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脖子上挂一条绳,刘邦自缚于刘邦面前,有人建议杀了他
2022-05-14 11:32:33 历史 西山诗家国(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c 繁体
A + A -刘邦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随心看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脖子上挂着一条绳,自缚于刘邦面前,有人建议杀了他,刘邦不同意;进了秦王宫,刘邦见宫女们个个国色天香,心动神驰,就想上去交流一番,樊哙却不同意了!
樊哙问他:“大哥,你是想拥有整个天下,还是想做一个富家翁?”
在大是大非面前,刘邦是能站稳脚跟的;可是,不会讲道理的樊哙却说服不了他。就在刘邦呵斥他走开、不要耽误自己和美女交流的时候,张良从一旁踱步走了出来,劝道:
“请问沛公,有人建议你杀了秦王子婴,你为何不肯?”
刘邦顿时乐开了花,这是他做得最得意的一件事,便道:“我这个人向来以宽容为道,如果杀了子婴,会损害我们的声誉,这种事情可做不得!”
张良又问:“秦无道而失天下;沛公有道,仁慈以待子婴,可是您刚进了秦宫,就急切地享受无道之君的一切,这和秦王有何区别?”
刘邦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自他起事以来,人人皆以“无赖”视之,却不知他虽然行为放荡不羁,甚至离经叛道,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一直拎得清。只是,这些都不为人所知,诸侯轻视于他,但也给了他成长的时间。
比较讲道理的刘邦听进了张良的话,便放弃了心头的歪心思,乖乖地跟着樊哙回到军营。
一个月后,刘邦召集当地的乡绅、豪杰,对他们说:“我与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我即将要成为你们的王了,现在与你们约法三章,等待其他诸侯大军到来。”
刘邦的约法三章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悉除秦法。
估计后人读典故“约法三章”时没有太深的感悟,但这个被张良千叮万嘱一定要执行的规定,却是刘邦建立班底、征战天下的基石。
原因其实也简单:
其一,秦末大乱,诸侯大战,死于兵戈的百姓不计其数,且无人追责。刘邦此法一出,就代表着这些人的生命得到了他承诺的保障,投桃报李,这些人也会拥戴刘邦。
其二,在生命获得保障后,普通人关心的就是财产了。刘邦与他们约定“伤人者、偷盗者皆会被论罪”,等于在承诺会保持良好的秩序,不会任手下胡来。
其三,秦法较苛,刘邦明白地告诉大家要废除所有的秦法,其实是在宣布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了。试想,天下大乱,谁不渴望有一片安定之地来躲避战火?
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其实是保障了关中百姓的生存权、财产权,并掀翻了压迫在他们头顶的秦法。
这三条推出来之后,关中百姓纷纷庆贺遇到一个体贴人心的大王,争相带着牛、羊、酒食献给刘邦的军士。
可就在秦人欢天喜地之际,诸侯来了,项羽来了。
项羽入关后,第一件事就是坑杀秦兵降卒,而后杀秦王子婴,再接着烧秦国的宫室!刘邦当初与百姓约定的“三章”,全被项羽违反了!
经过项羽这么一杀,关中的秦人就怀念起被他赶走的刘邦,怨恨项羽的暴虐,纷纷追随刘邦而去。
这就是《资治通鉴》中最著名的典故“约法三章”,因此,楚亡汉兴的结局就决定了!
当时的诸侯都以为刘邦出身贫寒,且无贵族气质,没有做皇帝的潜质。但是,出身世家的项羽为何会败给一介“无赖”呢?
从这部《资治通鉴》中,我们能分明看出两人的优缺点:
在世人心目中,项羽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也是个“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多情种。但是,世家出身的他骄傲、冲动,且听不进别人的劝谏。
至于刘邦,后世流传更多的是他“厚颜、贪财、好色”的故事,却有意无意隐瞒了他宽容、大度、善于用人、情商极高的优良品质。
经邦治世,拼的不是莽力,不是武艺,也不是智力;而是身为首领者“海纳百川”的情商力,是权衡利弊有舍有得的智慧力。
当项羽好不容易打到关中,听说刘邦占据了关中,他的第一个反应不是为拥有如此出色的属下而高兴,而是大怒于色,兴兵讨伐。
试问,如此狭窄的心胸,又如何能令人长期服众呢?
其实,细读整个《资治通鉴》,就是在温习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通过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我们通过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可以了解成事的秘诀,也可以反省坏事的根源,更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营养,并应用到现实中。
在快餐文化普及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何在纷繁的世态面前分辨出大是大非,如何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学会舍得?这些都需要相当的智慧和一定的分辨力!
读史有所得,析史以明智。
人类繁衍生息至今,文明的薪火传承不断,靠得就是经验和智慧的传承。如果你想让孩子早点拥有这些经久耐用的智慧,这部白话彩插版的《资治通鉴》值得一读!
这套历史丛书没有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的彩图和讲解,将会帮你和孩子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