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鄫国历史介绍 鄫国简介
2020-05-21 19:14:35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两千年,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灭于莒。
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夏王朝时期:
少康少子姒曲烈,被封于鄫地,建立鄫国。
商王朝时期:
夏王朝灭亡后,其同姓亲族,要么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要么被迫迁徙四方。但是,惟独鄫国人在中原继续居住。
周王朝时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邻近的莒国、邾国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婚姻关系。
春秋时期:
宋襄公时,宋国主持诸侯盟会,鄫子迟到,被宋襄公所杀以祭天。
(公元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此前,鲁僖公的女儿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之后,想让莒女的儿子继承国君的位子。这件事危及到巫的地位。
后来,鄫国投靠晋国、鲁国的行为,受到莒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公元前569年的农历10份,莒国联合邾国攻打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被打败。
(公元前570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了由齐国主持的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的联合抗楚盟会,鄫国才得以喘息。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国君非常恼火,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西周鄫国位置图
前569年的十月份,莒国联合邾国攻打鄫国。
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败。前570年,鄫人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由齐国主持的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的联合抗楚盟会。前567年,莒国灭鄫。
公元前644年12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的侵凌,向鲁国求援,僖公不举兵。鄫子向齐求救。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与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齐国征召各盟国大批役人,赶至鄫国修城池。役人举行暴动,筑城计划中止。
公元前640年6月,宋襄公欲称霸主,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宋襄公令邾文公将鄫子绑架,押到次睢之社(今临沂城东北),以祭次睢之神的名义,杀死鄫国国君。
公元前591年“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左传》)。”鄫国遭到邾国侵犯,鄫败,鄫子被邾国杀害。太子即位,便请求鲁国庇护,鲁国派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成了鲁国附庸。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春,莒、邾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为求得霸主晋国的支持,鲁襄公和鲁国大夫孟献子专程去晋国,请求晋悼公同意鄫国归属鲁国,并向晋国解释:“鄫国不向晋国交纳贡赋,鲁国地域褊窄狭小,交纳贡赋少,无法满足晋国的要求,鲁国因此希望得到鄫国的贡赋支持晋国。”晋悼公同意了鲁国的请求。同年10月,莒国、邾国从东西两面出兵进攻鄫国。为救援鄫国,鲁国派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攻入邾国,但狐骀(今滕州市木石)一战,鲁败。
公元前568年(鲁襄公五年)夏季,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晋悼公正式批准,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9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会盟时,鲁国仍叫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这年冬天,季文子去世,未到国都曲阜或封地费邑安葬,而葬于属于鄫国土地的“西丘”,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秋天,莒国军队进入鄫国,因鄫国疏于防备,莒国军队占领鄫国城,杀死鄫子。鄫亡。
公元前566年春,郯子、小邾国君穆公,相继朝拜鲁襄公,寻求支持。《左传》中记载的莒灭鄫后的6年间,边界武装冲突4次,鄫国城池被反复争夺。但莒国不甘败下风,联合邾国,经常向鲁国挑衅。晋国新立国君晋平公加以干涉,在溴梁(今河南济源西)盟会上责令莒、邾两国将占领的鄫国土地交给鲁国。前554年,又在督扬(今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盟会上拘捕了邾悼公,强行划定鲁邾两国边界,将邾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鲁国,并迫使鲁莒两国休战,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两国争端。公元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和莒国使者在向地(今向城镇)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兼并。鲁国在今兰陵设立“次室”(“公室”为鲁都曲阜)为行政管理机构。
交好鲁国
此前,鲁僖公的女儿嫁给鄫子,生下公子巫。后来因姒的女儿跟莒国君主生下孩子,导致他想让自己的外孙继承君主之位。这件事危及到公子巫的地位。
鄫国灭亡
莒国灭鄫说
西周,兹舆期封于莒(今山东莒县)建莒国。姓已。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莒人伐鄫”,前567年(襄公六年)“莒人灭鄫”。《左传》说,鄫恃仗贿赂鲁襄公,以为鲁襄公一定会来救援,无准备,鲁未援,被灭。
鄫国投靠晋国、鲁国的行为,受到莒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前569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打鄫国。
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被打败。前570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由齐国主持的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的联合抗楚盟会,鄫国才得以喘息。前567年,鄫国因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国君非常恼火,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外姓灭鄫说
《鄫氏源流流传图》说,周简王时,莒子生三女,长女嫁鲁成公生鲁襄公。鄫子(时泰)娶其二女为先夫人生子巫。鄫子与鲁成公为裢襟,巫与襄公为姨表。后鄫子先夫人卒,继娶莒子小女即先夫人之妹为后夫人。后夫人无子只生一女,还嫁回莒家,即与鄫家为姑舅婚。所生子即鄫家外孙。后夫人性悍,爱已女,迫太子巫奔鲁依襄公为附庸。公元前567年,莒人以鄫之外孙嗣位,传曰:“非灭也,以外姓嗣位,灭亡之道也。”
曾氏与鄫国
曾氏追祖至鄫太子巫,并上溯世系,然曾氏家谱中在宋代(此年限已是最早)以前的世系均为编造。
《春秋》中有“鄫”(或作“缯”)。《汉书·地理志》有记载“缯”。地方志《峄县志》、《临沂县志》宗圣祠碑直书“宗圣曾子曲烈之后;曲烈,少康少子。国于临沂之西境,鄫国故里也”,《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稿审会专家偕同省考古界学者多次赴现场考察,认为曾氏的根源就在今苍山县向城镇境内的鄫国故城。
