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八王之乱历史故事
2021-04-12 00:10:28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八王之乱”的精彩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版“权力的游戏”,可惜太黑暗血腥了。如问题所述,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根源、过程、结局和影响:
一、根源:
说到根源,有很重要的两点:
1、分封制的回归;
三国大家很熟悉,曹操死后,曹魏家几个兄弟闹的不是很开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巩固中央势力,曹魏对于同姓藩王削弱的很厉害,规定宗室甚至不能当官,所以当司马氏势力急速崛起的时候,曹魏宗族不要说没有实力,恐怕更多是勤王的动力也没了。
司马家的两兄弟倒是挺谦让,本来皇帝是司马师,可惜死的早,然后就应该司马昭,不过在所有礼仪准备完成之前,司马昭就死了,最后登基的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
为了建国初期的政局稳定,同时也是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司马炎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封了27人为郡王。他们有独立的封地、财政收入、甚至军队。
不过司马炎也有考量,藩王的权力还是受到控制,比如,当地财政2/3要上缴中央,中央会派空降兵到当地,根据封国大小兵力不同,多的有5000,少的只有1500,等等限制。
但是,这些规矩只有在中央有掌控力的情况下才能维持,春秋时周天子对各国也有规定,最后不是都各玩各的。所以分封制是导致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点。
2、接班人的无能;
司马炎在的时候还挺太平,但是晚年总要选继承人,可司马炎很苦恼,因为他还有个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但其实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前面说了,他老爹和大伯关系不错,本来皇位应该是司马师的,但先一步病死了,当时司马昭就说这皇位应该是哥哥的,以后我应该传位给司马攸,结果司马昭一死,司马炎不干啊,而且说自己是嫡长子,按正统即位没问题。
那么轮到司马炎了,当时朝中大臣普遍都倾向于司马攸,不但因为司马攸能力强,人聪明,而且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政治低能儿,说好听点,叫淳朴,不好听,就是白痴。
但司马炎还是立了司马衷当接班人,原因有2个:
1)当年自己没让给司马攸,现在当然也不能让,毕竟最好自己家能传位下去。同时当年既然说嫡长子即位,总不能打自己脸吧。
2)司马衷虽然不行,但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司马遹很聪明,据说很像当年司马懿,这代不行,孙子还有希望。
白痴司马衷就当了接班人,一个无能的皇帝,周围却还有很多资历比他老的同辈和长辈,这是根源之二,就像蜀国的刘婵,如果曹魏不去攻打,早晚也得内乱。
二、过程和结局:
八王之乱是哪八个王呢?分别是:司马乂(yi)、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yong)、司马冏。
话说司马炎临了总得为司马衷铺平道路吧,找人辅佐吧,谁呢?一个是自己的老丈人,皇后家,弘农杨氏的杨骏,另一个是他的叔叔司马亮。
找人辅佐还不够,还给司马衷找了个老婆,当年帮自己上位的贾充之女,贾南风。贾南风的外公是曹魏的著名将领郭淮。
看起来都有大家族支持,其实是权力的游戏导火索,这下游戏就开始了。
司马炎一死,老岳父早早就外戚干政了,本来说好杨骏和司马亮一起参政,结果杨骏迟迟不肯拿出遗诏,还让司马亮早点滚回老家吧。
司马亮你别看名字挺唬人,又是司马又是亮,实则是个胆小鬼,晋书记载,他战无不败,打仗从来没赢过。被杨骏一吓唬,真就逃回自己封地了。
杨骏大权在握之际,并没有看到有一双眼睛正在暗处紧紧盯着他。她就是贾南风,出生名门的她也不甘于只是当一个白痴的老婆,如果不做点什么,这个皇后的位子迟早要让人。
于是贾南风联络司马亮和司马玮,司马亮老狐狸,表态静观时变,司马玮小年轻,被挑拨一下就着了,即刻进京。杨骏正好也觉得司马玮在外面难免出乱子,回来收拾掉正好。没想到贾南风事先还联络了被杨骏冷落的部分禁军,里应外合,就把杨骏给收拾了。
但贾南风的策略才刚开始,司马玮有兵,还掌握了禁军,贾南风就把司马亮和卫瓘找回来,司马亮和卫灌很快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司马玮,一方面想暗地解除他兵权,不成功又想逼迫他回封地。
司马玮当然很不爽,这时候贾南风给司马玮发了一道诏书,让他剿灭谋反的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当然欣然领命。于是卫瓘被杀,司马亮成为“八王之乱”的第一个牺牲者。
可当司马玮完成任务时,却意外地收到另一封诏书,上面宣称,司马玮矫诏杀死重臣司马亮和卫瓘,罪大恶极。当司马玮被押赴刑场时,他还带着前一天刚拿到的诏书。司马玮成为“八王之乱”第二个牺牲者。
这时候八王之乱的开端,此时贾南风成为实际统治者,但他也遇到一个接班人的问题。前面说,司马衷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有个聪明的儿子,但是贾南风只是后妈。现在小太子也长大了,将来如果即位,自己位子肯定不保。
于是贾南风动了杀太子的念头,此时还有一位王也在京城,他就是司马伦,他是因为镇守关中时,赏罚不明,当地氐人和匈奴人造反,他平叛不利才丢了封地回到京城。
太子党见势不妙,就要找有兵的保太子,就找到司马伦。司马伦本来想铲除贾后,扶持太子,以后自己当杨骏也挺好,结果他手下有个叫孙秀的提议,当今太子是聪明人,长大了肯定要自立,不如让贾南风杀了太子,我们再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除掉贾南风。
司马伦觉得此计甚妙,当时还联合了还是校尉的司马冏,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他妈又和贾南风不和。于是司马伦矫诏,让司马冏带领禁军,把贾南风绑了,不久就被毒死了。
但是司马伦犯了个大错,别人不管怎么样还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他干脆自己上位,一下子就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搞事情的总是禁军,不得不防,尤其是司马冏,于是明升暗降把司马冏也调回自己封地。这是司马伦犯的第二个错误,放虎归山。
司马冏回去越想越不对,我老爹是司马攸,当年皇帝就应该我老爹做,我现在杀了贾南风,我的功劳最大,为什么是司马伦做皇帝?
