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明一手好牌,为何却输得裤衩都掉了?
2020-08-20 07:40:30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乱世开启之初,公孙瓒的表面实力确实非常强大。
可惜,公孙瓒强大的表面实力背后,是薄弱的根基和明显的能力短板,因此,他最终兵败身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强大的表面实力公孙瓒一开始牌面确实很好。
1、军力强大。
公孙瓒当时的军力,可能仅次于董卓。
当群雄们还在抠抠搜搜组织州郡兵、义勇兵的时候,公孙瓒已经在抗击乌桓的战争中,磨砺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公孙瓒的骑兵有多强呢?
作一个比较:即使到了公孙瓒快要被灭的时候,他儿子公孙续还带了5000铁骑来救。
5000铁骑,什么概念呢?
古代,人马俱不披甲叫轻骑,人披甲马不披甲叫精骑,人马俱披甲才叫铁骑(或甲骑)。
后来,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攻马超时,才能拿出5000铁骑来。(见《三国志.武帝纪》)
可以想象:鼎盛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装备,公孙瓒的骑兵在当时都是非常强大的(白马义从只是一支精锐部队,公孙瓒的骑兵力量远不只白马义从)。
2、起步早,对手少。
公孙瓒强盛时,袁绍还只是渤海太守,正想着怎么从韩馥手里搞下冀州来;曹操还只是东郡太守,还没有入主兖州,其他刘备什么的就更不必说了。
当时,除了董卓以外,坐拥州郡的多是孔伷、孔融之类的人物,也就是陶谦、刘表稍微厉害一点。
这些诸侯,争雄是不可能争雄了,能搞定过路的黄巾就不错了。
因此,公孙瓒以为“天下可指麾而定”,同时任命了冀州、青州、兖州三州刺史,大有一口吃掉北方的气势。
为何公孙瓒还是败了呢?
基础不牢别看公孙瓒气势汹汹,他的底子其实并不厚。
1、没有稳固地盘。
别看公孙瓒一口气任命了一堆的刺史、郡县守,其实,他连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
幽州是人家刘虞的,公孙瓒只是在幽州州治蓟城的东南筑了个小城。
虽然公孙瓒有实力,但人家刘虞手里也有10万大军!
而公孙瓒连作战的粮秣,都要过刘虞这一关。
后来,公孙瓒和刘虞彻底翻脸,他把刘虞弄死了。
可是,刘虞威望高,颇得人心,很快,刘虞余部就和袁绍联合,反抗公孙瓒。
因此,公孙瓒,自始至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2、没钱。
当时,要稳定地方,必须依靠士族。
可是,最得士族拥戴的,恰恰是公孙瓒的2个死敌:刘虞、袁绍。
所以,公孙瓒只得依赖商贩,打压士族。
如此,公孙瓒陷入孤立,财政紧张。
3、盟友不给力。
乱世之初,大家都没有以一敌多的能力,外交纵横极为重要。
公孙瓒、袁术、陶谦一伙,袁绍、曹操、刘表一伙,两边互干。
结果···袁术先是被刘表挤出南阳,后又在豫州被曹操大败;陶谦也被曹操打残,刘备接过徐州后,干脆致书盟主袁绍,不跟公孙瓒一起玩了。
如此,公孙瓒夹击袁绍、曹操的计划破产,只能靠自己和袁绍死磕了。
个人能力有盲点1、军事能力有盲点。
公孙瓒是行伍出身,当然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是,公孙瓒这种“经验主义”起家的队伍,在战术上存在严重盲点。
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1)、对以步制骑的战法存在盲点。
界桥之战中,公孙瓒败给了精通羌胡战法的麹义。
麹义所用的战法,在之前的汉羌战争中曾多次被应用。(见《后汉书.虞诩传》)
纵横幽州的公孙瓒对西北地区的“以步制骑”战法缺乏认识,导致失利。
(2)、对地道战毫无认识。
在公孙瓒的最后时候,袁绍军把地道挖到了易京城下。袁绍军在地道中鼓角齐鸣,发起总攻。公孙瓒军不知鼓角从何而来,以为是鬼神,士气崩溃!
可见:公孙瓒对地道战法毫无认识!
其实,三国时期,地道进攻并不容易成功。
袁绍在官渡;曹操在邺城;诸葛亮在陈仓;司马懿在辽东都用过地道进攻。但没有一次地道攻城得手。
如果公孙瓒不是对地道进攻一无所知,他或许不会那么快被袁绍破城!
2、治理能力有盲点。
(1)、不知人心。
袁绍攻公孙瓒时,前线将领求救。
公孙瓒认为:如果每次都去救,那前线将领遇到事情就只会求救,就不会奋力作战了。
不救!
你不救?人家并没有奋力作战,而是···投降。
(2)、不依靠人才。
公孙瓒重用商贩,重用就重用吧,刘备不也是卖鞋的商贩嘛。
刘关张赵都曾在其部下效力。
问题是,公孙瓒并不信任什么部将。
到了最后,公孙瓒干脆屏退将领,只留妇人在身边传达文书、命令。
3、缺乏成大事的坚忍。
其实,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实力仍然很强,与袁绍各有胜负。
可是,在遭到连续挫折后,公孙瓒居然跑到南北敌人的夹缝中,在易京宅了起来。
他不再进取,只是筑城,以为”楼橹千重“,储粮300万斛,可以耗到自己看清天下大势。
难道,天下是可以”宅“来夺取的吗?
结果,公孙瓒画地为牢,将主动权拱手相让,走上了灭亡之路。
因此,公孙瓒虽看起来实力强劲,但其实基础很薄弱,虽然看起来善于用兵,但其实军事盲点很多,加之他本人确实不具备争雄天下的个人素质,因此,很快就走向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