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瑞士历史介绍 瑞士是如何成为中立国的?瑞士地图介绍

2020-06-11 19:52:49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瑞士(Switzerland),全称瑞士联邦(德语: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为中欧国家之一,划分为26个州,瑞士北接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

瑞士历史上一系列复杂事件提供了理解今日文化差异的背景,由于它位于西欧中部,为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必经之地,并将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半岛连接起来,瑞士为四周列强所垂涎,它的历史是一部记录阿尔卑斯欧洲战场上各种事件的历史是一部极大程度上记载当地人民极力阻止外国侵略者控制他们国土的传奇故事。

1、史前时期

公元前5~前4万年瑞士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800年~公元初,这里先后出现过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

从铁器时代的公元前850年以来这块将成为瑞士的土地西部住着塞尔特人,东部住着雷蒂亚人,部落之间大致的界线从康斯坦茨湖经由林特(Linth)河谷至哥达,塞尔特部族中最强大的赫尔维蒂(Helvetii)控制着侏罗和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由于来自日耳曼部族的压力,公元前58年他们试图迁徙到高卢西南部,但是罗马人不准许他们离开,高卢战争的最初一仗就被凯撒所败,赫尔维蒂的幸存者只好以罗马的附属者(但为有特权的盟友)身分回到其瑞士的土地上,从而填补一块空白,否则很可能促使日耳曼人进一步蚕食。

2、罗马统治时期

公元前2世纪大部分瑞士领土被克尔特的海尔维第部族占领,公元前58年被罗马G.J.凯撒的军队征服,罗马帝国的统治达400年之久。

西元101~150年塞尔特人、雷蒂亚人和罗马人住在一起几乎从未有过不和,罗马人扩大塞尔特人原居住地并建起新的城镇,他们改进水供应并建起竞技场和戏院,最佳例子可见于奥格斯特(Augst)和阿旺什(Avenches),维拉斯(Villas,设防农场的一个类型)也建立起来,为农业开发也为将罗马势力扩散至周围乡村提供基地。

南部运至北部的有新的水果农作物和蔬菜,尽管罗马立法者阻止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生产葡萄酒,但葡萄藤仍被引进北方,为了增加小麦、牛和乳酪的出口,也为了在罗马和帝国的北方前哨基地之间提供较佳的交通路线,道路被延长并穿越中部地区,而且加以改进。

公元前70年前,分布于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向凯尔特人居住区域扩张

公元3世纪,阿勒曼尼人(日耳曼民族)迁入瑞士东部和北部,勃艮第人迁入西部并建立了第一个勃艮策王朝

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压力的海尔维第部落决定向西撤离到高卢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恺撒统治的罗马帝国借道;考虑到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潜在威胁,恺撒决定在瑞士建立一个受罗马控制的海尔维第人的国家,罗马军队不仅没有同意凯尔特人借道通行的请求,反而向他们发起攻击,迫使后者成为罗马帝国的同盟者,获得罗马帝国支持的凯尔特人战败南侵的日耳曼人。

恺撒死后继任者奥古斯都将海尔维第人部落并入帝国行省,今天瑞士的范围正式纳入罗马帝国,当地的凯尔特人开始了罗马化时代。

罗马瑞士时期当地建立了罗马式的行政系统,兴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罗马城的帝国大道。罗马人还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农作物和亚平宁半岛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罗马瑞士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结束于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入侵。

3、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联盟渡过莱茵河,攻克了帝国瑞士的北部边塞,从此罗马瑞士进入了战乱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国军队撤出了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从此日耳曼人统治瑞士的时代开始了。

日耳曼人统治的瑞士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联盟统治,他们人口数量少,文化落后在占领瑞士之后接受了当地的罗马-凯尔特人语言和文化传统;中部和东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联盟统治,他们所占领的是瑞士的山区和罗马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在那里日耳曼语言取得了胜利,这种东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语区和德语区的雏形。

6~7世纪阿勒曼尼人大规模迁徙,深入到莱茵河以南,他们的人数比勃艮地人多得多,并与莱茵河北面的亲属保持接触,他们所开拓的土地只有一部分受到罗马影响,从而更易于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强加于塞尔特人。6~13世纪日耳曼人的霸权主义逐渐从罗伊斯河向西渗透到萨林(Sarine)河,阿勒曼尼人还向莱茵河上游各地推进,把塞尔特人赶到阿尔卑斯山区,今日,在格劳宾登河谷的这些塞尔特后裔操瑞士的第四种语言--罗曼什语。

5世纪晚期和6世纪早期,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都处于法兰克人的控制之下,后来他们即成为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843年,查理曼逝世后不到30年,《凡尔登条约》将瑞士瓜分给他的孙子们,洛泰尔一世(Lothar I)的中部王国包括勃艮地人的住区,即阿勒河以西,而阿勒曼尼亚(即莱茵河的北面和南面)形成日耳曼路易二世的东法兰克王国,至1000年,后来成为瑞士的土地又被分成12个主教管区,最大的4个为洛桑、康斯坦茨、瓦莱和库尔。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区先后产生了很多小的王国,这些王国相互征伐,最终于536年统一于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瓜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瑞士再度分裂,分属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归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德意志王权衰落,各地方诸侯势力上升,各路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区域,策林根家族推动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镇自治体制,为日后瑞士邦联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4、王朝的瑞士

日耳曼人支配的神圣罗马帝国下的瑞士地区于11世纪再次统一,但是帝国的渐趋衰败遂产生一种类似独立国家的松散联邦,使札林根(Zahringen)、萨伏依(Savoy)、基堡(Kyburg)和哈布斯堡(Habsburg)等家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于13世纪初以地区势力脱颖而出。

