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

苏联解体原因 苏联解体详细过程 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2020-06-14 12:57:35 历史 猎历史 °c 繁体
A +  A -

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详细过程,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苏联解体后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鲍里斯·叶利钦任总统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联、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事态过程

各国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各加盟共和国独立时间

俄罗斯发表国家主权宣言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

全民公投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但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的权力阶层的决策。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俄罗斯总统选举

1991年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性和有竞争的总统选举,有数名竞选者参加大选。在经过几十天的激烈选战和宣传活动之后最终叶利钦高票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共以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强硬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为阻止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等人签署一个旨在维护苏联形式上存在,同意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与自治共和国更大自主权的新同盟条约,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克里米亚别墅中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新思维运动”。

政变开始后,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立刻向叶利钦表态请求支持,叶利钦非常明确地拒绝了这一邀请。他站在一辆坦克车上发表讲话说:“因为电视和广播都不能用了,所以我在此宣布声明文,各位俄罗斯的国民,从18日晚到19日期间,我们合法选出的总统被逼下权力的座椅。我们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是违法的!”

政变最终如一场闹剧般收场,除一辆坦克因被群众蒙住视线造成2人被碾到之外无其他伤亡。8月21日紧急状态宣告取消,坦克回到基地。叶利钦派出俄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俄罗斯官员(机上还有法国驻苏联大使米歇尔·佩希奇)和政变为首的克格勃议长克留奇科夫分别乘坐2架飞机到克里米亚迎接戈尔巴乔夫,最终戈尔巴乔夫选择了叶利钦的飞机回到莫斯科

1991年8月23日,叶利钦在人民代议员大会上,要求发动政变的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停止一切活动。虽然戈尔巴乔夫严厉地回绝了这一举动,之后叶利钦竟走近讲台,要求戈尔巴乔夫和他共同签署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令,停止共产党活动,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宣布自己同意签字。戈尔巴乔夫=最终与其共同下令查封苏共各级机关,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将苏共的一切财产收归国有,包括苏共的办公大楼、政府机关、国企、由苏共所控制的资产与财产以及全国各地的干部疗养院等。苏联军警与克格勃特工奉命包围了苏共在各地的办公楼、克格勃总部、国防部等地,同时驱逐还在里面办公的工作人员。苏共的各级党委和机构停止办公和运作,陷入了瘫痪。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以及叶利钦总统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混乱,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试图维护苏联继续存在的做法最终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力量。叶利钦总统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八一九事件后,苏联政局急转直下,俄罗斯当局逮捕了参与政变的领导人,以叛国罪予以起诉,并对国防部、内务部等要害部门进行清洗。苏联共产党完全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别洛韦日森林举行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等解散苏联文件的签字仪式。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

1991年11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稍后,叶利钦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国家银行和对外经济银行,掌握了联盟的货币大权。12月,西方国家开始把原来对共和国与中央一视同仁的“双轨政策”逐步过渡到支持各共和国独立的“一边倒”政策。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共和国就脱离联盟和选举总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美国在投票前放风说,如果乌克兰投票的结果表明要独立于联盟,则美国会尽快地予以承认。美国这一立场变化对乌克兰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结果99.85%的选民赞成独立。原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当选为首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在就职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将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

乌克兰独立

乌克兰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俄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帝国文明的起源也与其分不开。另外,乌克兰还是在1922年建立苏联的创始国之一。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乌克兰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独立运动,乌克兰民众要求独立的情绪高涨。在苏联解体前夕,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以绝对性的结果宣布从苏联独立。乌克兰的独立是苏联解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象征着苏联彻底瓦解。无可否认,二战时期曾饿死了上千万乌克兰人及苏联政府对乌克兰人民的压迫和歧视等的因素推动了乌克兰人民最后选择独立仍然有着强烈的抗俄情绪。

独联体诞生

1991年8月23日。人民代议员大会之后,苏联政府陆续同意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甚至白俄罗斯的独立,戈尔巴乔夫希望建立经济联合体,经过和叶利钦联系沟通,制定了经济联合体的新协议,可叶利钦已经暗地独自制定好白拉维拉协议,即后来的独联体协议了。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在自己位于白俄罗斯森林的别墅中秘密会见了白俄与乌克兰首脑,签订独联体协议,彻底击溃了苏联政府的新协议,最终导致旧有制度从根本上无法运作。

在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字加盟了独联体,苏联彻底被宣判死刑。叶利钦发表讲话时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在此之前,1991年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形势

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戈尔巴乔夫还把一批珍贵的档案材料交给了叶利钦。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1991年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

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

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赞同此宣言,有的认为它毫无意义,因为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有的认为由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不合法律,这类决定只能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对代表们说:“共和国院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职责,没有辜负主权共和国的信任。”“既然苏联总统已经向全体人民宣布辞职,既然苏联国旗已经降下,我们今天有完全的权利以宪法途径平静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1991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

解体原因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

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苏联解体的浅层原因

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纪念日。关于苏联解体,有大量阐述其“深层原因”的文章。笔者对研究深层原因力有不逮,这里仅从经验观察的角度谈谈它的浅层原因,也就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在对苏联解体深层原因的研究中,苏联模式、政治背叛、经济衰落、民族问题是最常见的命题。最近,西方对俄罗斯制裁,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又引出了1980年代国际油价暴跌摧垮苏联的说法。无疑,这些因素都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也产生了某种作用,但它们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是苏联模式使苏联解体吗?

