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2020-08-30 08:25:4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大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奇葩。那么号称历代无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为何其他的朝代都有皇子谋反作乱,而大清朝却没有过呢?
想要弄清这件事情,咱们还需要看大清朝和过去历朝历代的不同,如果弄清楚这些事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立嗣观念不同古代历朝历代,立嗣的标准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让嫡出的大儿子为继承者,这样的做的目的,主要是想避免儿子之间相互争抢,按照出生尊贵和长幼顺序来立,如此一来,就看天命了,谁也怪不得谁。
如果嫡出长子死了,就让他的弟弟作为继承人,如果嫡出的儿子都死了,他们就让自己的嫡孙子当继承者。这里除了除了防止儿子们内斗外,立嫡出孙子这一选择,也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希望皇位让自己这一脉一直延续,有私心在其中。
这样典型的案例不是没有,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坚持要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但是此举,给孙子引来大伙,导致能力超强的朱棣不服,提刀上马,夺了皇位。可见,古代的传位方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并不能顺应天下之心,最终导致霍乱的根本。
清朝则不同,从大清入关开始,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掌权,多尔衮是靠本事入关,靠本事掌权,顺治即位是权利斗争后的结果,也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所以顺治皇帝的选择,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康熙时期,这位康熙大帝又开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套,最终因为他在位时间过久,太子在位时间过长,迁延日久,引起了九子夺嫡,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在两立两废在之后,能力出众的雍正当上了皇帝,虽然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是好在最终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标准选拔,而是以能力出众的雍正胜出为结果。
到了雍正时期,立嗣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了更加先进的“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不同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是由雍正自己将继承者姓名写于诏书,将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方,等到雍正归天之际,方可取出,那时方知是谁来继承皇位。
这样做的好处极为明显,第一,可以任人为能而非任人唯亲;第二、可以避免皇子之间争夺,毕竟他们并不知道谁才是太子,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第三、皇帝可以根据最新的形势去立嗣,平衡各方势力,让继承者能得到最多人支持,哪怕有人想要谋反,也非易事。
总体来说,古代历朝立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大清朝立嗣,总体来说,是“任人为能”,可以说,清朝皇帝都是同时期出类拔萃的人选,自然其他人没能力作乱造反。
制度不同古代的历朝历代,对于皇子都是采取的平衡的手段,为了让他们心里舒服点,给他们每人封了一块封地。
在自己的封地内,各位皇子就和皇帝差不多,只是管理的地盘小,类似一个诸侯国,如此一来,诸位皇子都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钱粮,有自己的兵甲,同时,皇子有机会结交外臣,一旦有能力的皇子不能登基,即位的皇子又暗弱,自然就会发生造反夺位之事。
清朝则不同,对于皇子的封赏,朝廷谨慎再三。清朝的皇子没有封地,赐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离京60里以上,与百官同罪,这样的制度,限制了皇子们的发展空间,个人势力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雍正争位之时,就多亏了老十三,他一解禁就接管了丰台大营,为雍正保住了主动权。
综上,清朝的皇帝都是能力极强之人,其他皇子很难有机会篡位夺取;同时,皇子们手中的私兵和势力受限,在京城之外没有自己的势力,很难借外力夺权,这种情况下,即位皇子优势极大,这才让清朝的皇子们空有篡位之心,并无篡位之力。清朝没有皇子夺权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