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独立过程 巴拿马运河开槽过程
2020-06-11 19:39:56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19世纪末,美国独立已久,已经有了把整个中南美洲纳入自己经济后花园的计划。阻拦在这个伟大计划面前的主要对手正是英国。这个对手太过强大,以至于美国在整个19世纪都无法彻底摆脱大英帝国的阴影,只能做出一些委曲求全的示好。
图 仍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
巴拿马的战略地位就是双方争锋的焦点之一,也是美国释放善意的桥梁。
尽管运河的正式通航仍然遥遥无期,英美双方却早就定下了使用运河的计划。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亨利·克莱和英国驻美公使布尔沃签订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克-布条约》,规定双方不能在运河修建问题上互相排挤,运河建成后两国应平等使用,保证运河中立自由。
稳住了英国的竞争,美国开始在当时仍然属于新格拉纳达(也就是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前身)的巴拿马埋设有利于自己的伏笔,为以后争夺运河支配权的有利地位做准备。
曾经的新格拉纳达总督区之后分裂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边界与总督区不完全一致),而哥伦比亚最终又被美国分裂出一个巴拿马
就在签订《克-布条约》的同一年,美国在巴拿马开工建设全长75.8公里的铁路线,让纽约到旧金山的航程一下子缩短了3/4。顺便,这条铁路还为美国带来了400%的资本回报率,堪称一招好棋。
图 铁水联运
但铁水联运还是太麻烦,对一条运河的需求仍然在敲打美国商人与政客们的大脑袋。想要赶在英国之前尽快占据对南美的控制权,修建一条运河只是早晚问题。
在具体的修建方案上,美国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
事实上,由于西班牙人和法国人的双双失败,巴拿马一开始并不是运河的首选修建地点。和巴拿马运河同时被拿上桌面考量的另外一个方案,是尼加拉瓜运河。
如果哥斯达黎加不是被山脉横贯,或许也会想搞运河
在1890年代的美国高层,尼加拉瓜运河甚至因为更靠近美国、传染病不凶猛等原因而相当受欢迎。这个方案即使在今天的尼加拉瓜,也仍然是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他们早就想从巴拿马繁盛的海运贸易里分一杯羹了。
但尼加拉瓜方案的推动者大多是出于纸面计算在支持这个方案,远没有那些有经济利益驱动的人来得积极。
这里所说的后者,正是在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破产之后主动接盘的另一个法国人布诺·瓦里亚。这个法国人虽然盘下了继续修建巴拿马运河的生意,却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想要继续做下去就必须设法说服美国的投资人们。于是各种威逼利诱齐上阵,布诺·瓦里亚一下子成了1900年前后华盛顿的明星人物。
布诺·瓦里亚还给巴拿马设计过一面国旗……嗯。就是下图,然后被拒绝了……
经过一番或真或假的宣传攻势,布诺·瓦里亚使议员们相信,尼加拉瓜的修建路线将会遇到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并不是首选。
而一旦克服了工人流行病这个难题,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将会顺风顺水。
虽然商人和美国政客已经达成了高度一致,修建运河还有一个致命的阻挠:修建国当地的民众。
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建立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尽管在独立后不断分崩离析,直到19世纪末期至少还保留着对巴拿马地区的控制权。对这个已经经历了多次分家的国度而言,继续出让国家主权是很难被接受的。
一旦失去了巴拿马这个伸向北方的突出部,哥伦比亚将断绝一切北上扩展势力的可能,不仅无法控制海洋贸易,自身两条海岸线之间的联系亦操于他人之手
1903年,美国和哥伦比亚在政府层面签订了运河区租借协议,引起了哥伦比亚群众的强烈反弹。出面签订协议的哥伦比亚代表甚至受到了生命威胁。
一家哥伦比亚报纸这样评论这份协议:“绝不能让出我们一分的主权,让出我们一寸的土地!”一向听话的哥伦比亚国会也趁势否决了政府签订的这一条约,一下子把美国人停在了杠头上。
其实以哥伦比亚政府军的势力,镇压一些搞事情的人岂有做不到之理?没有政府的默许,傀儡一般的国会又怎么敢否决美国人给出的提案?
他们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借着民气可用,再从美国人的口袋里抠点美金出来。当时的哥伦比亚国内早就在盛传:“难道美国人不知道一万美金就能收买一个议员吗?”
