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辽朝军事介绍 辽朝军队有多强?AD916-AD1125

2020-05-21 19:13:54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宋朝诸多对手中,有一个北方强邻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命运与宋朝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就是捆绑在一起。他的存在,让宋朝举国上下惶恐了整整150年。他从建立到灭亡,几乎所有大仗、恶仗都是跟宋朝打的。他也因此成为宋朝前期最主要、最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辽国是当时大中国疆域内版图最辽阔的政权。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那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从最初一支不起眼的部落武装起家,战胜了诸多强大对手,缔造了一个空前辉煌的草原帝国。而还是这支昔日的赫赫强旅,在辽国中后期,尤其是在其灭亡时,居然堕落到被一触即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辽军如此状况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是唐、宋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族起源于中国内蒙古西喇木伦河流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鲜卑族分支南柔然人后裔。“契丹”一词,是契丹语“镔铁”的意思,象征着契丹民族象镔铁一样坚不可摧。契丹民族刚刚诞生时非常弱小。北朝时期,曾经被北齐政权打的落花流水险些亡族灭种。隋朝时,契丹臣服于突厥。唐代中、前期,慑于唐帝国的强盛,契丹族是强大的大唐帝国的臣民,承担着纳贡和服兵役的义务。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从此陷入近60年大分裂、大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从此彻底丧失了对契丹人的约束能力。而回鹘汗国的灭亡,以及取代他的黠戛斯的落后和弱小,则使蒙古高原出现了罕见的权利真空。于是,契丹趁机崛起,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就在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契丹大部落联盟夷离堇(灵云注:即契丹部落联军最高统帅,掌握兵权)耶律阿保机废除遥辇氏部落出身的痕德堇篡可汗位。随后短短9年间,阿保机统一契丹民族,平息了契丹大贵族的叛乱。公元916年,阿保机废除原契丹的可汗选举制度,仿效中原王朝建立皇权世袭制。正式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契丹。随后的很短时间里,契丹灭亡了存在200多年的“海东盛国”渤海。相继征服了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奚、室韦、女真等部落。公并且屡次入侵中原,最终于公元937年趁石敬瑭叛乱侵占了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至此,契丹帝国版图正式形成:北方跨过北海(灵云注:即今贝加尔湖)进入西伯利亚,西部直抵中亚大漠,东部濒临日本海,东北跨越外兴安岭同样进入西伯利亚,南跨长城进入中原,隔白沟河与中原王朝对峙。从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起,契丹人只用21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强盛的草原帝国。整个国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后来的北宋王朝的三倍有余。而且这个帝国完全不同于以往游牧民族政权。先后绵延达200多年,而且经济文化发达,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强大的契丹王朝不仅威震东亚,甚至远波西亚和欧洲。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高丽、西州回鹘、突厥甚至西亚波斯高原的一些政权,都是契丹帝国的臣属国。在很多地方,契丹甚至取代中原正统北宋王朝,成为中国的象征。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灵云认为,首先应该从辽国军制说起。
 
    辽国是游牧民族国家。他的军制即有中原王朝的特点,也继承了游牧部落时代的痕迹。辽国军队的前身,是建国前的契丹部落联盟武装。契丹民族统一前是八个部落组成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各部落都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这些独立的武装力量平时各自为战,战时则在联盟“可汗”的名义下组成联军,而最高首领就是夷离堇。辽国开创着阿保机的家族就是契丹部落联盟世袭夷离堇。夷离堇名义上是大可汗的臣子,但实际上权利却几乎独立于可汗之外。可汗只拥有名义上的行政权。结果,掌握兵权的夷离堇逐步架空了可汗使其最终成为傀儡。部落联盟武装最大弊端就是没有统一性,而且属于最典型的民兵。因此,阿保机在建国后,就着手建立起完善的军事制度和基本固定的武装力量。


