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我来讲一讲

2021-01-21 10:55:57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皇明大政记》记载: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

该书由明万历首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学者朱国桢总裁。总裁在古代是指汇总裁决其事的意思。如:清朝国史馆总裁,掌修国史。因此,该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或许,朱元璋也看到了多有帝王的陵寝遭到盗掘破坏,尸体更是被盗贼荼毒,或者是仇家报复,反而还不如一名普通百姓。这才遗言朱允炆,搞了一个出殡“迷魂阵”。即:当天十三支送殡队伍同时从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出发,且马车数、人数、旗幡数、棺椁等方面尽皆相同,此法让人无法判断出那口棺椁中才是朱元璋的真身。对此,虽然考古界证明了明孝陵地宫的存在,但并不能证明朱元璋的骸骨是否安葬于地宫之中。其实,历史上的帝王陵墓被盗事件并不鲜见。例如:陕西的关中平原,共有帝王陵墓72座,埋葬皇帝73位,但是72座帝王陵墓却是十墓九空,就连秦始皇墓也被发现了247个盗洞。可见,帝王陵墓被盗的机率之高。

因此,历代帝王对自己陵寝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不是一般高。如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皇家想要保护先皇陵寝安全,就势必杀工匠以防皇陵修建秘密泄露,而工匠自然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逃生。那么,修建皇陵的工匠是否能够逃出生天? 皇帝下葬流程中,最后一名工匠(或最后一批工匠)需要完成哪些工作?

墓室结构

要讲皇帝棺椁的下葬,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帝王陵寝的四种墓室结构。

一是土坑葬:只需在地下挖一个能够容纳尸体的土坑,然后将尸体放入掩埋,并无棺椁。这类丧葬形式主要发源于原始社会早期。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后期,墓坑面积开始不断扩大,并且会在墓坑的四壁用木材垒筑后,上面再用木材覆盖,算是棺椁的最早雏形。

二是木椁地宫:下有箱底,上有箱盖,四周有箱板,棺椁早期形式。同时,棺内四周还会分割出数个方格,便于存放随葬品。这一过程,属于帝王陵寝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是砖石地宫:从始皇帝开始,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仿照现实生活的住宅式样,皇陵普遍采用砖石修筑墓室的形式,木椁地宫被逐渐取代。墓中存放有大量随葬品,墓室中也雕刻有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如:西汉中期流行的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出现的石室墓,唐僖宗靖陵地宫等。无论是“积土为陵”,还是“依山为陵”(如:唐昭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建宝城,修宝顶”,即:在墓室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再向砖城内填土成圆顶形式,并使之高出城墙,称之为“宝城、宝顶。”待到下葬时,可通过地宫通道放入棺椁,然而封闭地宫入口。不过,普通百姓都是先将棺椁下葬,然后才会在棺椁上盖土,并垒土成宝顶形状。

因此,作为封闭地宫入口的最后一名工匠,其实是最后一批工匠,绝对严重威胁着皇陵的安全,他们能否侥幸活下来吗?

  下葬流程

无论是民间,还是帝王下葬,都离不开三大流程:即:出殡、落葬及封土。

出殡:根据钦天监测算的黄道吉日吉时,将灵柩抬往帝陵。例如:清朝皇帝出殡当日,皇室人员全部跟随送殡,最前面有64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128名身穿孝服的杠夫,分三班各72人抬着棺椁从东华门出来,前往陵地。后面则跟随1628人的送殡仪仗队,举着各种祭奠用的纸花圈、纸人、纸笼及绸缎制作的烧祭用品。同时,送殡行列中还有身着法衣、手持法器的和尚、道士、尼姑及喇嘛进行诵经祈福。整个送殡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十里,庄严而又壮观。