11和12世纪由这些家族所兴建的新城市为不断增长的商人提供安全的驻足之地,这些商人都与西欧迅速扩张的贸易有关,许多设防中心有双重功能,既能防御新获得的土地又可作为王朝进一步扩张的前哨地。

13世纪末哈布斯堡家族成为瑞士居统治地位的家族,他们原建于1020年的城堡具有战略意义地坐落于离阿勒河、罗伊斯河与利马特(Limmat)河汇流处的几哩之内,哈布斯堡的势力及领土扩张威胁着瑞士中部的一些小社团的独立,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促成瑞士联邦的建立。

5、瑞士联盟

13世纪地方领主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力图在瑞士确立王权,为了对抗哈布斯堡,1291年8月1日,施维茨、下瓦尔登、乌里3个州结成永久同盟,1291年8月1日也成为瑞士的国庆日。

1315年,瑞士同盟军队在莫尔加滕战役击败哈布斯堡军队,之后的40年中,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也相继加入同盟。

1499年,瑞士同盟军队在施瓦本战役中战胜奥地利,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对其独立的认可,瑞士实质上已经独立。

1515年,在马里格拉诺战役中,瑞士同盟被法国、威尼斯联军击败,从此奉行中立政策。

6、宗教改革时期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瑞士广泛兴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茨温利以苏黎世为中心,宣传宗教改革,在1523年在苏黎世确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优势地位。

之后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由于宗教的分裂与经济利益的不同,不同州的态度也不同。

1531年,在卡贝尔的宗教武力冲突中,茨温利战死。

1532年,宗教改革扩散到瑞士全境,而后走出瑞士,传遍欧洲。

7、瑞士正式建国

1648年,法国、瑞典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迫使其于当年10月求和,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瑞士真正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1798年,拿破仑侵略瑞士,建立海尔维第共和国。

1803年,瑞士将法军驱除出境,瑞士扩张到19个州,恢复联邦。

1815年,瓦莱州、纽沙泰尔州、日内瓦州加入瑞士。同年,瑞士签署新的联邦条约,除外交事务外,各州恢复各方面的主权。同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1848,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8、瑞士的中立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1920年的《伦敦宣言》进一次巩固其中立,当时国际联盟会议上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并以1815年条约为据,宣称保证其领土完整,这符合总的和平利益,因此符合联盟的原则。

1920年5月瑞士投票要求加入国际联盟,其总部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坚持下设在日内瓦,在纷乱的30年代,国际联盟的解体使瑞士放弃集体安全而重申自己绝对中立的旧地位,他们担心发生最坏的情况,便从心理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作好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邦议会发布中立宣言,这个宣言以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为后盾,在只有4,000,000总人口中最后有850,000士兵被动员起来,阿尔卑斯山脉中有一个称作内堡(reduit)的堡垒已作好准备,因此即使中部地区的城市失守,瑞士军队仍能与纳粹作战,尽管它被纳粹和法西斯军队所包围,瑞士却是中欧唯一幸存的民主国家,因素有三:第一,如果发生入侵,瑞士将摧毁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道路和铁路线;第二,瑞士军队是一支难对付的战斗部队;最后,瑞士军队将充分利用其高山的地形优势。

瑞士严守中立一直坚持到今天,虽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站在联合国这一边,1986年瑞士以3∶1的表决票数反对加入联合国,不过瑞士的军队却为联合国的维持和平任务而接受训练。

9、二战后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时期瑞士的经济全速发展,很少有失业情况,但由于70年代早期的衰退,它采取了重新组织瑞士工业使之合理化的政策,尤以建筑业和钟表业为重点,并且将外国劳工遣回本国,据统计,1973至1976年间就有400,000多工作职位被取消,不过,90年代早期瑞士居民中超过100万外国人。

瑞士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成员,1973年它与欧洲共同体(EC)达成协议,为制造品逐渐建立一个免税贸易区,瑞士观点的若干重要条款已载入合约中,瑞士对内部事务和政策的自主权并不危及中立,因此予以保留;在瑞士的外国工人不得自由行动;瑞士不受欧洲共同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约束;瑞士不卷入欧共体与其以外国家的关系,与欧共体合约的有效期至1993年1月,以帮助进一步巩固瑞士的经济,瑞士配合欧洲的统一体而又保留与中立有关的政治和外贸事务的行动自由,然而,出口品获得免税进入拥有3.25亿欧共体消费者的市场(德国合并后超过3.4亿),接近1991年瑞士出口的58%,此时瑞士自诩国民平均所得是世界工业国家中最高者。

由于1992年12月31日开始实施一项基本上改变的政策,遂为12个欧共体国家创造一个开放边界线的单一市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被迫与欧共体达成一项协议,藉以产生一个连接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欧洲经济区,成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会员进入更为强大的欧共体的前奏曲,虽然联邦政府支持这种行动,但是任何协议还需由各州正式批准。因此情况就是如此,如果瑞士加入欧共体,明显地就要削弱其中立性和自1815年以来将瑞士治理得如此之好的传统。

总的来说,瑞士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成3大阶段:第一,居民必需使其生活适应崎岖多山的地形;第二,为了捍卫领土,人民必需抵抗邻近强大民族的侵略;第三,他们必需打造一套可以维持该国人民生计的经济体系,从大体上看来,瑞士人在这3个阶段的表现可谓成就不凡。

普法战争期间瑞士保持中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国内种族间有分歧,但仍保持中立,战后,瑞士的中立地位再次被《凡尔赛条约》所确认,确认瑞士的中立是维持和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