情需要,是自己长期的接触社会现实,长期的压抑、愤懑的情绪之下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曹禺在给《雷雨》写的序言中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这“原始”的、“野蛮”的情绪,不仅仅要揭露现实,还有着“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他曾解释过:“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性格的是蘩漪,是鲁大海,甚至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