与宋朝赵氏皇族惊人的类似。辽国开国皇帝阿保机的家族本来不是契丹族首脑。就是因为担任了世袭夷离堇。靠掌握契丹部落联盟兵权,才最终废除了原可汗篡位并统一全族的。因此,阿保机极为重视对兵权的掌控。在汉族和本族大臣的辅佐下建立起一整套军事政治制度。契丹皇帝或掌朝太后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直接控制着一切与军队建设有关的事物,独掌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这点与中原王朝完全相同。但皇帝一个人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设立了专门机构作为助手。
 
    在皇帝之下,契丹设立了南、北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北枢密院在契丹本土,他的前身就是统一前阿保机的军事组织。因此是帝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掌管着全国的军事权利。而南枢密院则隶属于北枢密院,专门负责燕云十六州等汉族地区的军事事务。尤其是专门管理由汉人组成的“汉军”。地位和级别远不如北枢密院。
南、北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是南、北枢密使,负责帝国南北地区的军事事物,直接向契丹皇帝负责。皇帝通过与南、北枢密院对全国军队进行掌握。如此事关皇室和国家存亡的要职自然不会落于外人。南、北枢密使完全由出自契丹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这两大集团的皇亲贵胄。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契丹帝国萧氏承天皇太后,他的父亲萧思温,就曾经先后担任过南、北院枢密使。
 
    另外,在南、北枢密院之外,辽国还有一种官职很有价值。这就是北、南大王院。而他的主官,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契丹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灵云认为必须明确一点,就是对契丹皇帝里说,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北、南大王院管辖的就是契丹皇帝自己的耶律氏皇族迭剌部落!公元922年,开国皇帝阿保机在挫败一系列内部叛乱后,为强化对迭剌部落的控制。将迭剌部落分割为北、南二院,这就是后来的北、南大王院。而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就是皇帝自己的管家。直接控制着皇族部落,掌握着包括皇家近卫军等关键核心力量。甚至可以说直接掌握着皇家生死!因此只对皇帝或掌朝太后一个人而不是对国家政权负责,完全由皇帝或太后本人亲自任命。其实际权利和地位超过南、北枢密使。
 
    在此之下,辽国还设立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专门负责守卫五京(灵云注:辽帝国的5个都城,分别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辽宁辽阳市、北京市、内蒙宁城县和山西大同市)的防务。由于是都城,其长官清一色全是契丹皇族或后族的亲王贵族。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司则负责调度边境地区的守军,在其下是各级武官。灵云认为要说明一点。辽国有一种职务和宋朝是相同的,这就是节度使。但与宋朝完全不同,辽国的节度使或其他武官大臣是拥有实际兵权而不是挂名虚衔。
 
    按分工和组织形式不同,辽国军队大体包括宫帐军、贵族王公军、从属部族军和汉军等四部分。
 
    宫帐军最初是辽国皇家或重臣的辖军。灵云认为你必须明确一点。就是宫帐军并不是契丹皇帝的专署御林军。因为游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人是不造房屋宫殿的。因此无论契丹皇帝还是贵族或契丹化的汉族重臣如韩德让等,都居住所谓的“大宫帐”,也就是豪华的大型帐篷中。甚至在已经事实性定居化的辽国首都,契丹皇帝和贵族等,依然拒绝居住土木结构的房屋而居住宫帐军。因此,护卫这些宫帐的军队就被称为宫帐军。但契丹社会等级极其森严。作为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的近亲或皇家显赫人物如后妃或掌朝太后才有资格拥有宫帐军。
 
