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沙陀军事集团的崛起和衰亡:五代建立后唐政权

2020-05-21 19:12:28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沙陀,西突厥别部,唐贞观(627~649年)间居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玄宗时为吐蕃所迫,徙北庭一带。宪宗时,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处其部盐州(治今陕西定边),后复诏其部赴太原,建十府以处之。这个在当时不被人们重视、名气不大的部族,却在唐朝末年迅速崛起,竟然在五代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政权,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后唐是沙陀政权中的第一朝,它国祚短促,仅历四帝十四年,但后晋、后汉、北汉以及后周的立国都与它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后唐的兴起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沙陀政权的历史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后唐的建立者沙陀人李存勖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唐龙朔二年(662年),从唐军征伐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的沙陀金山,自此经八代(金山-辅国-骨咄支-尽忠-执宜-赤心-克用-存勖),李存勖最终在同光元年(923年)灭后梁,登位称帝。沙陀本西域小部族,迁入中原时一万余人,社会地位不仅不能同汉族士大夫相比,即使在内迁的各族中,也微不足道。唐末藩镇林立,军事争夺激烈,沙陀的军事力量也很不起眼,之所以能横扫群雄,以弱胜强,入主中原,究其原由,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沙陀首领能审时度势,顺势而兴;二是沙陀人内迁以后特别是进入太原以后的不断汉化,使汉族士人对沙陀政权从一开始就认同并接受了它,这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中是一特例。

沙陀军事贵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到建立后唐,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朱邪尽忠、朱邪执宜时期,是沙陀军事集团奠基时期,也是沙陀人移居内地的开始。唐朝前期,沙陀人先后在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统辖之下。高宗时期,他曾协助唐朝政府平定铁勒。安史之乱期间(755~763年),身为回纥副都护的沙陀首领骨咄支因参加平叛有功,被授以特进、骁卫上将军。后来,在唐朝、回纥、吐蕃三方争夺西域的过程中,“沙陀部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北庭在吐蕃的大举进攻之下陷落,沙陀首领尽忠率部众向吐蕃投降。由于沙陀人“勇冠诸胡”,所以吐蕃将沙陀人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迁往甘州,“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贞元十三年(797年),回纥收复在吐蕃统治下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大败吐蕃。吐蕃赞普早就对富有军事实力的沙陀人抱有猜忌之心,怀疑“尽忠持两端”,所以,吐蕃君臣商议欲将沙陀迁至河外(今青海玉树地区),致使沙陀有“绝种”之忧。沙陀首领“尽忠与儿子朱邪执宜谋曰'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于是,受中原的政治文化影响已经很深的沙陀尽忠与朱邪执宜父子率三万众东归于唐。

元和三年(808年),朱邪尽忠及其子执宜率部投奔唐振武军节度使范希朝,他们边走边与追击的吐蕃人作战。沙陀部众伤亡惨重,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受伤,所剩部众仅一万余人。在抵达灵州(今宁夏灵武西)时,范希朝亲自率众迎接。朝廷下诏将沙陀部众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并置阴山府,以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范希朝为沙陀人买来牛羊,让他们四处放牧,休养生息。唐朝的安抚政策深得沙陀部众的人心,尽忠弟葛勒阿波也率残部七百余人来归。次年,范希朝自灵、盐二州转任河东节度使,镇太原,朝廷下诏沙陀人“举军从之”。“希朝乃科其劲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军使,而处余众于定襄川。执宜乃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更号阴山北沙陀。”


朱邪执宜在率沙陀部众迁居内地后,由于作战勇敢,被委以各种征伐重任,曾受命镇压反叛朝廷的藩镇,如元和五年(810年),大败河北强藩王承宗,元和九年(814年),随李光颜讨伐淮西的吴元济等。朱邪执宜率沙陀部众为唐朝守边,以防回鹘南下,大和(827~835)中,“柳公绰领河东,奏陉北沙陀素为九姓、六州所畏,请委执宜治云,朔塞下废府十一,料部人三千御北边,号代北行营,受执宜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隶河东节度。”

