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2020-08-18 22:30:10 历史 互联网 °c 繁体
A +  A -

<a href=http://lishisxk.com/tags-etagid269-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汉武帝</a>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下面从两个方面分别说一下:

一、杀王恢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与政治斗争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人强马壮,国力强盛,而匈奴内部正是危机重重,这时的大汉王朝,不甘听命于匈奴,汉武帝希望通过对匈奴战争可以把军权一步步抓在自己手里,以获得整个政权,就是对外战争和对内夺权,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军事战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这完全是一场权力与政治的斗争。

1、首先说一下当时的派系格局,利用派系斗争

汉武帝刚继位时,朝中是四个派系集团

第一派系是帝党:就是汉武帝和汉景帝留下来的几个老臣,遭到排挤,还有卫青、公孙敖等年轻人,这时的李广还属于蛰伏期。

第二派系皇太后:这是继窦太后专权后,接着是母亲和舅舅田蚡专权,掌控朝廷大权。

第三派系窦太后:为首的是窦婴,虽然窦太后下课了,但是党羽众多,太皇太后的威力还在。

第四派系军队:实际上每个派系后面都有军队的参与,这才形成有力的派系集团。

从上述派系而看,最主要的就是皇太后与太皇天后的人在掌控整个权力中心,而王恢实际上是太皇太后的人,只有重用王恢才最正确,因为当时当权的是舅舅田蚡,挡住了汉武帝,只有利用王恢才能分化舅舅田蚡的的权利,在当时田蚡的宰相的权利太大,但碍于母后的问题,初期只有加大九卿权利,逐步分化,这样就使得宰相的在不知不觉中分散瓦解。

王恢和田蚡是两条线上的人,汉武帝就是利用矛盾达到最后夺权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王恢早晚要出事的,出事后皇帝可以收权。汉武帝上台时,王恢的官职是大行令,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是很有实权的,皇帝收权而田蚡是不会反对的,汉武帝很好地利用了两个派系的斗争。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2、马邑之围的实际情况,王恢有死罪吗?

马邑之围是汉匈战争的爆发点,当时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只有王恢主张实施马邑之围。王恢提出计划,占据马邑,诈降消灭匈奴主力,但匈奴发觉后跑了,没能实施。

而当时不止是王恢一个人,是有两路人马负责收口的,就是李广,按理李广也有责任。而李广是皇帝的卫队长,没有皇帝需要的权利,王恢是有皇帝迫切需要的权利,这就是王恢死罪的原因。

正是由此挑起了太后和太皇太后两个派系的斗争,王恢一出事,田蚡就积极打击太皇太后派系,皇帝借助舅舅田蚡之手杀死了太皇太后派系的窦婴。从元光二年起,田蚡和窦婴的冲突就升级了,王恢死后,在五年中窦婴和田蚡相聚死去,最后两败俱伤,由此造成一批官员及9个宰相的下台,汉武帝将权利收入手中,离权力的顶峰不远了。

二、王恢为什么非杀不可呢?是利用其剩余价值

汉朝时期,对于位列九卿的王恢是应该没有死罪的,判罪只是临阵退缩,况且王恢是可以用军功抵罪,罪不该死,所以不是法令让王恢死的,是汉武帝逼迫自杀。

王恢之死的意义:就是汉武帝在利用王恢的最后剩余价值,在马邑之围之后,在对匈奴战役中多次出现全军战死,很少出现临阵脱逃,王恢被定义为怯懦,不能退缩,贪生怕死不行。汉武帝怎么击败匈奴的,靠的就是由此形成的大无畏的牺牲,以人口下降1500万为代价,换取的战争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勇敢。

汉武帝的成功不是凭空取得的,这一打就是40年,这一生都在对匈奴作战,国土从20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50万平方公里,代价是3000万人口,下降到末年的1500万,汉武帝是个争议很大的皇帝。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