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明朝科举制:如何通俗的理解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2020-06-05 20:25:38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我们都知道科举这玩意在隋朝那会就有了,但是真正把他发展到顶峰造极的地步是明清俩朝。明朝的科举开办的时间还要比明朝建立的早,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而明朝开科的是在1367年。明朝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 殿试。当然乡试下面还有院试,这级主要是童生秀才玩的。乡试什么是乡试,你别看他前面有一个乡,就以为在乡里考的,乡试那是全省的大考。就是省级考试,整个省的所有达到要求的考生都去省会考试。会试呢 就是全国大考。殿试呢 就是皇帝考,内阁出题目,大概就这意思。

明朝.jpg

刚才说了等级,现在说说内容。科举考什么呢?有考文章的,有考数学的 骑马射箭 法律这些,当然还有大诰。你们不要以为就真考一个八股,人家内容很丰富的。朱元璋那个时代啊,刚开始因为国家刚刚安稳,国家干部稀缺,所以尺度会比较大。甚至刚开始举人都不用去考会试了,直接到京城等待分配。其实明朝初年实行科举制度是不成功的,因为朱元璋发现通过科举上来的人文章写的很漂亮,但是行政能力一般,后来就直接给断了,断了10年。

这十年怎么选拔人才呢?荐举。荐举呢就是你品德行为好就可以,什么文采能力啊,可以放到后面,这个政策跟当年曹操那个唯才是举是相反的。但是后来这个也不灵了,发现荐举上来的也一般,而且最坑的是,荐举的人太多了。最多的一年吏部就任命了将近4000个官职,长此以往下去官职就不够用了。后来朱元璋实在没有办法了,又回到搞科举的老路子上去了。于是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中断10年之久的科举有回到了明朝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之中,当然荐举也没有被废除。但是永乐以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各地士子都以能通过科举考场去做官为荣,慢慢的荐举就被废弃了。

刚才说到乡试。能去考乡试的大多都是秀才,要不就是监生。监生就是国子监里的那帮玩意。明朝有俩个国子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算是明朝最高的学府。(童生不一定就是秀才,为了方便起见,我这里就说是秀才。)(只要能叫参加科试,就代表童生们身世清白,三代无犯法之男,无再嫁之女,并接受过正规教育,是正正经经的读书人。)

刚才说到国子监,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学府。国子监可以说就是现在的中央党校(额。。不能说是中央党校,)怎么说算是明朝官员预备役学校。国子监建立的时间也很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在南京鸡鸣山那边。国子监分六堂,以修道 诚信 正意等等,我也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六个堂口。举人到国子监里读书叫举监,童生 生员这样的叫贡监,官二代进去的叫萌监,最后一种也是最让人瞧不起的捐钱捐物进去的叫例监。国子监里主要学的也是我刚才说科举考试的那些就是律法,数学啊 四书五经这样的。

国子监呢他里面的纪律是很严格的,最严重的是要杀头的。洪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因为对学校不满意,批评了他的老师,结果被朱元璋杀了,头还挂在一根竹竿上,这根竹竿一挂就是一百多年,一直到了武宗的时候才被撤掉。国子监里的学生最吃香的也是在明初的时候,因为国家刚建立嘛,缺干部嘛,所以这些监生就出任了很多地方和中央的大员。这里要说一个奇人,明朝有个叫罗圭的,这货就是捐钱捐物走后门进去的。这货连秀才都不是,童子试都没有过,但是,这货捐钱到了国子监以后,有了参加乡试和会试的资格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乡试和会试都是第一名,真是日了狗了。这个有点奇葩,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小学毕业不了的,花钱买了个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没想到都拿到了状元。(问:明朝连中三元的有俩,商洛和谁)黄观,黄观那个被取消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黄观当时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其实就是靖难的时候那点破事。明朝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员,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就商洛和黄观,明朝快300年的江山了,就出这俩个,所以能连中三元的真的非常厉害。