    宫帐军最初主要负责保卫王室、重臣并保护都城等重要城镇,规模很小而且很少直接参战。但是,随着契丹国家的发展和对外战争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其自身的不断扩充。最终,“宫帐军”只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名称,性质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初的皇家卫队,正式演化成为契丹帝国最重要的大型正规常备军。职责也从保卫皇族变成主要担负征战。
早期,契丹并没有正式的常备军。契丹人是最典型的游牧民族,因此其军事结构也和其他游牧民族政权如鲜卑建立的北魏类似,契丹部族全民皆兵。所有15-50岁的男子由本族酋长或官员登记造册,一律编入军籍。平时放牧生产,一旦发生战争立即以“点籍”方式,在本族酋长或官员的带领下自备马匹、武器和口粮参军出征。这种制度贯穿了契丹帝国始终,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起大量军队。但缺点也很显著。首先,这样的军队需要现招集和集结,国家没有正式、大量的常备军,因此无法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战争。而这些临时招募的军队属于最典型的民兵,缺乏训练战斗力参差不齐。
 
    最重要的,是受历史原因限制,导致契丹权臣、贵族尤其是宗室诸侯王清一色都有自己的常备武装力量。少则数百,多则居然成千上万!而皇帝或皇室控制的常备军却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辽国早期,发生过多次贵族尤其是宗室诸侯王依仗自己的私人兵力发动叛乱威胁皇权的恶性事件!而诸侯为保存实力夺权,或者不出兵或少出兵,或者出兵后临阵有异心,甚至干脆就临敌趁机弑君篡位!
 

 

 

    此外,当契丹建国尤其是正式进入中原后。契丹皇帝本人开始受到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对皇权和军权的关系以及中原国家常备军的意义有了极其深刻的领悟。于是乎,建立直属契丹皇帝自己的正规常备军成为当务之急。而原本作为皇族卫队的宫帐军,在早期是契丹少有的一支常备武力。在历次战争以及平叛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宫帐军规模迅速扩充,职责发生明显变化。最终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大型正规常备军。
 
    契丹贵族或重臣,在军事上向来不信任汉人或其他民族。因此宫帐军兵员主要从契丹八大部落遴选。每年,国家都定期派官员,从各部落抽选精壮男子补充到宫帐军。经训练后由国家装备,分拨给各个军镇或贵族、大臣。因此,宫帐军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这些人的私人武装。但宫帐军只属于掌兵者本人,不能继承或世袭。一旦掌兵者逝世,他所属宫帐军就会转为国家军队。此外,随着契丹进入中原开始接触大量汉人。也开始挑选少量忠于契丹人的汉人加入宫帐军。但数量相当少兵不构成主力。此外,宫帐军还有渤海、奚、室韦、女真等族士兵,数量也很少。因此,宫帐军中契丹人构成兵力绝对主体。
 作为国家王牌兵力,宫帐军的武器装备是一流的。契丹族在冶金技术上远远不如中原,但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冶铁技术。而且,不仅历次战争中俘虏了大量汉族工匠,后来还侵占了科技发达的燕云十六州,冶金等军工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宫帐军全是骑兵。装备有弓箭、铁制弯刀和长矛。士兵拥有铁制盔甲,很多战马还披挂着由皮革和金属、皮革制成的马甲,基本属于重甲骑兵。但又不同于同时期欧洲只能近战的重骑兵。即可以远距离弓箭射击,也可以用刀枪近战,战斗力非常强悍。宫帐军装备的是最普遍的蒙古马。蒙古马的缺点是身材矮小、载重力和爆发力小、冲锋速度慢。但优点是耐力极强,可以长时间远程奔跑。不挑食且环境适应力极强!可以适合各种严酷环境和饲料,甚至可以在冰天雪地中,用马蹄刨雪寻找食物。通常,契丹一个士兵拥有多匹战马用于换乘,速度和机动性非常强大。
 
    贵族王公军是辽国最古老的武装力量。他的前身其实就是统一前契丹各部落贵族的私人武装。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有一样的传统。各部落大到酋长小到头领,清一色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其实就是私人部曲。阿保机统一契丹族过程中为减少阻力,并没有将这些旧贵族统统消灭。而是采取了打、拉结合的战略区别对待。尤其是为争取契丹上层大贵族支持稳定人心,阿保机完整的保留了贵族拥有私人武装这一本族传统。


契丹建国后,贵族私人拥兵的制度完整保留下来。而且,这些贵族清一色拥有自己的领地、牛马和民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众多贵族,尤其是最显赫的契丹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部落的王侯,都拥有大量私人武装。这些武装完全归贵族自己所有,兵员主要来自其所属部众甚至是奴隶。由他们自己组织、训练和供养。少则数百多则数千!
 
