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之后曾分封诸王
2021-04-13 23:41:23 历史 再言春秋 °c 繁体
A + A -晁错他老爹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到京城,刚一看到晁错就指着他鼻子骂开了:他们老刘家自己家的事,和你有个什么关系。
皇帝这才上任多长时间,你就开始胡乱出主意,掺和他们自己的家事,你看看现在还有人待见你么?这晁错到底干了什么,他老爹为啥要从老家跑来骂他啊? 其实,放到后来人的眼里去看,晁错还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不过是尽了一个臣子应该尽的责任。
先是封了几个异姓王,后来把这些异姓王灭掉之后,又把这些地盘分封给了自己的宗室。
而在这些宗室所控制的地盘里仅齐、楚、吴三个封王就占据了天下将近一半的土地。
这对于中央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针对这一情况,晁错指出了削藩之事势在必行。
尤其是齐、楚、吴三个封王,他们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要是不尽早解决,那将来一定会出问题的。
晁错还提出自己的建议,先处理那些有过错的诸侯王,尤其是危害最大的吴王刘濞。
早在汉景帝刘启还是做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因为下棋而和刘启起了争执,被刘启拿棋盘给拍死了。
之后,刘濞开始对中央朝廷心怀怨念,也就不再来朝。
因为这件事确实是中央朝廷过错在先,加上文帝脾气好,也就没有深究刘濞的大不敬之罪。
可吴王刘濞对于自己儿子的死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个仇两家算是彻底结上了。
于是他开始公然地开山铸钱,煮水熬盐,说白了就是要发展经济,以求能和中央分庭抗礼。
另一方面他又广招亡命之徒,扩大自己的军队。
已经表现如此明显的刘濞,在晁错看来,不管是不是对他进行削藩,造反都是迟早的事。
无非就是反得早了祸害小一些,反得晚了危害更大一些。
从后面地发展来看,晁错对刘濞的认识不可谓不精准。
既然能够预判出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眼下怎么做就是关键了。
他决定激化矛盾,促使刘濞反叛,还为此推出了《削藩策》。
《削藩策》推出后,景帝让公卿大臣对此进行讨论。
看上去是畅所欲言,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景帝是与晁错持有相同意见的。
因此大家也就没有提出反对。
最后的结果是赵王、胶西王、楚王和吴王都相继被下令“割地”。
这下麻烦来了,各个诸侯王见到自己的利益受损,都纷纷起兵反抗。
一时间如何平定叛乱就成了朝廷的主题曲。
此时袁盎登场了,他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当过吴相。
所以,景帝对袁盎的意见看得非常重要,他想让袁盎来说一说这次战争最后的结果。
在袁盎看来,刘濞之所以造钱、煮盐,所为的只不过是经济利益。
至于那些所谓的豪杰之士,不过就是些无赖子弟和钱币贩子,这些人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刘濞等人的失败是迟早的事,用不着过分的担忧。
不过,要是想尽快地平定叛乱,袁盎倒还有一个办法。
在最短的时间里平定叛乱是景帝最关心的事情。
袁盎准确地抓住了景帝的心思,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诛晁错,清君侧”。
袁盎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到了晁错身上,还拿吴王刘濞的书信说事。
刘濞于书信中说过,之所以造反就是为了恢复封地。
只要杀了晁错,恢复了他的封地,那就可以罢兵。
最终,汉景帝为了所谓的平息叛乱而腰斩了晁错,还把晁错满门抄斩。
只有晁错的父亲,在骂完了晁错之后,就预感到家族会有此危机,而选择了提前自杀。
@说: 晁错的死无辜么?实话实说,很无辜。
他忠心耿耿地为大汉中央统治出谋划策,可最终却落了个满门抄斩。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结果,说白了是因为他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汉朝初年,很多中枢大臣其实都和诸侯王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都曾在封国做过官。
有这些诸侯王在,这些大臣就有着自己的一派势力,而一旦没有了诸侯王,他们的实力就会有所折损。
至于说到袁盎的主意,他难道不明白根本不会有效么?其实袁盎很清楚,造反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停下,杀不杀晁错刘濞都会继续反下去,是不会罢兵的。
他出这个主意,所为的只不过是私愤。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