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下极容易产生“伪君子”?它的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的?

2020-09-21 15:30:04 历史 互联网 °c 繁体
A +  A -

很多历史爱好者不懂伪君子,下面就跟随历史随心看小编看一看吧。

从历史来看,当世之时没可能成为圣人,圣人都是后世流传的,有可能一代之后,也可能很多代才被称为圣人,也有一时被尊圣人后世又有变化的。

之所以只有死人才被称圣人,是因为死人的生平观点已定不会变化,后续对社会的影响为人所知,可以评判。活人经历未定还有后续,晚节不保者大有人在。

再来说儒家的追求,儒家学说是孔子创立,有两部份构成,社会与个人,两部份相辅相承,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又深刻影响个人。儒家的社会追求是行周礼,明秩序,君臣父子,天地君亲,师友朋敌;个人追求是行君子之道,在周礼框架下,个人应该具备若干才能,修习君子行事风格。

现在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现实影响社会意识,在孔子时代及先秦历代儒学宗师时代,儒家也未被列入国家意识,那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东周和诸侯国,强者奉行侵略他国,弱国谋求自保自强,儒家学说无助于强军强民,因此被弃。汉武时代国家一统,诸侯弱化,应弱化民众强调中央,正是加强秩序之时,儒家明礼明序,因此被尊,后世一统为传统意识,因此都尊儒道,强秩序,明礼仪,教训人民有序行事,少用暴力,这是儒家有用之处。

但个人君子之道,孝敬亲疏忠为思想,温良恭俭让为行为,仁义礼智信为追求,儒家讲内圣外王,君子是要为天下出力,引导愚民,开创盛世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后世的儒家学徒穷富相差大,能力区别强,却都以儒家行为思想为风格以示人,不如此非儒家,然而穷则财短,富则货多,孝敬之礼区别很大,人有性格脾气既多且不可控,温良恭俭让则非人人可就,仁义与生存,是个人生大命题,人都知道命只一条,大多数人在生存问题上怕要把其它一切追求先放后边,礼智信则是在社会现实面前也有多如意的,这是单从理性上分析,人的追求可以有很高,但实现起来要看能力与现实的比较。

更何况人性的阴暗面,假借儒家之名达其它目的,为名为利,在顺路时自然一切依儒家之道,逆境时则便宜行事,反正最终目的非是儒家而是个人的名利。这种情况应该是最多数的,人总是以生存为第一,然后是生活的更好,名可获得尊重,利可吃穿不愁,是社会与自然双重利好,从哪家之道,奉哪家山头只要能达目的是相差不大的,人在选择道路时,也是受限的,亲儒不见得成儒,先学儒也见得后来一直儒。

一家学说也是在发展,因为是社会学说,社会变化,思想就变化,后世继承要取精去粕,兼容并包才是道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伪君子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