这一时期实现了“沙陀同六胡州昭武九姓胡人密切结合,形成了所谓'沙陀三部落'”,也是形成沙陀军事集团核心和中坚力量的时期。沙陀人由一万余人的部众发展成为称雄一方的藩镇势力,与其迁徙内地密切相关。迁居中原不但可以吸收先进的文化与技术,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王权的角逐,从而开辟了沙陀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二、朱邪赤心时期是沙陀军事集团的发展时期。开成四年(839年),回鹘发生内乱,其相掘罗勿将兵在外,以马300赂朱邪赤心,借其兵共攻彰信可汗,可汗兵败自杀。会昌三年(843年),回鹘乌介可汗兵扰振武,太原节度使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等率沙陀军击回鹘于杀胡山,后又讨伐潞州(今山西长冶),诛杀刘稹。大中元年(847年),吐蕃与党项、回鹘联合进攻河西(陕西北部、山西西部),沙陀军随太原王宰前往征讨,“沙陀常深入,冠诸军。赤心所向,虏辄披靡,曰'吾见赤马将军火生头上'”。因战功,朝廷授赤心蔚州(今河北蔚县)刺史、云州(山西大同)守捉。咸通九年(868年),桂林戍卒推庞勋为帅反唐。次年,朝廷以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和徐州行营招讨使,朱邪赤心为太原行营招讨使、沙陀三部落军使,率沙陀骑兵3000随征。康承训所部唐军在涣水(今安徽浍河)遭到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而“赤心以骑五百掀出之。(庞)勋欲速战,众八百,短兵接,赤心勒劲骑突贼,与官军夹击,败之。其弟赤衷以千骑追之亳东”。在镇压庞勋起义的过程中,由于朱邪赤心战功卓著,所以被唐王朝赐姓李,名国昌,预郑王属籍,封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这是沙陀首领由朝廷之属臣转而为割据一方之封建势力的开始。

李国昌出任振武节度使后,李氏沙陀便一直以李唐宗室自居,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之所以能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普遍认可,无疑与朱邪氏被赐予李唐宗姓有极大的关系。

三、李克用时期。因镇压黄巢之功,他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以河东为基地,建立了以沙陀贵族为核心的地方割据政权,是沙陀军事集团形成和强大时期。李克用年仅十五岁就跟随其父李国昌参加了镇压庞勋起义,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骁勇善战,所向无敌,名震三军。乾符五年(878年),云州(今山西大同)藩镇牙兵因军饷被克扣而哗变,李克用因“功大官高,名闻天下”,被藩将推举为帅,杀唐王朝委派的云州防御史段文楚,割据代北地区。唐王朝不能容忍李克用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派兵讨伐。李克用、李国昌连连大败,部众溃散,遂与宗族逃往塞外,依鞑靼部。就在此时,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这为李克用势力的复兴提供了绝好机会。他曾对鞑靼人说:“今黄巢北寇,为中原患,一日天子赦我,愿与公等南下定天下,庸能终老沙碛哉!”他屡次上表朝廷请降,朝廷均不允许。中和元年(881年),沙陀都督李友金向代北监军陈景思建议起用李克用父子。唐朝赦免李克用后,任命他为代州刺史,率本部兵马出征黄巢。自此以后,李克用的军队成了镇压黄巢起义的主力。中和三年(883年)二月,在梁田陂大败黄巢起义军;同年4月,李克用攻入长安,黄巢起义军力敌不胜而东走。李克用“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从此,李克用由镇压黄巢起义发迹,依仗其军事力量,成为唐末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之一,除了朱温之外,无人能与之抗衡。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昭宣帝,称帝建号,唐朝灭亡。是年,割据四川的王建劝李克用“各王一方”。李克用回信说:“仆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系宗室”,“誓于此生,靡敢失节”,谢绝了王建的建议。

