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行刑为什么是公开的?带你揭秘

2022-05-10 10:23:49 历史 水煮汗青 °c 繁体
A +  A -

古代杀头要公开行刑,一方面是要体现司法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则是要体现刑法的震慑力。

古代行刑流程

我们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古代“杀头”的情景,让人感觉古代对于死刑的执行非常随便,但实际上,从汉朝开始对于死刑就已经有严格的复核制度。

最早的死刑复核可以追溯到汉朝,不过当时复核的对象是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对所有死刑犯都采用这种复核制度。

“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诸州国之大辟,皆先漱报,乃施行。”

意思是,死刑一旦执行将不可逆,因为人死不能复生,所以凡是有判死刑者,必须将案件呈给皇帝亲自审核,没有问题了才可以执行。

这种死刑复核制度形成以后,皇帝就成了掌管生杀大权的人,哪怕是“斩立决”的案件,也必须要经过死刑复核这一流程,最后由皇帝亲自批准才可以行刑。

斩立决的意思是皇帝批准后可以杀,不用等到秋后问斩,并不是审判官员判完马上就杀,这一点很多人还是有误解的。

审讯

我们看《包青天》的电视剧,包拯有皇帝赏赐的三把铡刀,皆有“先铡后奏”之权,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宋朝的律法在整个封建皇朝中已经比较完善,对于案件的审理也比较复杂,从到再到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执行,而且这三个官员还不能碰面。

  “录问、检法与

宋朝法律是这样规定的:

《宋刑统》规定:

案件分阶段执行,而且审讯的官员不能审起诉书以外的罪状,

“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 。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

意思是审讯犯人只能审诉状上面的罪状,诉状上没有写的,审讯官不能自行问罪,否则这位官员就要以“故入人罪”论处。

从这些制度可以看出,宋朝的律法已经很完善了,连审讯都有三方互相制约,死刑更加不可能由审判官一人决定。

古代死刑犯经过判决、复核以后,到了行刑的时间就会被押赴刑场。刑场的选择一般是闹市区,比如明清时期的刑场在菜市口,主要原因就是这里人多,让大家亲眼目睹犯人的行刑过程,可以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古代行刑时将犯人押往刑场,前面会有当地的地保带路,并举着一块犯由牌,上面写着犯人的名字和所犯罪行。到了刑场,会有刑场师爷向众人诵读犯由牌的内容,让大伙明白为什么要杀这个人。由于古代媒体不发达,在闹市区执行死刑,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案件的缘由,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可以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

  古代杀头时为什么那么多人围观?

古人围观杀头的过程,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猎奇心理,是追求刺激,我认为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心理,更多是被愚昧和迷信所惑。

鲁迅先生的作品《药》记载了这么个情节:开小茶馆的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花钱买下革命者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不过吃下馒头后,他的儿子还是病死了。

死刑犯的血,或者是肉,甚至是身体上的某个器官,都被造谣成治病良药,这就是古人围观行刑的主要原因。

明朝名将袁崇焕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崇祯皇帝判凌迟处死,剐了三千六百刀。袁崇焕在行刑的时候,整个刑场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不是为这位爱国名将鸣不平,而是为了争食他的肉!

“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明季北略》记载了当时的惨状:

“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这些围观抢肉的百姓,他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听信死刑犯的肉可以治病的谣言,令一代爱国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除了死刑犯的血肉可以治病,还有谣言称监斩官手中的笔也是宝贝!

古代监斩官在刑场监斩的时候,需要用朱砂笔在名单上勾画犯人的名字,勾完后这支笔就随手一扔。扔的时候众人都躲,认为碰到朱砂和笔会不吉利,但是笔一落地,大家又疯狂过去抢,据说用这支笔给家里的小孩开蒙可以考中状元

正因为有这样的谣言存在,古代围观杀头的人也就多了,他们有些是为了“药”,有些是为了“笔”。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古代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