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皇帝要称自己为“朕”?
2020-10-07 00:01:2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朕”原本是个平常的字,后来被秦始皇指定为帝王自称的专属之词。
最早的“朕”是个普通的字,早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有出现。
后来,它的字形和字意不断演变。
“朕”有多种含义,例如指缝隙、预兆、迹象等。
其中,它也有指代“我”的意思,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用,无身份贵贱之分。
例如东汉许慎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解释:“朕,我也,阙。”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诂》中解释:“朕,我也。”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
在秦始皇之前的先秦时期,诸侯王多自称为“寡人”、 “孤”,都是自谦用词。
而且它们也并非国君专属,士大夫、王侯夫人都可以自称为“寡人”。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创下“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专属称谓。
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权,博学多识的丞相李斯建议,把“朕”字做为皇帝专有的自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的意思。
秦始皇欣然采纳。
当然,后来的皇太后也可以自称为“朕”。
例如《汉书•郊祀志下》中记载:“皇太后诏有司曰:‘……春秋六十,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
《汉书•王莽传上》中记载:“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总之,在封建王朝时代,“朕”成为大一统王朝皇帝的至尊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朝。
一些有自知之明的地方割据政权的诸侯王,往往不会用“朕”自称。
有一些君王也会继续用“寡人”、 “孤”的称呼自谦。例如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自称“孤”。
所以,在封建王朝时代,一般人不能用“朕”自称,否则就是违背礼制。只能用微臣、末将、吾、余、鄙人、不才、在下、愚下、愚夫、老朽等自谦之词。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还有个国家的君王也用“朕”自称。它就是日本。
日本列岛与中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与中国的交往悠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长期模仿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
模仿中国皇帝的自称便是一例。
日本国王也自称为“朕”,日文写为“よ”,读作“yo”。
“二战”中,日本最终战败。
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代表日本帝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在这份\"终战诏书\"中,第一个字就是“朕”,这是裕仁天皇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