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简介: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大英博物馆有哪
2020-06-12 19:24:37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大英博物馆简介: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是什么?大英博物馆有哪些中国文物?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大英博物馆简介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
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2018年8月10日,英国大英博物馆举行非公开仪式,向伊拉克驻英国大使萨利赫·侯赛因·阿里交还八件大约5000年前的物件。
大英博物馆历史
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 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主要以自然历史标本为主,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1824年,博物馆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
一、起源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
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建立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书籍、手抄本、关于某些文物的自然标本(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素描)以及文化研究的人种志组成。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献了英国君主“老王室图书馆”的藏书。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最初是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Bloomsbury)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Montagu House),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免费进入。
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博物馆一直都对外开放并逐渐延长开放的时间。入馆人数由每年的5000增至2017年的5906716人。
二、扩建与发现
19世纪早期,博物馆已拥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罗塞塔石碑(1802年)、汤利的古典雕塑收藏品(1805年)和帕特侬神庙雕塑(1816年)。
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促使建造了现今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年–1867年)设计的四边形大楼。
1857年,四角大楼和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建成。
为了给博物馆中日益增多的藏品提供更多的空间,19世纪80年代自然历史类收藏品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的新馆,那里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亚述的收藏品成为人们了解楔形文字(古代中东的一种古文字)的基础。同样地,罗塞塔石碑使人们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一种符号文字)。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是(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1826年–1897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派到博物馆,是第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古世纪史料的人。
弗兰克斯向新的领域扩大收藏,不仅收集英国和中世纪的古物,还收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种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以及亚洲艺术品和其它的文物。
19世纪期间,访问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
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管理者们通过开设讲座、改进展品的摆设并为藏品标上流行导语来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
三、提供服务
20世纪时见证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发展。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博物馆的简明指南,1911年委任了第一位导游讲解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积极规划翻修美术馆并成立了一间教育服务机构出版公司。在一系列的建筑工程中建设其他的公共建筑,包括用来陈列帕特侬神庙雕塑(1939/62)的杜维恩美术馆。
1973年,博物馆的图书馆成为了新机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这个新机构一直保留在博物馆当中,直到1997年,书籍从布卢姆斯伯里搬迁到了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馆。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被建在了原图书馆的位置,是博物馆中1997年来公开的扩建项目。它占地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中庭中央是重建的阅览室,在大中庭的周围和下方有一些新建的美术馆和一所教育中心。
2003年,博物馆庆祝250周年纪念。重建了最古老的国王图书馆并推出了一项新的长期展览——启蒙运动:探索18世纪的世界。
四、继续扩建
21世纪初期,博物馆继续扩建公共建筑,在2008年和2009年开放了4个新的永久展馆,其中包括中国陶器馆和珀西瓦尔·大卫德收藏馆。
博物馆如今正在筹备下一个主要建筑项目——世界保护与展览中心,它将包含一个新的临时展览场地。
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
一、埃及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该藏品是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高1.14米,宽0.73 米,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诏书的石碑。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二、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 (Elgin Marbles)
埃尔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残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品之一,有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称。
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买下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并切割后运回英国。
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放在大英博物馆,从那以后的200多年来,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成为该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三、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
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
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大英博物馆有哪些中国文物?
我国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精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都有着其颠簸的经历,活在废品堆里埋了数年,或在土里磨去了表面的光鲜,活在国外漂泊万里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仍有不少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展览于外国的博物馆,比如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7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每一件都极其珍贵,展现了中华文明。
一、易县辽代三彩罗汉
据统计,这组罗汉像应该有16尊,被毁坏了3尊,现藏于世界各国博物馆只有10尊。其中,有一尊藏于大英博物馆。
每一尊罗汉像呢,都有它本身的特色,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尊罗汉像结禅定印的双手是最为出色。
二、唐代珍珠母嵌花青铜镜
这枚铜镜中的镶嵌花纹非常精美,镜面上有珍珠母还有一对鸳鸯,象征着爱情,婚姻的幸福,更加神奇的是,这面镜子并不是装饰物,而是带有一定的宗教意义。这件展品现还没有展示于众人面前。
三、唐墓葬雕塑
这些雕塑在中国并不是非常有名,其是唐朝官员刘庭荀的陪葬品。这些雕塑包括两个守护神,两只巨兽还有文武两个官员。
四、清代镀金青铜曼荼罗
这也是体现宗教特色的一件文物,在中国制造却是藏传的佛教风格。这件铸造品就像一朵盛放的石榴花,和底座金莲的模样相似,每一片花瓣上刻有佛像还有各种符号,可见意义非凡。
五、敦煌壁画《树下说法图》
这是敦煌藏经洞中的绘画作品被发现的部分中被保存的较完整,年代最早的一幅长卷。由图可见,这整个画面都是以红色为主进行渲染的,表现出庄严的一面,画中人都在认真倾听着佛祖说法。
六、玉面神人像
这件神人像极有可能被取自湖南省石家河的遗址群。根据专家判断,这是那时代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人们信奉之神的形象,属于宗教物品,也是神权的象征。这件玉器比同一时期的与其相比较,更富有技艺,工序更加复杂。
七、大维德花瓶
这种花瓶在世界的存货是非常少的,何况这是一对。这还是最早带纪年款的元青花作品,其最为重要之处,便是瓶颈带有的题记,记载着张进文信士祈求家人平安的一系列举措,使这瓶子成为中国最早的青花瓷断代标准器物。
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曾经写下一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里面详细记叙了,具有代表性的100件文物。在描写出土于埃及的大祭司木乃伊中,他曾经阐述过一段话。
他讲到:陪伴霍尼吉提夫的物品里,可能都没有预测到,他的尸体竟然有朝一日来到英国。他也认为,这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文物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他能够让我们怀念当年的殖民岁月,也提醒了世界人民,这是我们共同的财富,这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这话听起来,真的让人十分难受,这无疑是为自己国家当年的暴敛行为进行诡辩和洗地,文物和历史的融合,才能让人见证埃及文化的厚重,可是如果文物和英伦文化结合,给人看到的只有残酷杀戮和横征暴敛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