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谁说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呢?

2021-01-28 09:55:51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澶渊之盟的伟大] 谁说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呢?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文明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盟约之一,充分体现了双方的契约精神。

这必须要提到燕云十六州。

这地是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拉拢辽国、自称儿皇帝奉送出去的,到了后周及北宋,就成了个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其重要的屏障作用,中原王朝哪个做皇帝都想把它夺回来。

北宋自成立起,挟立国之锐气,就积心处虑想吃下这块肉。

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太原的北汉政权后,两国前后交锋25年,互有胜负,但幽州之地,仍牢牢控制在辽国手里。

主要还是时运不济。

辽太宗及萧太后都是很能干的主政者,能力不会比赵光义差,加之燕云是农业发达地区,比之塞外条件好得太多,辽国打死也不会相让。

时间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辽国举全国之力再次南下,想彻底解决北宋问题。

慌了手脚的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催逼下,放弃了迁都南京或成都的打算,硬起头皮御驾亲征。

双方在澶州相遇。

宋军鼓足勇气,坚守城池,真宗也亲自上城楼督战,士气更受鼓舞,辽军不得前进半步。

双方僵持不下,恰有辽军悍将萧挞凛在城下叫嚣时,为劲弩射杀。

萧太后闻得,伤心不止,罢朝五日,乃有休战之意,辽军军心亦由此摇动。

双方都谁也吃不了谁,累了,于是议和。

议和之时,寇准坚决反对,认为辽军疲态己显,可一鼓作气围歼之。

但宋真宗及多数大臣不听,只要不割地,给多少钱都行。

辽国人也心虚,试探着开价,不敢狮子大开口。

于是双方议定以白沟为界,开边市,自此互不侵犯; 两国皇帝以年齿论,称兄道弟; 北宋经济发达,每年须支付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就是这一盟约,大致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中间闹过两次纠纷,也很快调解成功。

最后撕毁盟约者乃北宋的骑墙派,约金攻辽,结果不但竹筐打水一场空,还引狼入室,引火烧身。

整体来说,契丹是最温和的一个北方民族了,不太热衷于打打杀杀、攻城掠地。

这同他们快速汉化也有很大关系。

他们同北宋一起构建了一种新型国际秩序。

即用钱能摆平的事,就不要流血。

但和北宋的交往,却给他们带来了致命危害:随着汉文化的侵染,契丹贵族逐渐腐化,军队也武备松驰,变得越来越不会打仗了。

就在这时,在更遥远的东北地区,他们的终结者在厉兵秣马。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双方彼此制衡而产生了这么一份契约,但内心里的契约意识或许还真的没多少。

可是无论如何,对民人而言,保持和平要胜于战争,澶渊之盟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