曾姓源由
少康,丙辰年,公元前1565年,封长子伯传(鄫曲烈)于荥河(河南郑州夏城),仲原(窦龙)于陕(陕县),丁巳年,公元前1564年,封无余于会稽(浙江绍兴)。
竹南曾氏世次源流:鄫国初国在河南(省)荥阳(市)圣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国。鄫同潧,同曾。
夏氏家谱记载:少康季子杼的兄弟有,曲烈、无余。无余:又名榆
窦氏家谱记载:少康次子窦龙。
少康 鄫曲烈(伯传)-窦龙(仲原)-榆(无余)-季杼
潧水、鄫水城: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荥波、黄河以南)(市)圣水峪潧水流域之鄫水城。(今贾鲁河上游袁河),源出新密市白寨镇北部杨树岗村圣水峪,黑龙庙附近。
郑州市区:位于贾鲁河东南方,贾鲁河流域。
河南省郑州夏(商)城,夏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位于城东路和城南中路交界的地方,面积25平方公里。C14测年为公元前1570年前后。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570年±135年。
曲烈 建立的诸侯国---鄫国。被莒国所灭,曲烈之后太子巫为了纪念故国,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称曾氏。为曾氏先祖。
史料考证
经查阅有关史料、辞书及官方网站,古代与“曾”有关的古国共有三个,一为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之缯国,二为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之缯(鄫)国,三为今湖北随州之曾国;与“曾”有关的古地名一个,即春秋郑地,称“鄫”,位于今河南柘城县北。
然而,问题是河南方城县及山东苍山县均称曲烈建国于本县,二者相争,关于此,已不可细考,但两县历史上确有古缯国存在,这是事实。上述二国,后者为曾氏发祥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曲烈建国于山东苍山,依据有三:
一 从姓源上讲,河南方城缯国为姬姓国,山东苍山缯国为姒姓国,曾姓源于姒姓。
二 从爵位上讲,河南方城缯国国君为侯爵,山东苍山缯国国君为子爵,二者地位不同。周时分封,始于武王,结于成王。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为“附庸”),但国君谥号一律称“公”,分封对象为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周天子虽然尊崇先王礼制,但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所封爵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保留其贵族身份,只有同宗者或功臣,才可能封为伯爵、侯爵或公爵,如:姜子牙受封于齐,当时仅为侯爵,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公爵。
三 从时间上讲,河南方城缯国远远晚于山东苍山缯国。苍山缯国始建于夏代中叶,距今约4000年历史;而河南缯国始封于西周初期,中间隔着商朝,另一“山东缯国系河南缯国后迁”之说不能成立。
各古缯国
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之缯国
《辞海》释“鄫”:同“曾”?一,一作“缯”、“鄫”,古国名,姬姓,在河南方城县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汉语大字典》释“鄫”?3,姬姓国,今河南方城县一带,附庸于楚。
《左传·哀公四年》记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缯关即缯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曲烈织成的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方城县官方网站称:打开历史典籍,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是,缯国是缯绸的发祥地。缯绸为苏沪湘绸之母,古丝绸之“国品”。
据贺金峰《方城“缯国”、“缯关”、“缯氏”考》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记“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后,才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并送到西阳去进行祭奠的。所以,战国初期“曾”国,是在西阳而不在随,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与申国比邻,故联合申侯、西戎灭周幽王于骊山,此“缯国”,系侯爵。
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之鄫国
《说文解字》释曰: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词源》释“鄫”曰:?国名,姒姓,春秋时为莒灭,今山东苍山县境内。《辞海》释“鄫”同“曾”?二,一作“鄫”,古国名,姒姓,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周诸侯国。春秋灭于莒,后属齐,隋唐设鄫州,故址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杜预(西晋)注:“鄫国,今琅邪鄫县。”《汉语大字典》释“鄫”?1同《王力-古汉语字典》。
相传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今山东临沂地区苍山县西北),当时,中原游牧文化已向农耕文化转变。曲烈于缯关建立部落方国,因国境北依沂蒙山区,南接黄淮平原,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织品“缯”,故名“缯国”。城邑在今苍山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苍山县志》)。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有30个,缯国便是其中之一(谭其骧)。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攻打夏桀,缯国和东方8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师千余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商汤率五千精锐部队与夏桀战于鸣条(一说今河南商丘东,一说今山西运城),夏桀败亡,商朝建立。在商朝建国一百多年后的第十四任国王祖乙时代,商迁都于庇(今山东费县),缯国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地带,因国邑不断扩大,又称鄫国。在整个商朝的历史进程中,鄫国长期作为商王室统治下的臣服方国而延续,并且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礼制,政治上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周室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也进行分封,方国便逐渐为封国所代替,鄫国后裔作为夏禹之后继续受封于鄫城。由于华夏与东夷的划分以沂水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国故属东方,而非东夷,鄫国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方古国之一。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渐渐开始衰落,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许多小国相继被大国吞并。东方及东夷诸国中,除莒、邾两国有一定势力外,其他如鄫、郳、郯一类小国,均没有独立性。齐、鲁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鄫国一直依附于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