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演变成流血事件,这一朝君臣为何那么独特?
2020-08-21 00:55:07 历史 历史网 203°c 繁體
A + A -首先是没有必要,纵观历史上重要王朝的开国之君诛杀功臣往往只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功臣集团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皇统地位。比如汉朝的韩信就在身为大将军时,向刘邦逼封齐王,在刘邦登基称帝后还和叛贼陈豨私下勾结,以至于造成了刘邦的不安,吕后在京城诛杀韩信也是这个原因。另外一种就是国君过于残暴极端,朱元璋就是这种类型,他认为所有元老重臣都是未来皇位的威胁,只有大肆诛杀才可以一劳永逸。除了汉朝和明朝之外,其他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没有诛杀功臣的情况存在。而宋朝时期很幸运的是赵匡胤既非常宅心仁厚,又没有非要开杀戒的理由。杯酒释兵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防患于未然。众将领既没有造反的罪行,也没有不忠的表现,所以,赵匡胤没有必要以流血事件来结束这段君臣恩义。
其次,当时的宋朝还面临北方的威胁。宋朝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部分统一的王朝,北方的辽政权也是源出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份威胁一直悬在赵匡胤的头上。一旦他用激烈手段处理功臣,那么一定会迎来天下人心动荡,有志之士心寒齿冷离他而去。一旦北方有变,国家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之下。所以,让他们放弃兵权回家养老是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处理方式,何乐而不为。
最后,赵匡胤也是臣子出身,宦海沉浮多年,也曾经受到过猜忌。他很清楚,只要他处置得当,这些拥戴他黄袍加身的元老重臣并不会走向他的对立面。将心比心,他最后还是决定以最平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实现了一段千古佳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