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是怎么称霸的 秦穆公的称霸过程
2020-06-07 00:45:58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秦穆公称霸
秦穆公的一生经历了几度大起大落,举国上下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就是称霸一方。
秦穆公图
秦穆公的称霸是狭义上的,限于地域,而不像是秦始皇一样称霸整个天下,穆公时代的称霸只是完成了收复西戎,消灭晋国,成为一方的霸主而已,虽然看似简单,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心力和物力才达成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他整个称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西戎小国,第二个则是几经努力终于消灭了晋国,这两件事的合一完成才达到了最终的称霸一方。我们首先来谈谈穆公如何收复西戎的。
其实当时穆公本身并不是一心去攻打西戎的,他自始自终都只有一个目的,消灭晋国,只是奈何双方实力悬殊巨大,秦国当时历史之低,连当时的周国都瞧不起,所以穆公有心但无力,至此之后,秦国将枪口掉转了方向,转攻西方,收复了20来个小国,史称西戎。
那么穆公为何坚持一定要消灭晋国呢?是因为他的野心,穆公并不满足于西戎的收复,还是更加想将晋国收为自己的领土,经历了三度失败,折损了不少兵马,初心未改,穆公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自己,不让孟明视有任何的负疚感,孟明视深深的感到了愧对君主,于是下定决心潜心研究如何战胜晋国,在齐心努力之下,秦国终于攻克了晋国,消灭并占据了它,史称秦穆公称霸的时代终于来临。
秦穆公是怎么继位的
秦穆公,秦国君主中的一位,算的上是开明之君主,在秦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起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秦穆公的贡献,很可能没有后来的秦国一统天下,穆公为始皇的霸业付出了很多,在他死后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戏剧剧照
但秦穆公的继承皇位之路,可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歪打正着,运气在他的继位之路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就像是火好拦不住一样。
秦穆公,本命任好,一个好字代表了他的一生的运气好,人品好,机遇好。首先来谈谈穆公的好运,他运气好这点充分体现在他的继承皇位的过程上,首先秦穆公并非是皇室一族中的嫡子长孙,就连其父亲也不是那是指定的继承人之一,所以秦穆公的继位并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而是因为他两个哥哥宣公、成公的早亡,使得他接过了命运之旗,在秦国振兴的大路上奔跑着。
穆公的人品好,是说的他对下属礼贤下士,没有因为自己当上了皇帝就变的不可一世,相反的,他为人十分之谦虚,对待下属亲和有礼,如果有错首先从自己身上检查,是不是因为自己导致了下属的过失,这些品质在君主的身上是极为难得的。
机遇好,则是他的一生中遇到了不少的贤臣,并且贤臣愿意为他所用,誓死忠心于他,不可不说秦穆公的机遇好。
秦穆公有三好,何愁不能继位,何愁不能将秦国发展壮大。
秦穆公霸主地位如何奠定的
秦穆公,秦国的伟大君主,出生于早秦时代,有着较高的历史地位,将弱秦一度带出积弱的境况,成就了春秋霸业。那么秦穆公是如何奠定了他的霸主地位的呢?
