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抗儒?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却没有毁灭儒家文化

2023-06-20 15:53:41 历史 历史网 °c 繁体
A +  A -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件。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毁掉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同时处决了许多儒家学者。这一事件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他为什么没有彻底毁灭儒家文化呢?接下来,我将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限期收缴民间私藏《诗》、《书》等书籍并烧毁,私下谈论《诗》、《书》的人均处死,同时禁止民间私学。次年,秦始皇将卢生、 侯生等方士、儒生四百六十人坑于咸阳,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暴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历代史学家们对秦始皇的“焚书”争议不大;但是秦始皇是否真的“坑儒”,则有不少异议。有不少人认为“坑儒”与“焚书”是两个独立事件,“坑儒“也不是针对儒生,而是主要坑杀那些方士。“

焚书坑儒”的性质

“焚书”和“坑儒”是一前一后的两件事,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秦始皇进的焚书坑儒,是文化政策转变的结果,也是秦始皇保障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焚书坑儒”事件的思想理论根源就是法家文化。秦国实行的法家文化是以等级、秩序等为价值目标的君主专制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源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行政体制、文化政策和经济领域等方面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促进了君主专制制度的 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儒生提出效仿西周古制,实行分封制的做法,无疑会阻碍中央集权的巩固。为了保障秦朝的大一统,秦始皇有必要在国内实行思想的统一和核心价值观念的统一,所以“焚书坑儒”也有积极的一面。

“焚书坑儒” 的手段虽然很残忍,但是这种做法也打击了复古的思潮,维护了中央集权 的国家制度。

“焚书坑儒”的原因

秦国原来只是处于西方的一个小诸侯国,文化并不发达,山东六国将秦看成戎、狄之国,都很看不起秦国。随着秦日渐强大,秦国也开始思考其文化方略,如何借鉴以齐、鲁为代表的文化。所以秦国举贤纳士的力度很大,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最终成就了帝业。

当秦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为了弥补自身文化上的先天不足,秦国也采用了以文化怀柔为主的政策。秦国设置了许多博士,都是当时精通经术之士,里面即有儒家,也有其他诸子百家的成员。在秦国政权如何建构上,儒生一再坚持西周的分封制是最“仁”的治国之术,希望秦朝向周朝学习,分封天下。

但是法家代表李斯认为:“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这种分歧是儒家礼乐文化与法家文化的分歧,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法家的做法。但是儒家对此视为“异说”,总是不停的嘲讽,挑战了秦朝的政治权威。

更加过份的是,一些方士还借用谶语诅咒秦朝和秦始皇。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等,都是方士和儒生炮制出来的谣言。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的在于双方价值取向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儒家秉承西周政治的礼乐之说,认为政治的基础是道德,而不能通过严刑峻法去维护。这些人用谣言去质疑和威胁皇权的合法性,而合法性对专制皇权的无上威权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权力在受到挑战时,露出了它的狰狞面目。

李斯为什么提出“焚书”?这是因为秦朝遭到了研读经书者的质疑和批判。秦帝国面对这种批判时,必然会做出反应,将批判者和批判的依据一起消灭,所以才有了以“焚书”这种极端举动,对诸子百家的经义进行文化专制。“焚书”是制度之争,“坑儒”是对文化怀柔政策下背叛的惩戒。焚书坑儒的重点并不是焚了多少书,杀了多少人,而是向天下昭示,秦帝国文化政策坚定不移的发生了转变。

春秋战国时,诸侯纷纷礼遇宾客,目的是为了获得士人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认同。秦进建立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后,士人们已经失去对秦国政策和文化进行批判的土壤。“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以国家暴力夺取舆论控制权、统一意识形态的一个举动,宣告了儒生用王道政治理想规 范政治现实的失败。

“焚书坑儒”的后果

法家崇尚法治,主张以法治国。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说过“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但是管子并不反对德治,韩非子也认为“刑德”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刑德是什么?“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商鞅也主张重刑厚赏、德法并用,以法律的威慑力来防止违法现象的发生。

与法家相比,儒家对“德治”有些过于片面强调了。儒家把“利”与“义”对立起来,并认为只有精神的“利”才是值得追求的,而精神的“利”就是“仁”和“义”。这种不切实际的片面强调伦理道德而忽视物质利益,导致了儒学很容易沦落为空洞的道德说教。

儒家学说厚古薄今,把尧舜禹时期的道德和制度美化成千古不变的“华夏道统”。这种“道统”只是奴隶社会道德和制度的代名词,早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反对厚古薄今,反对以过时的礼仪对抗现实的法治的作法,坑的只是厚古薄今的文学方士,焚的只是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人文类图书,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都得以保留。后来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重视的是稳定统治,强调的是“周礼”和复古,只重先辈遗留下来的“经书”,对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把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的指导,只有五经四书才是正业,科学技术被视为 “奇技淫巧”,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对封建社会末期中国落后挨打有着相当大的责任。

儒家醉心“克己复礼”,周礼到底是什么样的礼呢?“周礼”实际上是中国奴隶制时期的宗法政治。与王族血缘关系亲近的,便可以得到越高的政治等级,这种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内容的“礼”,在秦朝建立时已阻碍了封建制度的发展。商鞅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他提出“治世不必一道,国不必法古”的思想,才是符合历史进步规律的。

综评“焚书坑儒”

今天我们从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上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当时最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焚书坑儒”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也是秦始皇必然的选择。“焚书坑儒”虽然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是秦朝的暴政之一,但它在促进秦朝大一统和君主专制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其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秦始皇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