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朝让中国落后于西方,你赞同吗?
2020-09-02 00:03:55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仅把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完全归责于清朝,那对于清朝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于历史也是不负责的,估计历史同学会说:“你丫的撒谎,我告你诽谤”。
那么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露出端倪,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朝在其中有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接下来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一项强势的中国会落后与于西方国家。
明朝落寞,初露端倪
很多的朋友都认为“闭关锁国”这个政策的发明者是清朝的统治者,其实不然,发明“闭关锁国”这政策的发明者实际上是明朝的统治者,前期明查主要是禁止商业,俗称(商禁),在永乐年间是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也不是全面开放海禁,仅开放朝贡,民间是禁止贸易往来的,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这一点在明朝的大明律是有记载的:
《大明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清朝灭亡的教训让我们知道“闭关锁国”是一个坏办法,只会落后挨打,明朝的政策闭关锁国已经开始令中国落后于西方埋下隐患了。在土木堡之变的之前,西方由于黑死病这样的天灾,还处于一个挣扎的时期,而明朝的小农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整体还是远超西方国家的。
明朝土木堡之前的以后,西方黑死病基本已经进入到了末端,早期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们留下的先进的思想已经开始引导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十五世纪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欧洲政局开始逐渐稳定,而反观中国的明朝,1449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掳,明朝内部集团争权夺利,社会倒退,各种苛捐杂税令底层劳动人民痛苦不堪,整个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到了明朝晚期,万历皇帝十五年不上朝,朝堂上东林党和阉党斗得死去活来,明朝社会已经动乱不堪,西方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在资本原始积累成功之后,西方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出现了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公司制度。也就说从万历皇帝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落后希望已经初显端倪。
明末清初中西力量对比
军事方面:虽然我们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然而我们封建统治者却用这些火药炼丹,搞一些奇技淫巧,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明朝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之中有了神威炮、飞云炮之类比较强大的重武器,然而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所以没在整个军队推广,甚至到了清军入关的时候,还是以骑兵的机动配合步兵长矛的冲击来取胜的,而反观西方国家,火器无论是在射速还是射距、准度上都比我国要先进许多,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已经把火器当作是必备武器,大规模的装备给士兵们了。
经济方面:度过了黑死病的西方国家,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经济,政局开始趋向于稳定,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开辟印度航线,新航路的雏形逐渐出现;各个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地的时代,至十六世纪中期,西班牙拥有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葡萄牙坐拥了一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领,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有成片的领土出现,反观中国明朝土木堡之变,皇帝被擒,政局混乱,大臣争权夺利,夺门之变,壬寅宫变更是把这种行为推向了小高潮,这种内耗已经损伤了明朝的元气,到了清朝初期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当然重农抑商是整个封建王朝的通病,但是处于这个特殊时期,负面影响被无限放大了。
思想方面: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方接连出现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这些揭开新纪元的科学家,而中国社会还处于封建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还被清朝统治者扼杀了,思想还是以前的君为天的思想,八股文等科举制度单一的模式完全遏制了学者的思想发展。
清朝难以逃避的责任
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清朝完全让中国落后于西方,但清朝是有无可逃避的责任的,特别是1723年(雍正元年)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雍正帝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的“一口通商”政策,从此清朝开始了固步自封的时代。
当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的时候,在清朝自认为“康乾盛世”的时候,西方已经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西方国家在解放思想,在清朝仍然重农抑商的时候,西方国家经济已经开始萌芽发展。在慈溪敢于同时向11个国家宣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可以推测出康乾盛世以后,清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统治之下。
也许有人说,清朝存在的历史时间段比较尴尬,诚然清朝确实是处于一个新旧社会的交替时间,即使是这样,清朝对于中国社会的落后仍然有不可逃避的责任,统治者的闭关锁国,不接受新兴的思想文化,这样的态度放在任何时期,王朝存在时间都不会长久,所以有人说清朝亡于雍正,虽然这话有些夸张,但是仅仅从闭关锁国的角度来看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