秦穆公君臣
首先,秦穆公作为一个国君,他能登上这个宝座确实是意料之外,所以他更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自从他登位后,他勤政爱民,与百姓打作一团,经常将百姓的疾苦视为自己的责任,以能减轻百姓的流离失所,振兴弱秦为自己的任务。
其次,他作为一个国君,深深的明白,国家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肯定不够的,要想让国家变得更为富强,必须依靠百姓的力量,但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是有能力、有才干能推动国家进步的,所以他求才,爱才,惜才。当然在秦穆公时代,秦国的人才虽没有到济济的程度,但还是有不少人才的,比如说百里奚、比如说由余、比如说孟明视。而秦穆公独具慧眼,能辨识人才,最终在他的身边也聚集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才。
最后,光靠人才是没有用的,还需要野心和称霸的决心,这点上秦穆公可说是有着大大的野心的。他一直觉得秦国被人瞧不起,在诸国中的地位太过于低下,他心里有一股气,攒着一股劲,想法设法想把秦国发展成强国,于是他是有谋略的,他能想,能用才,将想法付诸于实践,不论最后成功与否,他都有着霸主的野心和决断。
当然,秦穆公收复西戎,战胜晋国,这些功绩最终奠定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的形象特点
要是说秦穆公有什么突出之处,有什么外部形象特点让人一眼记住,那我倒觉得并无特殊之处,只是依据史记中的记载,他在我脑海中倒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瘦削、硬朗的男子,有些刻板、有些固执、甚至可以说有些呆板,面部表情不是很丰富,甚至是很少有面部表情的,但目光却是灵活的,精明的。
穆公与百里奚
为什么在我脑海里,穆公会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下面我将告诉你原因。
瘦削是因为古时的男子整体形象并不算高大,尤其是在早秦时代,那时候贫苦,皇室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但穆公既然为君,那么他的身板一定是挺直的,整个人物形象必定是硬朗的。
刻板、固执乃至面部表情不会过于丰富,也是基于整个人物设定,穆公有野心,一心想攻打晋国,但因各种原因使得初期的他不得不放弃这个目标,但他仍然是想扩疆拓土的,收复西戎便是他这个霸业的第一开端,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秦国的发展壮大埋下了伏笔。收复西戎后,穆公并没有平息自己的野心,相反的攻打晋国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这也为晋国最后沦陷的命定结果做出了说明。
目光灵活精明是说明他为人精明,且目光如炬能作为伯乐,选择更好的人才,这也是为后期的战争胜利、政治地位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这就是穆公在我心中的形象,作为君主他的形象,作为伯乐他的形象。
秦穆公是个怎样的人
秦穆公,秦朝史上的难得一见的一大明君,为秦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谈秦国不可不谈秦穆公,从这点上可看出秦穆公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秦穆公
我们从人物性格来谈,秦穆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还是一个狭隘善妒的人呢?秦穆公是一个不计较小利,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对下属对百姓极为关注,他觉得做君主,民心最重要,而且他有一种北方男儿那种不认输,不服输的个性,对晋国,屡败屡战,最终多次的失败让秦穆公总结出不可多得的经验,终于打败了晋国。
秦穆公,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有担当有魄力。正因为秦穆公有野心,所以才会有秦朝称霸西戎,当时攻打晋朝无望,秦穆公便想到往西出征,一口气攻打20多个西戎小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不得不提,秦穆公的武力也是不逊色的。
为何说他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呢?是因为当初攻打晋朝时,秦国武将孟明视三战均打败于秦穆公,每当孟明视请罪的时候,秦穆公均将罪过拦在自己的身上,请孟明视切勿将罪过揽上身。
整体来说,秦穆公是一个正面形象外示于人的,他视百姓疾苦为自己的过错,责备自己为何不能将国家治理的更好,让百姓们不再流离失所,可以不再和丈夫、和儿子分散。于是,他将这些作为自我鞭策,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让秦国变得更为强大。
秦穆公的故事
秦穆公的一生过得很波折,但是却很精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办事的道理,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谈资,他的生平有很多个小故事,都彰显了他的为人豪情仗义,能急人之所急,心胸开阔,不为小利而丧失大义。
秦穆公蜡像
这里我们只从中截取一段故事来阐明他的性格,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秦穆公刚刚继位,晋国觉得秦国常年积弱,而且又经国君的更迭,现在肯定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点,这时正好是一个进攻的好机会,于是晋公夷吾听信了下属的谏言,便决定发兵攻打秦国,以图能杀死穆公,占领秦国国土。
晋公发兵秦国,秦穆公虽然刚刚即位,但心中的抱负和志向一直极为远大,对于晋国的反目,穆公虽觉得措手不及但仍能稳固自己的心态,并对于晋国的进攻,有理有节的组织着防守,秦国和晋国大战,已到白热化阶段,秦穆公已被晋国军队包围,性命堪忧之际,曾经被帮助过穆公的三百勇士及时出现,解救了穆公的姓名,并帮助穆公成功扭转了此战的成败,要研究其如何出现的这三百勇士,他们为何要救穆公的姓名,并帮助穆公战败晋国,乃是因穆公微时的以德报怨,当初三百勇士吃掉穆公之马,穆公不但不追究反而赏赐美酒以救其命的美德,正可谓施恩不望报,后期福祉深远。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是穆公人生中的一瞥,但我们从这一瞥中却能看出穆公品德之高尚。
秦穆公和秦始皇
秦穆公与秦始皇,这两个人为何会被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呢?