苏联模式有诸多弊端,但这些弊端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关系。要说有,也只是间接关系。

这些弊端使苏联不得不改革,而苏联却在改革中丧失了存在。不过,葬送苏联的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中的错误。改革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方向正确不意味着政策的和策略的正确,也不意味着改革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改革失败说明一定存在严重问题,但不一定表明改革是错误的。

还应该看到,改革的主要起因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很多人认为,苏联解体是民族关系没搞好的结果。其实不然,这一点将在下文谈到。

在苏联模式中,有关民族关系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见仁见智,但这一制度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说明它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形式。

确实,苏联民族政策问题不少,但它也有比较成功的一面。在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4个是少数民族共和国;在全国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将近50%;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又很不相同,其中有6个共和国是信奉伊斯兰教。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

苏联最大的成功在于它使“苏联”和“苏联人”成为共同的身份认同(波罗的海三国除外)。俄语作为通用语言得到普及,世俗化深入社会,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可以共容,不同族裔的人可以在一起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对民族身份和相互差别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不同民族间通婚也习以为常。

诚然,苏联的民族政策并不完美,但认为民族政策不好导致苏联解体是过于主观的联系。

是政治背叛使苏联解体吗?

所谓政治背叛,是说苏联的解体是因为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背叛了社会主义制度,背叛了共产党的领导。这种说法是对苏联解体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解读。苏联解体与它的意识形态体系没有直接关系,与它的国家制度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与谁是执政党也没有直接关系。

从一般国际实践看,就意识形态来说,不管是信奉马克思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可能保持统一或发生分裂;就国家制度来说,不管是在专制或民主制度下,都可能保持统一或发生分裂;就执政党来说,不管是保皇党还是革命党当权,也都可能保持统一或发生分裂。

认为苏共背叛社会主义导致解体没有道理:社会主义不是国家统一的理论和原则,遵守或背叛社会主义不等于是在统一和分裂之中做出选择,也不一定导致国家解体。因此,把苏联解体归因于政治背叛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上也不是事实。沙俄是俄罗斯帝国的始作俑者,苏联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者,在维持“帝国”的统一上,两者没有根本差别。即使是背叛回到旧制度,也不意味着放弃“帝国”。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并没有摧毁苏联的意图,也没有抛弃苏联的理论,在维护苏联的统一上,他的问题不在于“背叛”,而在于失控。

从纯法律的角度,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退出联盟的权利。按照这一原则,允许加盟共和国退出不能算背叛,而不允许才是违宪。当然,这是书生之论。

是经济衰落使苏联解体吗?

苏联是在经济极其衰落的状态下解体的,这给人以经济衰败使苏联崩坍的印象,也使经济衰败导致苏联解体的判断十分流行。

这种判断似乎有事实的支撑,也似乎符合一般的逻辑关系,但经济衰败也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经济衰败确实使苏联国内政治矛盾加剧,社会不满高涨,但它导致的结果是政治斗争激化和社会混乱无序,而不是苏联解体。当时并没有哪个加盟共和国因经济困难要求独立。从经济上说,大多数加盟共和国不如俄罗斯发达,它们在经济上并不想脱离苏联;从政治上说,在对苏联仍存在认同的情况下,也不会把经济困难与联盟问题联系起来。

而从一般的道理来说,经济状况与国家解体没有必然联系,一些国家长期处于经济混乱甚至是崩溃的边缘,但国家并没有分裂,中国从三年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例子。也有的国家经济并不是很槽糕,但仍四分五裂,如南斯拉夫。

至于说油价暴跌搞垮了苏联,这种联系就更牵强。油价下跌对苏联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但这与苏联解体中间还隔着多层关系。如果仅仅是油价就能摧垮苏联,那很难想象它是怎么经过那么多艰难困苦还能生存下来。

是民族独立运动使苏联解体吗?

