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没人愿意娶宫女?
2020-09-22 16:30:13 历史 互联网 °c 繁体
A + A -为小主出谋划策,与侍卫谈情说爱,看多了清宫剧,路边儿吃把土,都是甜的。
然而,真实的清代宫女,既不是古灵精怪的小可爱,也不个个都是肤白貌美的大长腿。虽然处在雍容华贵的环境之中,却背负着不同常人的苦楚。
为什么很多宫女13岁入宫,在25岁后可以选择出宫开启新生活时,却选择了终生为奴,赐自己一个“老奴”的卑微?笔炮君认为原因有三。
“黄金剩斗士”的时代背景出身于内务府包衣(满语:booi)三旗的女孩子与普通的八旗秀女,到了13岁便要登记在册,入内务府进行“选秀大赛”,而选秀结果一为赐婚宗室或进入后妃海选赛,二为入宫成为宫女。
既然成为了宫女,入了宫,便入了体制,吃皇粮,睡通铺。如若有幸在一位地位尊优的嫔妃处当差,光吃主子的剩饭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工钱便可攒与家人,这也是许多贫困家庭把女儿送去当宫女以改善家境的原因。
直至清代,一朝入宫25岁时便可选择出宫开启新的生活轨迹,然而一个人最珍贵的黄金十年却已经全都耗在了宫中。电视剧中“念XX宫女服侍有功,又与XX侍卫相恋多年,特赐婚”,这种宫女与侍卫间狗血的“赐婚”桥段,现实里多被各种不情不愿的包办婚姻所取代。
清代的婚姻制度,女方往往在十三、四岁时便已经完成了出嫁,年方25岁的大姑娘,则成了一位实打实的“黄金剩斗士”。
除非是男方求子若渴,或是有了眼缘儿又极度向往爱情。不然很难会有人愿意把结婚生子、共度余生的第一选择指定为一名曾经的宫女。
而第二个原因则导致了这些极度渴望爱情滋润的男人也会在迎娶宫女时,犹豫再三。
营养缺失+日夜操劳+精神紧绷=血郁病伴君如伴虎,伴嫔妃便如伴母老虎。由于宫内事主,长期的压抑环境导致了宫女们的精神需要时刻保持紧绷,加之各种体力活的摧残,于是大多数宫女都患有一种名为“血郁”的症状。
这种病,具体表现在“宫寒”。“大姨妈”是广大女性朋友们的好亲戚,大姨妈来时也是女性最虚弱的时候,营养缺失+日夜操劳+精神紧绷=血郁病。
病症体现为几个月才来一次大姨妈,长期的月经不调势必对女性的生育影响尤大。而古时的传统往往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寻常人家娶个不能生育的女子回来,求的个啥?
悲伤逆流成河“三从四德”是古时对女子的要求,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处宫中多年有所见识的宫女们一旦出宫寻嫁,自然不会讨抠脚大汉们的青睐。
除了无法与社会接轨之外,更多的则是在宫中时弥留于内心中的创伤,导致了诸多悲剧。
长期处于宫中,活不过三集的阴影常常埋于各位宫女的心头上。畏手畏脚、风声鹤唳的生存境遇也就势必造成了宫女们心理上的各种疾病。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云,清廷崩盘后,大多数宫女出宫后的生活极为凄凉,最终的结局便是与太监们搭伙过日子,称为“对食”。
结语无论是《延禧攻略》,还是《如懿传》,现实中哪有这么多的美好传说?末代皇帝溥仪的诸多妃子中也仅有珍妃这一女子稍有姿色,尚且得不到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身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卑微宫女,假若尚带几分姿色,那入宫时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怎样有效撑过前三集,至于25岁出宫的事儿大可先缓一缓再考虑。
也就是时代背景+身体原因+心理创伤这三者的综合因素,导致了清朝鲜有人愿意娶宫女。
最后换个角度再补充一句。
曾经的你爱娶不娶,现在的你高攀不起。
面对如今1.3:1的男女比例,笔炮君只能高呼一句:颤抖吧,男人们!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的历史文化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