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办实业的故事
2021-04-13 23:42:02 历史 再言春秋 °c 繁体
A + A -张謇看着面前一封封书信,很是迟疑。
虽然都是京城中的来信,想让他回京做官,可张謇就是不想回去。
自从丁忧开始,张謇就一直请假,说什么也不肯回到京城去做那个清闲的翰林院编修。
张謇是满清王朝倒数第五个状元,他四十二岁考上贡士,后来又在恩师翁同龢的提点之下当了状元。
那时候的张謇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大好前程就在眼前。
有状元这个起点在,随随便便就被点了翰林。
翰林这个官虽然没什么权力,可要是没翰林这个经历,任你再有能力想进内阁那都是势必登天。
还有一点,翰林那是地地道道的京官,再加上张謇状元郎的身份,那就是当时紫禁城最耀眼的潜力股。
要人脉有人脉,要关系有关系,升官快,工作好,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可张謇偏偏就是不喜欢当京官,他觉得京城里面大官太多,抬头是领导,低头是管事,左右一摇都是婆婆。
想要做点实事,到哪里都有人压制着。
不过张謇的京官并没有做多久。
就在他当了状元,点了翰林后的当年,他就因父亲病故而丁忧回乡。
这对于张謇来说是一个解脱,他终于离开了那个让自己感觉着压抑、无助的京师。
在他丁忧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戊戌变法。
张謇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毕竟大家都是激进份子,他的老师翁同龢更是被变法领袖康有为赞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认为自己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但张謇没有想到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
这一失败,激进的变法派在朝中彻底失势,翁同龢也因此而被罢官。
这样一来张謇就彻底放弃了回京做官的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又迎来了另一个转机。
张之洞开始牵头,让各地官员在本乡设立商务局,开始兴办实业。
这对于张謇而言绝对是一个良机,仕途无望的他觉得办厂、办实业是一个能够改变中国的正确途径。
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并不被人认可。
一方面人们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觉得这些人只会说空话;另一方面知识分子本身经商又让人觉得不务正业。
所以张謇决定要好好办厂,让人们看看知识分子也能干实业。
张謇把办厂的地址选在了自己的家乡南通。
在那里无论是原料,还是人力、土地的价格都要比其他方面更有优势。
更何况南通的交通情况也是相当方便的。
可问题在于南通虽然有优势,却也有劣势。
因为南通本地并不富裕,所以张謇联系不到资金,无法规模经营。
还好张謇本人对家乡的发展有规划,而且也有状元的名头。
他就靠着自己状元的名头,来往于官、商两界,最终推动了南通纺织业的大规模生产。
@说: 张謇之所以致力于办实业,除了为知识分子证明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终极目的,那就是:张謇本人是读书人,他知道知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可是要想发展教育,就需要有大量的经济支持做后盾。
然而,近代中国政府根本提供不了这笔钱。
所以,张謇要办实业,自己挣钱,然后再把钱投入到教育方面。
张謇本人的格局也非是一般晚清官商可比的。
在晚清,兴办实业的状元不止他一个,著名的官商也有不少。
可很多人都随着自己后台的倒塌而倒塌,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些人少了一个“根”。
可张謇不同,他非常重视“根”。
不管他本人在政界、商界发展到什么程度,他都不会忽略“南通”。
南通就是他的根,他把南通当成一块试验田,在那里发展了邮政、电灯、电话等各种与民生相关的近代实业。
历史随心看,分享好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