在所有的论点中,民族独立运动摧毁苏联的说法最顺理成章,也最有解释力,不过,民族独立诉求仍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对这15个共和国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表现,需要分别来看。一般认为,各结盟共和国都竭力挣脱苏联的束缚,这最终使苏联分崩瓦解,其实情况不完全是这样。

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特殊成员,它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被苏联兼并的,西方从来未予承认。这三个国家也是最“不像苏联”的共和国,对苏联的认同最低。笔者1980年代末在苏联进修时曾到过这三个国家,感觉所处似乎不是苏联,与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大不一样。

波罗的海三国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立诉求最为强烈,是坚决的独立派。不过,也因其身份特殊,且面积很小,假使三国独立,这会被看作是苏联领土的一次变更,但不会被认为是苏联的解体,事实上在这三国并入苏联之前,苏联已经存在了很久。换句话说,这三国的独立对苏联的整体框架没有致命威胁。

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以及摩尔多瓦都有独立的要求,而且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拒绝参加1991年3月举行的关于新联盟条约的全民公决。不过,这四个国家是跟着潮流走的,而不会逆潮流。而且,它们所理解的独立还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而是更多的自治和权利,或是一种对中央政策不满和要挟的表达,它们还未达到对独立的价值追求。可以判断,如果1991年8月20日新联盟条约能够签署,这些国家最终还是会加入的

中亚五国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共和国并不要求独立,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密谋解散苏联是背着它们进行的。当俄乌白三国总统在别洛韦日签字终结联盟条约时,哈萨克共和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在去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路上。苏联解体使中亚共和国最初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茫然甚至是失落。

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力量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是主体民族,白俄罗斯是配角,乌克兰被认为态度最坚决,对解散苏联起了关键作用。不过,仅仅在7个月前的全民公决中,乌克兰70.5%的选民还投票赞成保留联盟,而在7个月后的1991年12月,支持独立的选民却达到了90%。可见,乌克兰多数民众的情绪是在短时间里骤然变化的,直到苏联解体前不久,他们还尚未坚决要求独立。

简单说,尽管当时苏联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但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共和国都是在进退两可间,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在一定意义上,民族独立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政治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什么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中央权威的衰亡和中央政权的瘫痪。

不管是苏联模式、政治背叛、经济衰败、民族矛盾的哪些因素发生作用,在中央政权有效的情况下,苏联都不会解体。而不管是上述哪种因素,它们都不必然导致中央政权瘫痪。换句话说,只要不使这些因素危及权力中央,联盟就不会瓦解。是中央政权瘫痪致使民族独立如脱缰野马,国家对局势失去控制能力,最终使联盟分崩离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苏联解体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这是指苏联不是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只有解体一途。它仍存在选择,仍有保持下去的可能。这就如同站在十字路口面前,可以有选择,但却会走向不同方向。

对中央政权造成致命打击的是权力斗争,而不是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问题,也不是经济衰退和民族矛盾。具体说,是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最沉重地打击了联盟中央。为了夺取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叶利钦不惜釜底抽薪,把戈尔巴乔夫所依赖的联盟中央架空。

在苏联解体中,俄罗斯扮演了冲锋陷阵的角色。作为主体民族,俄罗斯自我放逐,要求独立,它不是把那些想离开苏联的共和国拉回来,而是鼓励它们跑得更远,并视它们为经济负担,把它们弃如敝屣。主体民族要独立,这在世界历史上也少见,不能不说是苏联解体的一大奇观,也是苏联解体不同于一般国家分裂的重要特点

戈尔巴乔夫治国无方,在操作层面犯有一系列错误,这也是中央权力衰落的关键因素。在苏联,党是国家垂直权力体系的中枢。戈尔巴乔夫为避免党内官僚体系对改革的抵制,尝试绕开党的体系以行政体系代之,但党的体系失效后,却没有形成有效的垂直行政体系。中央权威荡然无存,地方群起分庭抗礼,最后尾大不掉。戈尔巴乔夫有许多拯救联盟的机会,即使是在联盟存在的最后半年,机会依然存在,但戈尔巴乔夫的软弱无能和优柔寡断使他不能做出决断。

有必要指出,许多分析把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改革失败混为一谈,在三个概念之中随意游走。这三者无疑有密切联系,但却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混淆和相互代替。改革失败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但不等于是联盟的末日。苏共垮台虽会使苏联在形式上消亡,但不等于统一国家的崩坍。如果继任的新政权足够强大,仍可能以新的形式保持国家统一。就如上文所说的,苏联自身就是在俄罗斯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

从以国家统一为价值取向的角度,苏联解体所给出的最大教训是:在民族板块型结构的国家,中央政权瘫痪之日,也即国家分裂之时。它的又一个重大教训是:苏联的民族独立思潮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制造”出来的。在改革之前的60多年,苏联加盟共和国基本没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诉求(波罗的海三国除外),但在改革的短短几年里,独立思潮却风起云涌,并难以置信地变为现实。这说明:基于民族身份的独立意识,不管它看上去已是多么淡化和沉寂,但它始终是一颗种子,一旦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它就会迅速复活,急剧膨胀。而一旦它喷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