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生索饭] 这个小故事来自历史学家蒋廷黻
2021-01-28 10:28:43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寒生索饭] 这个小故事来自历史学家蒋廷黻。
他是湖南邵阳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回国后曾出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罗家伦当时为校长。
有人曾写文章,评价他这人是士国无双,因为为官也好,做学问也好,都干得很不错。
蒋廷黻写有一本回忆录,中有记述他童年时身在湖南乡间的一段,读来兴趣盎然。
他1895年出生,6岁起,接受私墪教育。
1906年入长沙明德小学,学习新学课程。
这段时期,也就是他11岁前。
他说那个时侯在乡村读私塾,有一批人被称之为“寒生”,事实上他们就是叫花子。
他们受过一些教育,本可当老师。
但是因为教书的人供过于求,人浮于事,因而他们失业,于是就揩那些已有职业的读书人的油。
当这种寒生到他们私塾时,姓蒋的老师要殷勤献茶。
但他们希望至少能吃一顿饭,如果可能,还要再弄几文钱。
对付这些寒生,要不失读书人的礼仪和体面,这就成了一种专门艺术。
凭经验,每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对付办法。
以蒋老师说,如果他自己穷于应付,就会叫学生帮忙。
学生不必像老师那样拘谨有礼。
他们可以在古书中找一句冷僻的句子去考问寒生,或者出一个上联要寒生对下联。
如果对方讲不出或对不上,就代表对方胸无才学,不值敬佩,更谈不到帮忙了。
遇此情形,寒生只好羞愤而去。
反之,如果寒生能说明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蒋老师就要招待他一顿好饭,还可能要送他一块银元当程仪。
而像蒋老师那样的人,每年可收入三十银元教学费。
这个数约等于乡间普通工人五倍的收入。
如果学生考中秀才,老师还可能得到十到二十元的谢礼。
另一方面,他的声望也可因此提高,不愁将来没人请他当老师……蒋先生这话我很是相信,因为故老相传,也听说过。
但寒生们的这种行为,叫不叫靠本事吃饭呢?有点疑惑。
奇怪的是,这种索要的风气很普遍。
过去湖湘乡间办红喜事,仍有此种人登门,自放一挂鞭炮,然后伸手讨喜,坐下吃酒席。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