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移及其历史作用
2020-06-05 20:16:51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摘要: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的、发展很不不平衡的时代,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萌生出新鲜事物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离乱的时代”,因为这时期内,时常发生战乱和政权频繁的进行更迭。在魏晋南北朝人民的各个方面都会被影响,甚至是正常的生活也变成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因此他们为了逃离这些负担和灾难,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故土而背进离乡,迁移到另一个他们寄予新希望的那个陌生的地方。而北方民族的内迁,以及跟中原民族的相互融合是这一时期移民现象中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移民;影响
Abstract:略
Key words:略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逐渐从动乱纷争渐渐地迈向安定和统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出现的特别的社会现象就是各种各样的移民运动。移民运动以一种不可避免和势不可挡的形势不断地冲刷着整个中华大地,而当时移民的形势主要就是北方民族向中原地区聚集和中原民族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向四周扩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的移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所遭受的自然灾害,频繁的战争,这些必然让人民生活变得苦不堪言,居无定所,所以他们为了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地方生活,无奈地只有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迁徙到其他地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主要有两大趋势,一个情况就是原居住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那么另一个趋势就是中原民族以期独有的聚合力向周围的辐射,也就是中原汉族向四周迁徙,其中的高潮表现在北方汉人的南迁,北方民族的迁移主要是生活在北方边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从边地往中原内地内迁,并逐渐的建立起了自己了的政权。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会不惜付出辛苦,举族迁移?他们迁移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决定的,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有自然地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所以就是这些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的因素相互参杂,相互影响最后形成了促使北方民族的迁徙的大动力。[1]
观察整个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各种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是历朝历代都有的活动, 并不是哪一个朝代或是时期仅有的现象,都是屡见不鲜的。但在魏晋南北朝时, 不管是从迁徙的人口规模,迁徙动因来看, 还是从迁徙中民族的数量,迁徙涉及到的地区和范围来说, 它都是整个中国古代其他的历史时期民族迁徙运动都无法与之相比较的。[2]自三国时期以来, 政权更迭就变得越发地频繁, 特别是在304年刘渊起兵反抗晋的统治之后, 所以黄河流域自然就成为周围人们迁徙的目的地的中心区域, 内迁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各族的族首领们都效仿之前的刘渊反晋一般纷纷起兵, 并随之先后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不断地大规模向内迁徙, 原本远在边疆的各少数民族都纷纷向中原地区迁徙,民族之间汇聚和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迁徙运动中的又一次高潮。其实当时纷纷往内地迁移的少数民族除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之外,还有东北部和南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地中原地区的迁移。当时生活在南方的少数民族 “在江淮之间,依托险阻,布于数州”[①],而在刘渊石勒之乱后,他们就开始逐渐北上,往中原的地区迁徙。而当时,并不只是边疆地区的这些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同样由于许多原因,北方地区的那些汉族也开始由原来的居住地向四周大流动和大迁徙。他们主要向东北,西南和南方迁徙。如史料中有记载“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棘成),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百姓失业流亡归附者日月相继。建武初,元帝承制,以廆为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流亡士庶多襁负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②] 这时期的民族迁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以前原有的人口结构,而且也推动了当时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当时的移民迁移随之引起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服饰,宗教信仰和风俗上的受到了汉族的影响,自然地被汉化。
在经过了秦汉四百多年的大一统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充满大动荡、频繁的分裂、战乱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发生了大量频繁地社会人口的迁移, 其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移。而这时期内出现的民族迁移与以往的民族迁移相比,具有其独特而突出的特点。[3]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的移民的历史原因
引发迁移的原因很多这一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就是引发迁移的原因很多。迁徙活动并不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社会现象,而是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迁徙现象没有间断过,纵观各种这些迁徙现象的原因得出其中最基本一点就是经济。魏晋南北朝前, 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吸引周边各民族不断向内迁徙的原因都是中原地区相对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4]魏晋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原先是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北部以及额尔古纳河这个地区的,他们生活的境况史料是这样描述的“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移,射猎为业”[③],到圣武帝诘难汾时,他们经过之前的迁徙经验,就逐渐的迁到了今天的阴山,河套地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更加适合他们的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 尤其是西晋灭亡后, 出现了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在这里建立政权。[5]这些政权往往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所以采取的手段就有通过掳掠劳动力、抢夺财富和土地。 比如《晋书》里就有记载“建安年间,三郡乌桓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 。各政权彼此之间又经常发动战争, 所以频繁的战争必然成为引发民族人口迁徙的又一个动因。残酷的战争中, 沦为奴隶的人口要数以万计,而这些奴隶的命运就是只能任由胜利者带到控制的区域。如南朝时元嘉后期时的沈庆伐蛮, 其前后总共俘获的人数就达20余万人之多, 而这些俘虏中的大多数人的结果就是被强制性迁移到建康(今南京)去作为统治者的营户。这是只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的就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军事需要而强制人口迁徙集中于都城或军事重镇的情况是经常地发生。“后赵石勒曾徙氐,羌十五万落于司,冀”[④]。北魏拓跋珪“徙山东六州人吏及徙河,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四十余万口以充京师”[⑤]。为了逃避战乱、灾荒和赋役这是这一时期内民族迁徙的第三个原因。[6]在东汉末年之后很多迁往辽东人,都是为了逃避战乱的中原地区的汉族, 直至永嘉之乱之后“流亡归附者日月相继”,迁往辽东的人口等于“旧土十倍有余”[⑥]。到了十六国时期, 张氏父子控制了河西地区之后, 社会秩序才相对来说算得上是稳定, 所以出现了“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⑦]。这么一个现象。建安年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益州数万家”[⑧]。[10]
