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余秋雨: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

2022-05-23 13:50:23 历史 甜欣随笔(作家) °c 繁体
A +  A -

你真的知道文化,上海,余秋雨吗?历史随心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有一次,余秋雨在上海坐公交车,目睹了一场争吵。一个外地人,不小心撞了一个上海女人,她皱着眉头嘟囔了一句:“外地人。”

外地人不甘示弱,像机关枪一样,对着上海女人大喊:“我是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计你的存款抵不上我一个零头!比文化好吗?我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

就这一顿狂诉,全车里的人,有的人笑了,笑得很开心;有的人就扭过脸去,酸涩地撇撇嘴,这种多半是上海人。余秋雨感叹:是啊,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上海人的特点,很多人说是精明,可是精明到头,还十分贫困,这就让人十分泄气。这个经历,被余秋雨写进了他的《文化苦旅》中。

尽管外地人在上海是个事实,但用上海话略带嫌弃地讲出来,声音不要大,就具备很强的杀伤力。那种地域优越感,和来自骨子里的傲慢,是这个摩登城市的文化特质之一。

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的上海土著,原本就是郊区的农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这听起来像一个悖论,余秋雨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深刻解析了上海人这种“无法自拔的尴尬”。

也许是过早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上海人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文化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转变为一种傲气,让上海人看不起其他外地人。

但在外地人眼中,上海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是,上海人非常讲究,有时候斤斤计较,甚至外地人称之为穷讲究。

在余秋雨看来,上海人会有很多过度浪费的地方。比如很多人想去很远的地方,就会花很多时间去想。弄清楚哪条线路,换几次火车的票最经济,哪怕是几毛钱,也要认真对待。

余秋雨认为:上海的文明,是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对于上海人来说,宽容不是一种政策和许诺,而是一种生命本能。

余秋雨敢说敢做的性格,使得他在文学领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为什么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呢?这得益于他,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把上海人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上海人叹服、服气,让外地人认可、叫绝。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都有一种自己作为当地人的心态。

在《文化苦旅》的这篇《上海人》里,余秋雨对上海人的描述,算是比较客观中立和真实的,其中有很多故事和案例,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高中老师曾多次推荐余秋雨的散文集,当时,我年纪小没有概念,最近趁着放假,在家里再次看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书,内心平和不少。

这或者就是文字的力量,能让我们跟着文字,到达更远的世界,跟着作者一起体验不同世界的喜怒哀乐。看完这些书之后,不得不为中国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都江堰、我们的莫高窟,都是极好的风景。从东亚到欧洲,中东到非洲,余秋雨半生行走,为我们展开了一张世界文化地图。余秋雨用他的文字,做了很多鼓励国人自信的事。

后来,余秋雨为了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他又深入钻研《道德经》多年,对于枯燥的道德经进行通俗讲义,写出了《老子通释》这本书。

余秋雨深解其中奥秘,他解释《易经》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以散文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易经》的魅力,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易经》智慧。

《老子通释》中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句话很有意思,一个人风光的时候,不要太过宣扬。须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时刻怀着一颗平常心,不锋芒毕露,才能笑到最后。

余秋雨花费数载春秋,将他一生的认知哲学、处世智慧,以及如何获取成功的人生,写进了这本《老子通释》——这是“一本大家都读得懂的《道德经》解读。”

这是2500年来,陪无数人走出困局的启示录。书中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解惑我们人生中的困境,适合每个人都读一读。让我们豁达通透,解决生活、工作、情感上的各种烦恼。

若觉得前途未明,人生黯淡无光,不妨静下心读一读这本《老子通释》25册,助你走出混沌,迎来光明。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下单,品味这场“文化苦旅”。↓↓↓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余秋雨   上海人   文化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