这种激烈的反弹是美国人和布诺·瓦里亚都没有想到的。如果当地民众不配合,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工作看来又要告吹。
这一次,不仅布诺·瓦里亚等不了,连美国也等不住了。因为在1900年,美国对英国在南美洲的利益摆出了一副强硬的态度,废除了原本友好的《克-布条约》,改签了一份新条约。
新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运河设防,他国无权干涉运河的运营事务。纸面上的巴拿马运河俨然成为了美国的一条内河。
本来敢跟英国人叫板就是指望通过运河快速拉动东西海岸间的经济互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迟迟没法把运河造出来,被国际社会看笑话不说,自己也会泄了劲。
有强烈的需求在先,那就只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了,哥伦比亚的民族情绪成为了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羔羊。
时任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说:“如果巴拿马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我会很高兴的。”
此人正是在美西战争的战火中扬名立万,外交手段更是极有特色的大棒加胡萝卜,有此举动并不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是连国务卿海约翰也暗示在巴拿马活动的布诺·瓦里亚:“太平洋舰队已经奉命驶向地峡。”一场大国支持下的军事政变看来已经避无可避。
美西战争后,美国的海外领地相距遥远,更需要运河来沟通两大洋
1903年十月底,美国、巴拿马起义军、哥伦比亚三方终于风云际会,在巴拿马展开了争夺。
率先发难的是巴拿马起义军,其头领也是巴拿马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阿马多尔正是布诺·瓦里亚在当地扶持的头面人物。美国和这位起义军首领暗通款曲,通过一位律师先后向起义军输入了250万美元的巨款,使起义军获得了哥伦比亚驻当地官员的支持。
美国人突然转变的态度其实一开始让反抗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一直是帮着哥伦比亚政府军镇压起义者的。这下美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反抗军自然喜不自胜,全力配合。
11月4日,阿马多尔宣布巴拿马国成立,把巴拿马全境变成了一座壁垒。参与防御的不仅有起义军士兵,甚至还有留守当地的美国侨民。为了巴拿马运河的利益,美国人可是真豁出去了。
哥伦比亚官方当然也不是吃素的。
首先是在国内调查可疑的美国间谍,让美国人知道哥伦比亚汹汹的民意。其次,未被收买的本土军队早在起义军宣布独立前就登陆了巴拿马第二大城市科隆,随时防备军事政变。
巴拿马运河的两端,科隆和巴拿马城
然而这些未雨绸缪的运作还是没有坚船利炮实在。
老罗斯福总统对巴拿马国独立的支持手段,就是派舰队在巴拿马海域实弹演习,把前来镇压的哥伦比亚军队吓得不轻。
在政治上,美国则是第一个承认巴拿马独立的主权国家,瞬间和他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一旦建立外交关系,老罗斯福就指派海军陆战队司令乔治·艾略特将军协助起义军组织防务。
艾略特将军的防御战术非常简单:以攻为守。他计划一旦哥伦比亚对巴拿马动手,就用一千人左右的精英陆战队在哥伦比亚核心地带玩焦土战略,破坏其宝贵的基础设施。当然这样的下场谁都不愿意看到,艾略特的战略更多是用来恐吓哥伦比亚人的。
图 以攻为守
在美国的恫吓之下,哥伦比亚只得忍气吞声,任凭巴拿马分裂出去。
在宣告独立的集会上,阿马多尔这样说道:“昨天我们还是哥伦比亚的奴隶,今天我们已获得了自由。”
布诺·瓦里亚在巴拿马独立之后,担任美国驻巴拿马公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推动运河的建设。
他为两国起草的租借协定对巴拿马极端不利:美国有权永久租借宽10英里的运河区并可驻防;巴拿马获得的经济补偿是1000万美元的买断款和每年25万美元的租借款(后来随通胀有所增加)。
巴拿马新政府拿人手短,只能接受这份不平等条约(巴拿马成为了美国的半殖民地)。随后美国用了八年时间快速修建了巴拿马运河,终于得偿所愿地大幅减少了东西海岸沟通的航程。
英国由于1890年的条约,只能眼睁睁看着运河却分不到好处;提前放弃的法国人更是对错失在南美的好局沮丧不已;哥伦比亚对此则是不予置评,根本拒绝承认运河的成功;但损失最惨重的,还得说是正主巴拿马。
美国在巴拿马画出的所谓运河区正是臭名昭著的南方“国中国”,总面积达到1400多平方公里,是巴拿马国总面积的1/53,对巴拿马人的民族信心是个严峻的挑战。
运河修建完成之后,所有的通航款项都被美国运营方独吞。据统计,在整个美占时期,运河收入款项达450亿美元。相比之下,留给巴拿马人的只有每年几十万美元的补偿款。
尽管美国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向巴拿马示好。从解禁巴拿马人的工作岗位到提高本地工人的工资水平,甚至允许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美国人想了很多办法缓和当地人情绪。但是只要美国占据这里一天,收益的大头就落不到本地人的头上。
在民族主义分子的运作下,巴拿马开始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后花园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1964年,一名携带巴拿马国旗的进步学生被驻地美军枪杀,引起了巴拿马人的强烈不满。
不仅运河区受到冲击,巴拿马甚至和美国断交,拒绝承认运河协议。美国对巴拿马运河长达半个世纪的控制,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经过十年的再次谈判,美国终于在1977年和巴拿马重新签订运河条约并于1999年底交还这个“永久租借”区的控制权。
进入21世纪,巴拿马运河真正成为了巴拿马的运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