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元璋时代是中华帝国晚期政制的起源?
2020-08-29 09:20:53 历史 历史 °c 繁体
A + A -题主好!明太祖当上皇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废丞相改六部建内阁,其次是司法监体系的确立,另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卫所制度。本文只对丞相权力弱化,演变过程做一概述。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明王朝仍然是继秦统一后,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的延伸和继续。总的来说,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凡国家大政必先“关白“(报告)丞相,然后奏闻皇上。地方设行中书省,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明太祖朱元璋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深感丞相权力过大,决心弱化其权力,下令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掌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户(掌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等)、礼(掌礼仪,祭祀,科举等)、兵(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司法行政)、工(各项工程,水利,交通等)。统称为六部,直接听命于皇上,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这样,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
三省六部
明太祖废丞相改六部并非首创。六部是从皇室内府(皇帝秘书)的尚书台演化而来,西汉叫\"曹\",汉成帝时将尚书台分为四曹,东汉增为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府中独立出来,改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唐代正式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丞相的废止,是封建社会皇权和相权搏弈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自明以后,类似董卓、曹操等人用丞相弄权的事情再未出现。
董卓画像
六部代丞相之职后,大权归于皇上一人,繁杂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又仿照宋朝殿阁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等殿阁大学土,由文人充任,备皇帝顾问,有职无权。到明成祖时,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以\"票拟\"(指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形式可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正统英宗九岁登极,年龄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
明朝内阁制
凡事有利有弊,丞相的废除和内阁票拟制度化,对勤于政事的皇帝无疑是好事,能防权臣钻营。但对于懒散的主子,就成权力的奴才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正统(朱祁镇)以后,皇帝多昏聩无能,宦官便乘机弄权,随着票拟制度化,本来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好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由此引来宦官干预朝政,如正统时的王振,万历时的刘瑾,人送“立皇帝“。熹宗时的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史学家赵翼评说:\"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像太监王振就利用批红之便,矫旨引荐同党,陷害政敌。权倾朝野,连皇帝都称\"先生“,公侯勋戚尊之为“翁父\"。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多帝懒政、怠政的恶果,使宦官有机可乘,弄权干予朝政,祸国殃民。尽管太祖皇帝建国伊始,三令五申严禁太监干政,但是制度的缺陷最终让宦官干政百年以上,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半是由宦官专权造成的。
魏忠贤画像
(图片源自网络,不便当删)
参考书目:《明史》,《明太祖实录》,《万历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