在魏晋以前, 我国的民族迁移的范围大多都是小区域之间的流动,多是四周向中原地区的内迁,大多是都迁徙到中原地区的政权所在地的沿边地区居住。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 民族迁徙的范围不再只是小范围内的流动而已的,而是出现空前数量的民族参与的一个大迁徙的潮流,迁徙的范围是:东部开始于长白山、松花江流域, 西则是到今天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北起大漠以北、贝加尔湖畔, 南至今天的福建、广东、海南岛的广阔地域内,迁徙民族中涉及到的民族包括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如汉族( 华夏族) 、羌族、氐族、匈奴、越族, 也有之后才发展而来的较为年青的乌桓、鲜卑、俚等民族,还有在魏晋时期才兴起的柔然、敕勒、吐谷浑等民族,总之卷入这时期迁徙的民族的数量是空前的。[3]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展开大规模的迁移活动,不管是在迁徙范围上,还是迁移的规模上,都是有自身的实力和具体的因素来决定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民族的迁移分布也较广、范围也更大, 比如鲜卑族从东北的老家呼伦池及辽西地区迁移到西北地区河套阴山一带曾经生活着匈奴人的地方,及至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中原腹地和河西走廊地区; 匈奴族则是从以前生活的长城以北的地区迁移到长城以内的很多边郡或者是黄河流域; 敕勒,柔然迁徙的范围大致是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地区。[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其迁徙的人口在数量上是空前的,从史料记载的一部分数据来看,就三国时期内迁的南匈奴就达3万户,按当时的人口户数来换算,就有20多万人口[⑨] 。到西晋初年的时候,从塞外南迁的匈奴又有20多万,就仅仅是这两次的匈奴南迁,人口数就到了约50万的数目。涉及到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上到百官公卿,豪强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家,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几乎都卷入了迁徙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活动没有间断过,仅仅西晋这一时期前后的迁徙活动就持续达一个多世纪,移民活动并未因为西晋灭亡而结束,东晋建立后还发生过多次移民,如仅在南方就发生过四次就大规模的移民大潮[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的移民的作用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移活动,算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民族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产物,其中或多或少地会包括着一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中有一些民族的移民是被强制性迁徙的,并不是自愿进行的,是在战争,掠夺和征服的笼罩下发生的。所以,这样的移民难免具有很多消极的因素,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它的进步的,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还是占主要部分的。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的迁徙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分布的格局,同时也推动和催化了个民族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交流。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民族的生活状况多是同族共同聚集生活的格局,汉族主要是聚集居住在黄河的中游和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余的周边地区大多生活着少数民族,这样的民族生活分布的格局使各族人民在自己特定的区域内得到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所以,民族聚集地的人民生活中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语言文化和很多风俗习惯扥扥都具有自己本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而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侧面的也是保护民族的局限性或是片面型的一个无形的屏障。迁徙之后的北方各民族除了一部分融入到了汉族之中生活之外,另外一部分的则是仍然是相互聚集地居住在一起,但是,他们分布生活的地区范围是很广的,很分散的,各族形成一个犬牙交错的状态。即呈现出的是好几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内有生活着很大数量的汉族;在一个地区内,生活着很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的这种相处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民族之间原存在的不可轻易越过的界限,而且使中国原有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各民族之间彼此都是分族聚居的状态变成不论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状态。相互之间的共同生活,共处,自然产生的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了解和接受,相互吸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更为的密切。在历史长河中,民族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这股力量是最重促成中华民族最终合成整体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因为这时的北方民族迁徙,让原来的北方民族的游牧生产渐渐地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的生产生活方式之后变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整个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在原生活地区,主要生活组织方式以部落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的主旋律。但是在他们迁居到中原之后,他们就在汉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改变了,有原有的游牧生活,逐水草而生变成定居,多数还学习并逐渐变为农业生产为主。有的是自然的学习和融入,有的是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促进,比如《晋书.苻坚载记》里记载的苻坚大力劝课农桑,亲自耕田,其妻苟氏“亲蚕与近郊”。进入中原地区的北方民族的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之后,社会组织相应的也发生了变化,即在迁入的民族中建立起封建关系,并且逐渐占到支配地位。由游牧生产变为农业为主,社会组织的变化,作为经济的基础部分都发生了变革,那么随之的肯定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和调整与之形成适应,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9]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民族的迁移,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原汉族对北方民族的改变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内迁也是给中原汉族在输送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的队伍不仅逐渐地的壮大起来,而且在过程中还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精华,所以就丰富了汉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相应建立的十几个政权,虽然是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但是自从他们从北方过来之后,就再也没有迁回民族原来的居住地,而是与当地的汉族居住在一起,尽量融入到这种生活方式中去,所以之后逐渐融合在汉族中了。前赵和后赵灭亡之后,匈奴和羯族大批的移民向汉族地区迁徙和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灭亡,氐族的共同体受到很大的削弱,即使它本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很落后。随后建立起政权的羌人,卢水胡,河西鲜卑等,也陆陆续续地走上逐渐趋于解体的命运。从北魏后期到隋唐时期,整个阶段内北方民族迁入中原地区后大多消失了,融入到当地的汉族之中,如南迁的柔然,西迁的吐谷浑中的一部分就是就是如此。而北方民族内迁之后,不少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族地主之间由于存在某些共同利益,自然地联合起来了,所以向汉族学习,崇尚儒学,采用汉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