    辽国早期,契丹人传统制度影响十分强大,尤其是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竭力保持私家武装。这些军队始终是贵族私人财产。一旦国家发生战争,皇帝就将向王侯贵族发出征兵令。而贵族则有义务出兵或亲自领兵参战。而且不光出人,还要自己提供士兵所需战马、衣甲、兵器和口粮等。如果战斗中发生战损伤亡,皇帝将给于适当的经济补偿。而出兵尤其是亲自领兵出战的贵族,战争中拥有优先劫掠权,战后对战利品如财宝或奴隶则有优先挑选权。当时契丹国家正规军规模、数量有,而且军事制度还遗留有强烈的旧式色彩。因此,贵族王公军成为军队重要来源,成为辽国早期对外用兵的主力。在当时辽国军事和国家政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贵族王公军不受政府管辖,因此经常成为诸王叛乱的工具。诸王都出身皇族或后族,而皇位又是那样诱人,谁都想过把皇帝瘾。既然手里有钱有地更有兵,那借此发动叛乱就是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历次辽国内乱尤其是开国初期,贵族王公军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坚。动辄就会发生贵族王公军与皇家亲军之间的杀戮。而大量兵力散落在中央控制之外,对中央政权和皇权的稳定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对付诸王篡位成了历代契丹皇帝最要命的大事。
 
    从辽景宗(灵云注:辽景宗自己就是政变后由权臣拥立的)起,在著名的女政治家萧绰一手策划下。辽国开始大规模改革,其重点就是打击、削弱诸王私家兵力。如此要命的举动自然引发了诸王激烈的反抗。萧绰对此拉一部分打压分而治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诸王势力。但灵云认为她的改革并不彻底。因为王侯有地拥兵不是后天产生的。他直接起源于契丹民族诞生时,是契丹民族的民族传统。也就是所谓的“祖制”。到萧绰时代已经整整延续400年之久!
 
    萧绰虽然文韬武略,但她确实无力,更不敢从根本上撼动--因为这直接涉及整个契丹民族上层集团的根本利益,拥有不可能根除的强大势力。萧绰如果真如此,她就是要与整个契丹贵族集团对抗!这显然是不可想像的。事实上,萧绰也确实是无能为力--她竭尽全力的震慑了诸王。但当澶渊之战中她和朝廷被宋朝反包围在中原后。已经安分的本土诸王立即蠢蠢欲动图谋叛乱。这给了萧绰最沉重的打击。也是促使她最终放弃入侵中原野心最重要的原因。澶渊之盟达成后,萧绰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回国就是怕夜长梦多。当然,经过历代中央政府尤其是萧绰的努力。到辽朝中、后期,贵族王公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
 

 

 

    辽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陆续征服了中国北方众多其他游牧渔猎民族如女真和渤海等。随着战争规模和版图的不断扩大,辽国需要的骑兵越来多。但契丹族人口有限,于是这些从属民族或部落在被征服后,就成为辽国军队重要兵源,这就是从属部族军。从属部族军并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临时招募的。因为契丹人是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本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都不信任。尤其不信任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灵云注:后来的史实证明契丹人的警惕是对的)。因此除非万不得已才会征召部落军参战。这些部落平时正常游牧生活,一旦辽国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重大战事,现有兵力无法满足需要。大契丹皇帝才向帝国领土上所有民族、部落发出征发令。一旦接到命令,当地的契丹官吏或部落酋长就立即组织并亲自带领部落中所有能出战的男子,自备马匹、兵器和口粮星夜兼程赶往战场。


