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022-07-15 09:49:43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世人都知,唐朝的杜甫是一位诗人。那这位诗人是怎样的人?还得从他的诗里来寻找答案。
杜甫,唐代诗人,中国版莎士比亚。杜甫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从出生到进入仕途、从盛世到战乱,从西安到成都、长沙,颠沛流离的大半生。
杜甫,七岁作诗。可见,他天资聪颖,喜好读书。
十九岁时,他离家出游,走遍吴越之地。之后,回家应试,不中。隔些日子,杜甫去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与一帮朋友同游齐赵平原。于此期间作成《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传世名句!而从《望岳》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意气风发和高远志向。
青年杜甫,去了长安应试。因为奸臣当道、祸乱科举,那次考试无一人录用。这位诗人,真是没有考试运。仕途上,也是不顺多舛。
这一年,没有考试运的杜甫遇见了李白。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游梁宋之地。分手之后,杜回齐鲁。第二年,居然与李白重逢于齐鲁。二次相见,两人饮酒续话,又一起去城北探访隐士。分别时双双作诗互赠。这一别后,李杜二人再未得见。于此可见,杜甫是个喜欢寻游、交友和作诗的性情中人。
755年,杜甫因生计所迫,在长安作了份看守兵器盔甲、管理门禁钥匙锁的差事。那年,他已44岁,有妻有儿,不复年轻。同年十一月,他回家探看。刚进家门,就遇见妻子抱着饿断了气的小儿伤心啼哭。他在家中与妻子一同料理完夭儿后事,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尽诉这十年客居长安的感受和沿途见闻。由此可见,过不惑之年的杜甫,没有事业,儿子早夭,夫妻长年两地分居。
同年同是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六月,潼关要塞失守。唐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唐肃宗。八月,杜甫只身奔赴灵武。中途,与王维一同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可见,仕途不顺的杜甫,却有着牢虏命。但有着牢虏命的诗人,写成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及《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这两大篇文章一是为平剿叛军献策,二是为修养民生出谋。可见,杜甫忧国忧民之心。亦可见,杜甫有着军事和治世之才思。
战乱之中,杜甫也是四处逃难。他置身于破碎的山河,眼见困苦的百姓和惨烈的军兵......这期间,诗人笔耕不辍,写成史诗般的纪实佳作“三吏”、“三别”。这也就是后世之人尊杜甫为“诗圣”的问鼎之作。下面我们略花笔墨,大致介绍。
三吏之一《新安吏》。讲述了在新安这个战火中的小县,诗人路经于此,正赶上吏役在点名征兵。应征的队伍里,清一色都是刚成年的男孩子,脸上稚气未脱。有的,有母亲相送,有的,孑然一身。杜甫安慰哭泣送行的队伍:孩子们虽小,但部队是国家的部队。有专人管理、训练,还有统一的三餐供应。新兵,不会立刻上战场,都是做些喂马、挖壕沟的活儿,没有什么危险。而且,为国家平乱,是正义之师。将帅也都是爱兵如子的国之忠良。孩子们会成长,大家放心吧。于此可见,杜甫有爱“多管闲事”的性格。但这“多管闲事”基于他对国家信任忠诚,对百姓如亲人般同情、关爱。
三吏之二《石壕吏》。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讲得是杜甫暮宿石壕村,亲见差役强行抓人充军。老头子翻墙逃走,老婆子为了保护老头子,和家中衣不蔽体的媳妇,及还在吃奶的小孙孙,自己甘愿随军,赶路去为军队做早饭的事。从《石壕吏》中,可以看出,唐军死伤惨重!《新安吏》中还是点名征兵,且都是年轻人;《石壕吏》中,已经连老妇人也不放过了!杜甫,面对现实,除了同情、伤悲......无能为力。
三吏之三《潼关史》。讲述了杜甫路经潼关,潼关守将向他介绍兵卒工役正在重修的潼关要塞。加固如铁的大城。加高依山而筑的小城。艰险处,只留一车通过的窄道。要做到易守难攻。并嘱咐要去赶路的杜甫:如果经过下一个要塞,请告诉那里的守关将领,要吸取桃林塞败仗的教训,先做好防御,不要仓促应战!
这里,可以看出,唐军从原先的除叛进攻,已变成退守阻击。敌人攻势猛烈,唐军节节败退。这里,已不似前两篇从民间角度反应,而是直接由官方将领口中诉出“败仗”二字。可见,战事之严峻!杜甫,说是一路逃难,但所到之处已无安土。他也是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中的一员。人生实是不易!换种民间说法:他的命真是还蛮大的!
三别之一的《新婚别》。讲述的是新婚之夜的一对小夫妻,男的天一亮就要随军出征。女的当着丈夫面洗去铅华脂粉,脱去丝绸婚服,要一心等着他回来。文章开头用了一句比喻,说战乱之时,把女儿嫁给即将从军的男子,还不如把她遗弃在路边上。但战乱之时,有多少女人的命运,一夜之间,都成了“不如遗弃在路边”的苦命中的苦命了。杜甫,是多么地细腻、敏感。他用苦难之心描述苦难的现实。有着天生的慈悲。
三别之二《垂老别》。讲述子孙都殉国了的老头子,虽然胃口尚好,却因没有食物而形容枯槁。寒冬里,他与薄衣烂衫的老伴作别,扔了拐杖去当兵。他惟一牵挂的是老伴的饥寒,而老伴却再三嘱咐他:在军营里有军粮,一定要多吃点!你太瘦了,要长胖点才好......杜甫,是有情人,是多情人!他能够感受到人间在无奈、悲凉、绝望中的真情与爱!他的慈悲,来自于人间烟火;甚至,他本身就是受难者。所以,这慈悲,显得格外真诚、纯真、珍贵。
三别之三《无家别》。讲述逃难回家的男子,眼中曾经百余人的村落,荒无人烟!田地、院落,杂草丛生!正值春季,他扛起锄头去开荒,打算留下来。岂料,当晚接到县里通知,让他离家去本州服役。他站在四壁残存的家中,却发现自己没有行囊可打,没有亲人可告别。家,早已灰飞烟灭......《无家别》,是当时百姓之现状,也是作为百姓的杜甫所经历的现实。无国即无家!这是何等的心痛、绝望!杜甫,也是乱世中的可怜人!他也需要被关爱、温暖!他已年华老去,就像这破碎的山河,还能经住几多风雨?
杜甫,最终去到有锦官城之称的成都。在城西沉花溪畔建了一座木骨泥墙的草堂,与老妻饥儿在此居住。写下了又一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身处饥寒交迫、贫穷困苦的现实,却从未磨灭对国家的盼望、期许,对人民的关心、祝福。他呐喊着、嘶哑地哀痛着,却不是为自己的痛痒。为国为民一一已经浸入骨髓!
这就是我在杜甫诗中寻找到的杜甫,分享给喜欢他作品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