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2020-08-16 15:25:18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自古以来,在权力斗争中,一直都是秉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律,所以在历史上的很多朝代中,胜利者对待权力争夺失败的那一方,通常手段都是比较残忍的,比如明朝和清朝,明朝时期朱元璋对元朝皇室的清洗很彻底,清朝时期皇太极对明朝皇室的清洗更是惨不忍睹。
正是这些历史教训,让人们更加明白成王败寇的残酷性,不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其实并非所有朝代都是这么残忍的,总有一些朝代还是做了一些不错的表率,比如宋朝就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在自己抢夺了周世宗柴荣儿子的皇位之后,对待周世宗儿子们的手段很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
陈桥兵变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柴荣一手提拔的,正是在柴荣的不断提拔下,赵匡胤才最终成为大将军,几乎可以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是柴荣依旧活着,显然是没有赵匡胤什么事情的,毕竟柴荣这个皇帝也算是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可惜柴荣年仅39岁就因病去世。
周世宗去世前自己有7个儿子,但是前三个儿子都在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经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杀了,四儿子柴宗训,当时年仅7岁,剩下的三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更是年幼。
鉴于这样的情况,最后只能让当时年仅7岁的柴宗训成为皇帝,自己的养母,也就是皇后符氏辅佐新皇帝。这样的组合,在很多朝代都曾有过,可结局大多都是一样,新皇帝年龄太小,母亲能力一般,要是能力强的,诸如慈禧和吕雉,就可能直接取代皇帝,要是能力差一点,又无法控制朝中权臣,恰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杨坚和柴宗训面对的赵匡胤。
赵匡胤的能力明显已经超过了新皇帝母子的组合,所以很明显,这个皇位是保不住的,虽然赵匡胤觉得不忍心抢夺皇位,但是赵匡胤的兄弟们可不甘心,因此赵光义和赵匡胤的手下就在幕后暗中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取代了柴宗训。
当时的柴宗训也许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无奈之中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那接下来赵匡胤对待这个亡国之君会如何呢?是否也是以残忍手段解决?
周世宗儿子们的结局
柴宗训是小皇帝,赵匡胤在接受他的禅让登基之后,不仅没有将其除掉,还封他为郑王,允许其在封地之内,按照后周的一些服装或者管理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封地。赵匡胤不仅没有伤害柴宗训,还将柴宗训的母亲也尊称为太后,按照太后的礼仪去对待,足以见得赵匡胤在处理前朝皇帝的手段上,还是比较仁慈的。
一直到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才对柴宗训重新安排,将其从封地搬到房州,并且叫了自己的老师辛文悦去房州监视着柴宗训的一举一动。从柴宗训到房州之后,关于他的记录就没有了,一直到几年后柴宗训去世,才有记录,当时柴宗训年仅20,死因无法考证。
柴宗训之后的弟弟柴熙让和柴熙诲两人在正史中的记载是不知所踪,而柴熙谨就早夭了,从此失去消息,但是根据一些民间文学作品来看,柴熙让和柴熙诲的后来应该并非不知所踪。
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新五代史·周家人传》
比如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了关于柴熙让和柴熙诲的下落,据说当时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他去到宫中寻找柴荣儿子们的下落,结果发现一个宫女抱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是柴荣的儿子柴熙让与柴熙诲。
当时赵匡胤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孩子,就询问自己手下,赵普声称“去之”,意思就是说要把这两个孩子杀了,可是赵匡胤觉得不忍心,不管怎么说,柴荣对自己也是有恩的,不能就这么残忍杀掉他的孩子,要不然自己于心不忍。
随后赵匡胤又询问宰相潘美,潘美也觉得不该残忍除掉两个孩子,最后赵匡胤就让潘美抚养两个孩子,改姓为潘,此后没有过多追问过两个孩子的下落,潘美也没有跟赵匡胤再多说什么。
柴熙让与柴熙诲的结局怎么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关于赵匡胤对柴荣后代的善待,我们除了在其儿子身上可以看到之外,在北宋的皇室太庙碑文中,也可见一斑: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就是赵匡胤对后代子孙的要求,必须善待柴荣后代,当然赵匡胤的后人确实也做到了,根据《宋史》记载,在宋仁宗时期,还曾下令寻找柴氏家族中最年长者封为崇义公,并且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下去。
即使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依旧善待柴氏后人,比如赵构时期一样沿袭了北宋对柴氏年长者封为崇义公的制度,由此可见,整个宋朝,赵家对柴家的善待,是没有改变过的,这一点宋朝做得十分体面。
结语
虽然权力斗争是残酷的,但并非就不能有人情味,宋朝300多年的历史,我们排除掉那些屈辱之外,实际上也并非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宋朝时期的仁义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于和平稳定的时期,这些东西,尤其重要,不管对人对事,我们都应该从中学到一二,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