但司马冏此时头脑清醒,明白自己要养精蓄锐,与此同时,积极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准备共谋大事。
终于,双方还是公开撕破了脸,司马冏带领二十几万联军向首都扑来。很快司马伦就大势已去,他甚至主动退位,把锅都丢给孙秀,重新迎回司马衷。可一切已经晚了,当司马冏的大军踏进京城,司马伦的命运就已经完结,不久又被毒死。司马伦,“八王之乱”的第三位牺牲者。
话说联军完成了使命,其中司马颙和司马颖回了封地,司马乂却留在了京城,司马乂是个好人,也许只有他真正想要保护司马衷这个正统皇帝。
后来有一天,一个叫李含的人来找司马颙,他说自己带着司马衷的密诏,说司马冏乱政,希望司马颙能起兵讨逆。司马颙一想,自己是司马炎的兄弟,司马乂和司马颖是司马炎的儿子,为什么要我来出头?
可李含是有备而来,他的计划是,先联合在外的司马颖,然后散播司马乂要谋反的消息,司马冏知道司马乂要兵变,肯定先下手为强,这样我们就有了进京勤王的理由,等把司马冏干掉,司马颖名不副实,可以扶持他当傀儡。
一切都按计划实施,意外发生在司马乂身上,当司马冏收到消息准备要消灭司马乂的时候,尽管司马乂只有一百多士兵,但居然一骑当千,打退了敌人。然后司马乂居然没逃,反而去皇宫招呼禁军,结果禁军真有被他感召,愿意追随的。
结果是司马乂打赢了,那么,司马冏就成了“八王之乱”第四个牺牲者。
司马颙的计划落了空,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减少,派人行刺司马乂,失败后借机说司马乂杀害自己的人,又联合司马颖起兵攻打。
司马乂其实对司马颖很好,但司马颖却不懂知恩图报,联军二十几万又杀向京城。但司马乂不是其他人,虽然兵力不足,但民心所向,三军用命。双方僵持了许久,伤亡无数,眼看久攻不下,司马颙就准备撤军了,结果转机却出现了。
东海王司马越,生怕城破自己受到牵连,偷偷把司马乂绑了,并告诉了司马颙,可惜,司马乂,成了“八王之乱”第五个牺牲者。
杀死司马乂后,剩下的三个司马坐下来开了个会,不出意外地,司马颖成为了最高权力者,因为他背后还有二十万士兵,叛变的司马越只得到了一些名誉性的奖赏,但他注定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司马颖似乎对残破的京城没什么兴趣,可能他觉得已经没有对手能威胁到他,于是很快返回了大本营邺城,司马颙的领地得到了扩张也回了封地,留在京城的反而是司马越。
于是,就在半年后,司马越将司马乂的旧部联合起来,组成了十万联军,通告全国,诛杀司马颖,虽然司马颖非常意外,但毕竟战场经验还是有的,相比司马越更是绰绰有余,这场仗还是以司马颖的胜利而告终,司马越逃回东海国。
而得胜的司马颖又把目标定在一个叫王浚的人身上,此人先前违抗过司马颖的命令,现在靠着鲜卑和乌桓的支持成为一股独立势力,所以司马颖想要吞并他。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王浚很快联系上了司马越,于是王浚、司马越加上鲜卑人,让司马颖连吃败仗,眼看大势已去,司马颖想找匈奴人帮忙,于是把人质刘渊放了回去,结果刘渊一去不回。
这个时候,已经把胡人都牵扯进来,也为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颙趁机占领了京城,等到司马颖无处可去,只能会到京城,投靠司马颙。
后来司马越的联军越来越占上风,司马颖也被当成炮灰被俘虏,最后死在监狱了,司马颖成为了“八王之乱”第六个牺牲者。
当然随着战事的一面倒,司马颙也成为了“八王之乱”第七个牺牲者。
到最后那个最不起眼的司马越,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三、影响:
当然,八王之乱的最大影响就是胡人的崛起。这又是一个大篇章,我们讲五胡乱华,五胡分别是:氐人、匈奴人、鲜卑人、羯人、羌人。
这些胡人在各地崛起,对中原统治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和隐患,像汉、唐那样强盛才可以对抗,而司马越面对的是个巨大的烂摊子,加上自己也是引火烧身。
于是之后的五胡乱华,造成了比三国时期更大的乱世,在此三百年间总人口锐减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胡人大举进入中原,胡汉完全隔绝,逐渐开始接触,这也间接促成了胡汉融合。比如后来隋唐的汉人,其实都有胡人血统。
好了,八王之乱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