部落军虽然是临时招募的,但由于契丹本族兵力有限。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几乎肯定要兵力不足。因此,部落军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最经典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北宋“雍熙北伐”(灵云注:关于雍熙北伐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记北宋雍熙北伐上.中.下》)。雍熙北伐前期,面对北宋40万大军辽国兵力全线告急。关键时刻,辽国承天太后萧绰派使者星夜兼程奔赴帝国各地去征调大军!西起中亚大漠东到日本海,庞大的契丹本土(灵云注: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地区)上,各族几乎所有青壮年男子都被动员起来!结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辽帝国拥有了由契丹、渤海、女真、白达达(灵云注:即后来著名的蒙古汪古部)、室韦(灵云注:即蒙古人的祖先)、奚人、斡亦剌特、巴尔浑、兀尔速特、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灵云注:即著名的中国黑龙江五国部)等北方游牧民族所组成的,最精锐的三十万塞北游牧骑兵!一契丹军相比,这些家伙简直是此前中原人闻所未闻的北方怪物!他们操着各种语言,装备和衣着打扮各不相同!其中,来自黑龙江和更远的贝加尔湖的骑士们,身上穿的是兽皮,头盔上则插着鹿角。武器更是五花八门,除了弓箭弯刀以外,还有斧头、钩枪甚至套马杆等。这支援军对最后击败宋朝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契丹人在进入中原前,就已经在战争中掠获了大量汉族人。除了当奴隶外,为弥补本国军队数量不足,契丹人将一些汉人编入军队。一开始还和其他民族士兵混编。可当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辽国的汉族人口急剧膨胀。于是,开始组建汉人为主的军队,这就是辽国汉军。按时间划分,辽国汉军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占领燕云十六州前,在北方地区组建的老汉军。而占领燕云十六州后,由于当地在燕山、太行山之南。因此,用当地汉人组建的新军被正式命名为“山南汉军”。这支军队构成了日后契丹汉军的主体。汉军的装备是最次的。吃的最次,武器质量低劣而且缺乏防护装备,基本就是一支轻步兵。
 
    辽国本来都是骑兵没有步兵和特种兵。契丹铁骑虽然善于野战却不善攻坚。开国初期对中原的坚固城池一直有心无力。而且,契丹人科技落后,并不会制造和使用攻城器械。例如,阿保机就曾经数次南下进攻幽州。结果骁勇善战的契丹骑兵在幽州等坚城下,被汉人依托城防以各种武器杀的一败涂地。而且契丹本族兵少,根本无力承受攻城战那异常惨重的伤亡。因此汉军成了最好的选择。尤其是辽国在历次同宋朝的战争中俘虏了大量宋军。在契丹贵族看来,这些有军事经验的战俘不同一般百姓。留着绝对是隐患杀了又可惜,而白养着又要消耗大量粮食。
 
    于是乎,这些宋军战俘几乎全被编入汉军。但却是地位最下贱的汉军,而且被推上最惨烈的攻坚最前沿战充当炮灰!历次战争中,契丹铁骑剑拔弩张在后方督战,战俘都被捆绑着押送到阵前。在刺刀威逼下,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坚城,如果后退则会被契丹骑兵无情砍杀!此外,辽国后来依靠缴获和俘虏,陆续获得了不少宋军的攻城武器,如重炮、攻城车和猛火油柜等。这些武器后来也又汉军掌握。例如就组建由汉军构成的炮兵。但战时依然要被契丹本族军监视。
 
    汉军构成了辽军步兵的绝对主体,承担了最艰苦、伤亡最惨烈的战争。但是在辽军中地位最低待遇最差。因为契丹人是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从来就不信任。汉军不仅装备落后待遇最差,而且中、高级军官清一色全由契丹人或渤海等亲契丹民族担任,汉人在辽军中只能担任低级军官。契丹军官对汉军士兵的歧视是极为残暴的。汉军只被当作炮灰甚至奴隶看待。打骂欺压是家常,动辄还可能被杀戮。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