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中国古代众多少数民族今何在? 盘点历史上消失的民族

2020-05-22 19:42:38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今天的少数民族,与古代的少数民族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少数民族,包括南方的山居民族,如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 畲族、高山族等,曾经还可能被误认为是汉族;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些已经在历史的演化中同化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了,如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 契丹族、党项族、突厥族等;有些则保留到了今天,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羌族等(其实古羌与今羌也大不相同)。所以,汉族有汉朝及其以前 的古汉族,有隋唐以后的新汉族;新汉族不再是过去的纯汉族,而是混血人种,用陈寅恪的话说,是掺和了“胡羯之血”的。
世界东方的 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过去是汉、唐等朝的京城),到世界西方的首都罗马,这中间漫长的地带,被史学家们称之为欧亚大平原。这广阔无垠的地域,为沙漠、绿 洲、戈壁、草原、河流、森林、高山所充填。在这块坦荡的土地上,游荡着许多的游牧民族,他们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一样,周期性地或向东方的长安,或向西方的罗 马涌动,每每掀起滔天大浪。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有许多杰出领袖,对本民族,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的融合、统一、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如匈奴族的呼韩邪单于、刘渊,羯族的石勒,鲜卑族的拓拔焘、拓拔宏、高欢(其实他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耶律楚材,氐族的苻坚, 党项族的李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忽必烈、渥巴锡,藏族的格萨尔王、松赞干布,满族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等等。
金庸的《天龙八部》(北宋时汉人与契丹人、女真人),《射雕英雄传》(南宋时汉人与蒙古人),《倚天屠龙记》(元朝时汉 人和蒙古人),《碧血剑》(明朝时汉人与满人),《鹿鼎记》、《书剑恩仇录》(清朝时汉人与满人)等小说,都是反映古代中华民族内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 矛盾和冲突(当然也有融合,有统一)的故事。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 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下面是借用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吉东先生的文章: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自始至终与之相伴相生的,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
游 牧民族通常是起源于亚洲北部和南俄草原地带的,他们往往游荡在先进的农业文明社会的周边地区。当农业文明社会处于健康发展的时代,他们会以向农业文明社会 表示臣服来换取自己的安全,和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获得自己所无法制造的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当农业文明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呈现衰落时,他们经常对农业文明社 会发起掠夺性战争掠夺财富、人口和牲畜。农业文明社会出现较严重的问题而陷入混乱时,他们往往会乘虚而入,实行征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名号和中原的汉民族相互攻伐争斗,也相互融合包容。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游牧民族大致有6部分:一是匈奴部分: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向西逃往欧洲;氐和羯都是匈奴的一部分,先后被汉族融合。二是 东胡部分: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 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现在。三是突厥部分: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 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四是通古斯部分:原称肃慎(商、周时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 长白山一带),后为女真、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五是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党项, 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六是回鹘部分: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是今天的 维吾尔族。
早在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和炎帝联合之后,农耕文化,就向以蚩尤为首领的狩猎文化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交融。而根据历史文献的 记载,早在商代,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频频地威胁和骚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代时被中原农耕文明的人们贬称为鬼方、鬼戎、昆 夷、猃狁等,到秦汉时期又形成了统一的匈奴部落。到了周代,在西北边境广置烽火台,就是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来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 时的烽火狼烟,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设置的预警系统。后来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周王室东迁洛阳,开始了东周列 国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西北方的那些诸侯国,如秦、赵、燕等,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这些国 家的北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了万里长城。它的作用,还是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朝——秦帝国。秦始皇不仅通过筑长城等一系列手段防守北疆,还命将军蒙恬率领30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
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帝国,建立西汉王朝。这时候,北方的匈奴就凭借它的军事优势,不断对中原施加军事侵略。汉朝的初始阶段,国力是非常虚弱的,在对 匈奴的关系中,完全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公元前200年,还出现了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率30万骑兵刘邦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的“白登山之围”。 从此直到汉武帝,汉帝国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文帝、景帝执政的六七十年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派 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卫青深入匈奴汗国500公里,一直追到寘颜山下的赵信城。霍去病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杀 虏7万余人,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从此,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公元207年,东汉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公元216年,又将北方降汉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在建国之初,采取的是胡人内附自由的政策。只要某部落提出申请,政府就在中原地区划出一块地方,让 其安家落户。内附政策使北方防线不复存在,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也日渐高涨。“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对胡人聚居区的控制力大为减弱。公元316年,匈奴军 夺取长安,西晋灭亡,撤退到长江以南的西晋贵族建立了东晋政权。
此后,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14个政权:前赵(匈奴 304-318)、后赵(羯319-350)、前秦(氐351-394)、前燕(鲜卑337-370)、后燕(鲜卑384-409)、后秦(羌 384-417)、西秦(鲜卑385-431)、成汉(巴氐304-347)、后凉(氐386-403)、南凉(鲜卑397-414)、南燕(鲜卑 398-410)、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代(鲜卑315-376)。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大屠杀屡屡上演,动辄上万, “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而羯族与匈奴也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孔子七十二贤后裔、发布“杀胡令”、彻底消 灭后赵与羯族、完全赶走匈奴、重创氐族羌族鲜卑族、建立冉魏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冉闵,当然是不得不说的一位伟大人物,其无与伦比的功勋惊天 地、泣鬼神,永照史册。
隋朝统一后,先是对付柔然,然后是突厥。唐朝则直接面对强大的突厥(包括东、西突厥)。这场战争从公元 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集议攻打突厥开始,到公元65O年(高宗永徽元年)设置管职突厥的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结束,前后经过了26年,唐朝最后取得 了反击突厥入侵的胜利。
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华夷混合政权。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公元907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宋辽西夏金对峙局面 形成。公元1125年女真灭辽,公元1127年四月女真灭北宋。撤退到长江以南的北宋贵族,建立了南宋政权。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以铁木真为首的 蒙古部落强大起来,建立了蒙古帝国。公元1234年,金帝国在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下灭亡。1279年3月19日,南宋灭亡。
公元 1368年,强大的蒙元帝国在仅仅统治中国89年后,在席卷全国的民族大起义的狂潮中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个汉族 朝廷。明王朝始终面临着北方的蒙古余部(主要是鞑靼和瓦剌)的困扰,他一方面对蒙古旧部展开军事打击,一方面极力扶持东北的其他少数民族以牵制蒙古。也正 是在这种背景下,后金开始崛起,满族建立的清朝最终入主中原,成为封建体系下的最后一个王朝。

由此可见,中原先进的经济对周边少数 民族颇具吸引力,先进的思想文化又影响着他们。从黄帝开始的古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互相汲取、互相结合,以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无 数次的碰撞,也经历了无数的融合和同化。不管哪个民族,一旦进入中原,都逃不过被同化、汉化的命运。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 浑、敕勒等也已与汉族逐渐融合。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同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 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到了隋唐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各民族已经融为一体,出现了新的汉民族共同体。以至后来,契丹人已被元 朝政府视同于汉人,而连“契丹”之名也逐渐消失了。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他们统一全国的同时,都被汉族同化了,包括文化、政治、生 活等各个领域。
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可以说,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与统一主流相适应的, 是形成了各民族统一的思想观念,这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观念,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历史和思想的渊源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民 族凝聚力,促使中原与周边各民族经过了战争——和平——战争,在战争中完成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