秦穆公之画像
首先我们来谈谈此二人的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致使人们会将此二人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和比较。
第一,秦穆公、秦始皇,从称谓的表层意思来看,此二人都是秦国人,且是秦国的一代君主。
第二,秦穆公、秦始皇,我们从其内在性格来看,他们性格中确实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称霸之心,有图谋有抱负,正式这一点促使他们能够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推动者秦国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第三,秦穆公、秦始皇,他们的后代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是父亲太过于强悍,儿子们心想肯定不能超越父亲,所以干脆尽情享受着,大兴奢靡之心,淫乐之曲。秦穆公的儿子秦康公,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均是史上有名的昏聩之君。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秦穆公与秦始皇二人的不同之处。
第一,秦穆公和秦始皇虽同为秦国一代君主,但是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完全相同的,秦穆公为何是公,而秦始皇则是皇呢?因为秦穆公所在时的秦朝是积弱小国,随时有可能被大国给吞并,而在秦始皇时代,秦国已经一统天下,所以他自称为始皇,也就是初代皇帝的意思。
第二,秦穆公治理天下时后更多施行的是仁政,是同甘共苦,是共同患难;而在秦始皇时代则大兴暴政,以暴制暴,导致了大量重臣能士的冤死。
秦穆公谓伯乐
伯乐何解?其实伯乐的本意是指一个人,是一个职位为马夫的人,他有着过人的眼光,能察旁人所不能察,具有远见性,十分善于发现好的马,这种马被称为千里马。
九方皋相马
谓,是什么意思呢?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被称为;第二个是告诉,对......说;第三个是评论。
那这里秦穆公谓伯乐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第二层意思,全句翻译过来便是秦穆公对伯乐说,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层典故的,伯乐孙阳也的确是在秦穆公时代出现的人,故事的大体意思是秦穆公想寻找好的马匹以备战争之需,为此他请教了孙阳,问他子孙里是否有识马之人,孙阳给他引荐了一个人,九方皋,说得此人十分有才,当九方皋为秦穆公寻的马匹是对秦穆公说是一匹黄色的马,但当秦穆公亲眼所见,却发现这匹马并非黄色而是黑色,他大怒去责问孙阳,孙阳长叹一声说,这才是九方皋,观马已不在乎外表而只在乎其内在,真高人也,最终秦穆公亲自验证了此马果然不同凡响,是匹好马。
但我却觉得秦穆公谓伯乐是第一层意思,全句意思为秦穆公被称为一名伯乐,何以见得呢?秦穆公作为一代良君,他有着慧眼识英雄的眼光,在他当政时期,便发现了孙阳、百里奚等有才之臣,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任用,并最终消灭了晋国,完成了秦国历史进程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秦穆公殉葬
秦穆公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为何穆公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后期却没能因功绩被后世所歌颂、所赞美、所怀念呢?
秦穆公照
这是因为,在穆公死时他做出了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这便是找人殉葬。
其实殉葬的风俗并非起源于秦国,而是在殷商时期变兴起的,那时稍有身份的显贵人士觉得如果死后没有人殉葬便是一种耻辱,是一种颜面无光的事情。
这个风俗在秦国时期也没有被废止,但却有所收敛。
秦穆公在早秦时期是有历史意义的,他的作风,他的开明,他的视百姓疾苦为自己的失职,他辛勤的为扩大秦国的疆土而孜孜努力,他付出了很多,才能成就历史上的春秋霸主地位。
他礼贤下士,积极引进人才,听取不同的意见,融合不同人才的才能,并将其用之刀刃之处,他体恤百姓,常常下访民间,看到百姓的流离
为此,人们对秦穆公有很高的期许,觉得此国君与众不同,能带给我们全新的秦国风貌,能吸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废止掉不合适的、苛刻的国家弊政。
虽然秦穆公生前并未明发诏令废止殉葬的陋制,但百姓们以为这个风俗已然终止,当秦穆公死后,下属竟然有117名殉葬,其中还有三位谋略很强大的谋臣随之赴死,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大地颠覆了他们对秦穆公的看法和评价,这也是造成穆公评价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