这一时期,李克用以唐朝忠臣的面目出现,以救驾灭贼为名,联合各方讨伐,既能扩张自己的势力,又能收买人心。在与后梁的对抗中逐渐占了上峰,为后唐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这一时期,李克用非常注重沙陀军事集团的汉化。李克用在进占河东之时,李袭吉、王缄、李敬义、卢汝弼、李德林、苏循、苏楷等汉族士人便心甘情愿地为李克用所用,成为沙陀政权中一支重要力量。李克用虽然在青少年时代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并不很多,但在其后的政治生涯中却受到一些具有儒家思想的汉族官员的影响,如盖寓、李袭吉、张承业等。在吸收汉文化方面,他让儿子李存勖学习儒家经典,李存勖13岁“习《春秋》,手自繥写,略通大义”。他又通过与汉族新老贵族特别是衣冠世族们的联姻,密切与他们的关系,以提高整个家族的汉化水平。如京兆人任茂弘,属于衣冠之家。唐末“避地太原,有子五人,曰图、回、圜、团、冏,风采俱异,武皇爱之,以宗女妻团。”太原人韩恽,世代为宦,“亲狎儒士,好为诗歌,聚书数千卷”,这些都反映了李克用追求汉族文化,并企图以此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到扩大政治影响、巩固地方割据势力的目的。

 

四、李存勖时期建立沙陀后唐政权。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卒,李存勖继承父位为晋王。李存勖嗣位后,所做的第一件意义重大之事,就是在张承业等顾命大臣的协助下,平定了以其叔父李克宁为首的内部叛乱,巩固了他作为晋军统帅的地位。从此,李存勖指挥晋军,与后梁、燕、北方强悍的契丹军队进行了长达15年的征战,曾给契丹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使其长久不敢南下;一举灭掉了割据幽州(今北京)称帝的刘仁恭父子;并于同光元年(923年),攻陷后梁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推翻了后梁的统治。灭后梁以前,李克用父子奉唐朝为正朔。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称帝,自以为继李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定都于洛阳(唐代以洛阳为东都)。


在这一历史时期,李存勖是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代表。他出生于太原,13岁开始“习春秋”,与他的父辈所受的教育已不尽相同。称帝后,为了获得中原汉族士人地主的支持,全面沿袭唐制,推行汉化。在建宗庙制度时,以唐高祖、太宗、懿宗、昭宗及后唐懿祖、献祖、太祖为七庙。后唐的选官制度、考课制度基本上承唐朝后期的制度。在用人方面,李存勖也重用了一批忠肝义胆、骁勇善战的谋臣武将,如“成庄宗之业者”的宦官张承业、“好学能文”的五代名臣冯道、“多见侮慢”的文士卢质、“才识出众、忠直廉洁”的将相之才郭崇韬、“老成持重、勇闻天下”的周德威。李存勖的这些做法,赢得了士人们的普遍好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于是在他们乃至宋人的心目中,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便属于“正统”,而汉族朱温建立的后梁反倒成为“僭伪”了。李存勖继父位为晋王,统兵15年,身经数十百战,唐末五代枭雄朱温曾感叹“生子当如是,李氏(指李唐,引著)不亡矣!”李存勖在灭梁后,为时不过三年,就死于邺都兵变。后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相继即位。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在晋阳发动叛乱,李从珂走投无路,在洛阳自焚而死,后唐至此覆灭。

沙陀兴起的轨迹大致是内迁中原---赐姓宗室---割据地方---入主中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融合在汉族中的少数民族,大多都经历了内迁中原和汉化的过程,沙陀人也是如此。民族迁徙使民族间相互杂居、混合,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在中华大地上,“北方诸非汉民族在历史长河里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原农业地区而不断地为汉族输入了新的血液,使汉族壮大起来,同时又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多元因素。这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沙陀的内迁与融合即是一个例证。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