落葬:棺椁送入地宫后,新皇独自进入墓坑,检查墓穴修建和整理随葬品。退出时,还需清扫走过留下的脚印,而皇室其余人员则只能在墓室外进行烧纸祭奠。

封土:新皇退出地宫后,最后一批修陵工匠封闭地宫出入口石门,再由新皇铲第一铲封门土后,最后由死囚犯将门封死。 那么,工匠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不要说最后一名工匠了,所有的工匠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例如:秦始皇陵的修建,就有极其严苛的监管制度。工匠每10人为1组,设组长(小工头)1人;每10组为1队,设长队(大工头)1人。施工过程中,由9个大工头指挥90个小工头施工,再由90个小工头带领900个工匠施工,执行的是军队的连坐制度。如若1人失职或逃跑,必须积极揭发,否则全组连坐,而且还会牵连家人。所以,没有一个工匠有逃生的机会。

据《资治通鉴》记载:南朝时期,齐国齐献武王死后将修墓和参与下葬的工匠尽皆杀死。但是,齐国灭亡后,当时一名工匠的儿子通过父亲暗中传递出来的齐献武王墓葬图纸,将该墓葬盗窃一空,总算为父亲报了仇。可以说,古代对于修陵的工匠看管极其严格,根本极难发生“漏网之鱼”。

再如,蒙古大汗死后,送葬途中,就算有百姓不幸遇到,也会被立即杀死。大汗下葬后,不仅修陵的工匠会被全部杀死,就连送葬的多数人和骆驼、马也会被杀死。

至于网上流传的“自来石”、“拐钉”的说法,是盗墓类小说中的情节,那是极不可信了。因为,门后靠石,选好距离,只要关闭石门,门后的“顶门石”就会滑入石门背后卡槽,根本没有必要再预留一个拐钉洞眼。再说,皇室监工人员不可能不注意这样明显的安全隐患。

所以,无论是最后一个工匠,还是其他工匠,结局就是被处死。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殉葬于地宫之中,毕竟不是什么人死后都可以同帝王“同室居住”。 那么,修陵的工匠都是怎么死的,又死在何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也就是说,主要工匠尽皆死于被封闭的中羡门和下外羡门之间。同时,根据后世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西边有140余座服役人员墓葬,尸骸堆叠积压,人数难以预估。所以,对墓葬修建知情的大多数工匠和劳役人员(重点是死囚或奴隶),都会被杀害。(注:羡门,是指墓门。)

再如:位于陕西兴平市东9公里处汉武帝的茂陵,陵区占地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而修陵人的墓地就占了约4万平方米,预估埋葬尸骸2万多具。 那么,既然修陵人的结局都是惨死,为何还有人会干修陵的行当?

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既然修陵人的结局都是惨死,谁还会去干这份差事?毕竟你不会干,谁也拿你没有办法。

其实,说白了道理很简单。例如:太监,谁又会心甘情愿去当,还不是生活所迫,并且许多人能以进入皇宫当差为荣。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只要好处足够,完全是可以轻松买到一条人命的。再如: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宫女等家庭,都被皇上封为朝天女户,还将其家人尽皆封为世袭锦衣卫千百户。如此,谁又敢去闹,谁又愿意去闹呢。

所以,虽然修陵人的结局都非常凄惨,但依旧还是会有许多人心甘情愿去干这份差事,这个行当自然也就不会消失。 那么,究竟有没有侥幸存活下来的修陵人呢?

当然会有。例如: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实施的“东陵大盗案”,当时的“向导”就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修陵人姜石匠。当初,慈禧下葬时,负责封闭墓道的共有81人。施工过程中,姜石匠不幸被落石砸中头部,当场昏死过去。现场监工已为他被砸死,便让人将他丢到了乱葬岗,这才侥幸捡回一条命。因此,当孙殿英偷盗清东陵时,听说这件事后,这才将姜石匠“请来做向导”,从而顺利找到了墓葬入口通道,并炸开了入口。否则,乱炸一通,不但不一定能够顺利盗取财宝,而且还可能炸毁墓室,造成宝毁或人亡的结局。

因此,能够侥幸存活下来的修陵人,绝对是少之有少的幸运儿。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皇帝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