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对此你怎么看?
2020-08-22 15:00:40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吴国以长江立国。可是,魏吴的边界却并不是长江。
魏吴双方都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想突破这条边界,可是,谁要越过了这条边界,谁就秒变“吃素”的了!
西线博弈:江陵-襄阳,谁也突破不了谁魏吴边境,最西面是魏上庸郡与蜀建平、西陵接壤。
这一带崇山峻岭,又紧邻蜀国,不适合大规模用兵。
因此,在蜀国灭亡前,魏吴的西线,主要是指魏国的襄阳到吴国的江陵一线。
这片战场的的核心要点是襄樊与江陵。
襄樊是汉水段最主要的据点,江陵是长江北岸最主要的据点。
襄樊在魏手中,吴军水师尽管能来回汉水,但没有立足点,站不住脚;江陵在吴手中,魏军在江北站不住脚。
魏国曾尝试过攻取江陵,但很早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曹丕第一次伐吴时,曾重兵打过江陵。
当时,吴蜀还没有和解,陆逊一直在夷陵一带,没有参战。江陵城中又正流行浮肿病,朱然能战者不过5000人。
但是,云集了张郃、徐晃、曹真、夏侯尚的魏军仍然打不下来。
因为:江陵城坚,不可能迅速攻取;而他背靠长江,你根本围不住,人家能源源不断得到支援。
此后,孙权对西线制定了一个主动防御的策略。
一旦魏军南下,吴军水师进入沔水,出魏军后路。
速战,不可能破坚城;持久战,后路有忧,魏国后来不再来这条线玩了。
同样,孙权也尝试过攻襄樊。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魏明帝。
诸葛瑾曾攻襄阳,但是很快就被司马懿所败。
襄阳,离宛、许昌太近,魏国能迅速调大军来救,吴国在襄樊用兵,一点好处也没有。
所以,襄阳-江陵一线,双方都没什么机会,没有成为魏吴交兵的重点。
中路博弈:巢湖风云从武昌往东,江北为大别山脉所阻,双方都无法大规模用兵。
因此,魏吴的中线战场在淮南一带。
从曹操时代开始,这一带就是双方角力的主要区域。
巢湖与淮河,是双方的作战目标。
魏国希望控制巢湖以南,直逼长江。
以石亭之战为例。
当时,曹休进军皖城,仗还没打,满宠就上书天子:曹休背巢湖,傍长江,后路有危,易进难退,危险!
果然,陆逊出曹休后路,夹击曹休,曹休被围,遭遇大败。
事实上,尽管孙吴未能控制淮河,但淮南河网纵横,魏每次用兵都破费周折,非常吃力。
因此,曹操深感很难保护该处人民、财富,已迁徙当地人(不过这些人很多都逃到了吴),制造了无人区。
因此,魏吴在淮南地区,基本上以巢湖为界(当年的巢湖比今天大得多)。
吴国也希望将战线推到淮河。
合肥,正位于长江入淮河的水道上,不攻取此处,东吴水军不敢大举入淮。
所以,孙权多次攻合肥,但均未得手,甚至还打出了逍遥津之战这样丢人的战例。
事实上,合肥南临巢湖,距寿春约200余里,吴军依托水路来攻时,魏军需击破吴军才能解围,吴军在这里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除了逍遥津之战孙权直接被守将张辽所破,一般孙权攻合肥,魏国都会赶紧组织增援,消耗颇大。
后来,魏国烦了,在满宠的建议下,合肥筑了新城,迁到了险要处。
此后,主客易势。诸葛恪曾率20万大军围攻,魏军援军并没有急急忙忙来救,而是计划等诸葛恪疲劳了再来,压力不大。
因此,在这条战线,吴国进不了淮河,魏国也无力控制巢湖以南,双方基本以巢湖为界。
东线:基本以长江为界长江下游,双方基本以长江为界。
由于长江下游渡河的只有采石和京口,东吴在此驻大兵,基本压力不大。
曹丕曾两次观兵广陵,但曹丕只是先后留下了“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以及“固天所以隔南北也”的感叹,基本上没搞出什么名堂。
而吴国方面,除了早期孙策曾尝试攻过广陵外,后面也没有在此线作文章。
因为:一来不好打,二来打下来也守不住,打着有什么意思呢?
魏吴的边界,正是彼此能力圈的边界。
能力圈之内,对手再怎么强奈何不了自己;能力圈之外,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奈何不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