明朝过了殿试以后会把士子分为三等,一等就是一甲,有三个,这三个就是我们平常很熟悉的状元,榜眼 探花。这三个人当时官方叫什么呢?叫进士及弟。二甲若干人,这个没有人数限制,叫赐进士出身。殿试以后,考上了,可以做官了,现在要分配官职和部门了。当时最好的叫什么,叫庶吉士。这个从明初洪武年间就开始了选了,庶吉士选好了就去翰林,能做庶吉士就很不得了了,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庶吉士出身的人升官很快也很高贵,到了英宗的时候没有做过庶吉士和翰林的是不能入阁的。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内阁大学士的预备役一样。

整个明朝首辅大概在170个人左右,有九成的人都是庶吉士和翰林出身,一般做了庶吉士的就很少有外放的情况,不对,应该是这样说,只要一外放就是大官,最好是不出京,因为明朝以京官为贵。他不像宋朝,宋朝做丞相,最好是做过地方官,做过知州这类的。明朝有很多庶吉士翰林被外放了一个参政知府这类的地方大官都是哭哭啼啼的出京的,因为翰林这类的官员级别是很低的,不了解的人看他外放三品四品这样的官职肯定要恭喜他了,其实不然,你真要出了京了,内阁那些位置基本上就无缘了。还有说一下,在成祖的时候举人还是能做翰林的。

但是成祖给改了,不是进士出身不能做翰林。所以别看举人和进士就差一级,其实相差的是天差地别。举人就算想主政一方都难举人虽然也能做官,但是很少能做主管的,大多都去做小吏了。不过要真考上举人了,挣一个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家产那是随随便便,都不用你去挣人家主动送给你。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明朝到了举人这一级别就不要交田赋缴税了,所以会很有很多人把土地投献给你,挂在你名下,偷税漏税。当然这不是白挂的,要给钱的给粮的。有些举人就靠着发财,有点良心的我就刮你一层皮就好,没有良心直接把你投献的土地给吞了。所以说那个范进啊,为什么中举以后反应那么,那么激动,考上举人真的最少是可以富三代啊。

举人是当不了什么大官,但是在地方上真的是为所欲为,在地方上真的跟天一样。举人可以当县令,但是县令都少。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的皇家权利是延伸不到县以下的,这是为什么呢?叫皇权不下县。明朝地方的主官都是外地人,一个外地人在外乡做官,就要靠当地的乡绅来帮忙。我们知道朝廷有六部,地方也有六房。职能跟朝廷的六部几乎是对应的。一个县,除了主管是外地人,像六房文书这些都是本地的,那么六房的小吏谁来当呢?就是当地的举人和秀才。可以说如果你一个县官不和这些本地的六房文书打好关系,你的政令都出不了县衙。而且很多县官都是干一任俩任就走的,没必要什么事都跟下面死磕,所以六房文书捕快这些是一个县的真正主事人,别看电视上这些人都是小货色,这些人在地方上可是真正的地头蛇。你收税得靠他们,治安得靠他们,征兵防盗都得靠他们,他们要不配合,你县官什么都不要做。所以真要靠山秀才举人,你只要不是傻子,就等着发财吧。当然了,举人秀才都是非常难考的,有些人五六十岁了都是童生。

明朝有这么一句话,叫一县一举人,一府一进士。一个县能出一个举人就不得了,一个地级市能出一个进士就厉害了,当然苏州常州这些地方你不要去比,那是变态也带有一些政治原因。你中了进士,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家门口可以挂个进士旗了。还有,我要给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说几句公道话。很多人都说,读四书五经是会把人读傻的,科举是毒瘤。总之,科举就是祸害,是残害读书人的东西。其实在那个时代真的读书把脑子读坏的不多,就是那种酸秀才酸儒。我告诉你们,秀才这一级的这样的人有,不是没有,但是真的到了举人这一块,真的把脑子读坏的少。

如果到了进士这级的,可以说都是当时整个国家的精英,我们知道,明朝将近300年历史,出了多少名臣将相,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走上来的。三杨,夏言 徐阶 严嵩 高拱 张居正 李东阳 这些人,都是科举出身的,那个敢说他们把脑子读坏了。能做官的,不管大小,谁敢说都是读死书的。真正能做的了八股的,那真的是有文采的。要文有文,要诗有诗。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