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南宋建立之初为什么频繁换相_高宗

2020-02-16 15:00:31 历史故事 长坂坡论坛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南宋建立之初为什么频繁换相

南宋建立之初为什么频繁换相

默喜哥 炎黃春秋 电子版

靖康之难发生后,康王赵构称帝,史称南宋。从公元1127年即位至1138年秦桧二次拜相,高宗不停在换宰相,为什么这样频繁换相,是高宗用人不专,还是真的“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康王赵构

说明一下,宋朝仿唐朝设三省等制度,最高长官皆称宰相。只是宋朝加强了皇权,许多宰相有职无权,只有俸禄而已。这里所说的宰相,指在众宰相中,高宗授予权柄主持国家大事的宰相。

首先说说靖康之难,第一次伐宋,完颜宗翰率领的金国第一劲旅西路军到达太原,被守臣张孝纯和将军王禀抵住。完颜宗望率领的第一杂牌东路军南下后,刚从辽国投降过来的郭药师率部且裹挟一些宋兵投降。宗望听从郭药师建议,以“南朝未必有备”为由,留下部分兵马围住河北诸城,绕过真定大名等要塞,在相州附近渡过黄河,七万大军直接兵发汴京。

惊慌失措的徽宗让位给皇太子赵桓即钦宗,钦宗继位后重用李纲抗金,然险象环生,耸了,以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为人质和议。这时陕西兵到了,宗望拿着和约仓皇北走,随后部分陕西兵开到河北,围困河北的金兵也跑了。

金兵为什么独对陕西兵忌惮呢?

根据宋朝枢密院统计数据,太祖时军队总数三十七万八千,禁军十九万三千。仁宗时总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禁军八十二万六千。禁军数量增加原因,是因为和西夏作战,陕西兵召的多。忧世之士认为“西兵招刺太多,将骄士惰,徒耗国用,~~”意思是兵多花钱多,心疼了。神宗时军队总数降为一百一十六万二千,禁军六十六万三千,以后一直维持这个水平。

王安石将兵法,一将约为八千兵,最多一万,其中陕西四十二将,应该三十万。由于种种原因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差,限于篇幅不详细叙述,只是陕西兵常年和西夏作战,实战出来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北宋王朝能生存一百多年,就指着陕西兵呢,所以有“大宋王朝惟仗西兵”之说。

首鼠两端的钦宗见到陕西兵出色表现后悔和议了,他不断地从陕西调兵,以文臣许翰和李纲组织两次北伐。由于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十七万陕西兵消耗殆尽,金兵破太原后再次南下围住汴梁,各地勤王之师一触即溃,根本不顶用。

陕西兵补充了大量的乡兵保甲,战斗力大大下降,不敢再勤王了。许多忠义之士到处哭喊怒骂,张深等人无奈,经过艰难筹集凑齐了十万,号称二十万由文臣范致虚率领东下。名将李彦仙军事才能十分卓越,援救太原时,他就指出李纲用兵之法必败,结果被追捕只好亡命天涯。李彦先找到范致虚提出进军方略,范致虚没听,结果不出所料一战而溃,靖康之难发生。

公元1127年5月,康王赵构于应天府即位,是为高宗。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当时宋朝根本没有任何可与金国抗衡的军队,惟一可战的陕西兵严重受损,虽然受损后仍比其它军队不知强出多少倍,可暂时失去了和金兵交战的资本。且此时陕西诸将拥兵自重,高宗也没能力完全驾驭。

高宗即位后首要目标是什么?有人说北伐,只有历史盲才会这样想,是生存,没有与敌人抗衡的军队,要保命保国家。所以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保全国家,不管这个人办法是战是和是守,只要能保住,高宗都会坚定不移地用他。

高宗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为相主持大局,有人说二人在河北时对高宗有恩,不排除有这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二人在筹划对付金国。进士出身的汪伯彦,在靖康之难前就忧国忧民撰写了《河北边防十策》上呈钦宗,钦宗甚喜,命其为直龙图阁去相州。

对付金国靠什么?肯定是军队,黄潜善和汪伯彦招集民兵和草寇三十万,共分为五军。由汪伯彦自领中军,其他四军北上驻守在黄河各渡口,目标是保住黄河以南。不到一个月,五路大军溃散,黄潜善和汪伯彦连哭带喊,总算保留了二千多人。

国难当头肯当亡国奴的人不多,谁都想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可这样必须和强敌奋战,奋战就要死人。所以街头巷尾每个人都是伟大的爱国者,都仿佛是卫青霍去病。可真正战争来临,肯去牺牲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开始考虑自己妻儿老小和自己小命。所以国难当头要想成功对抗强敌就一定是枭雄有威信,这样军队才能稳定,可汪伯彥二人做不到,他们有雄心,可没用,没能力和威信。正规军都打不过金兵,凭什么让我们民兵和草寇去当炮灰,凭什么给你卖命?

李纲有威信,于是李纲二次主持大局,他以傅亮渡过黄河北上去经略河东即山西,以张所渡过黄河去经略河北。李纲方略能不能成功呢?可以说可能性为零。二次援救太原是久经沙场的陕西兵,而此次是新招募的或者地方兵。上次将领种师中、折彦质、姚古等都是宿将,而此次张所和傅亮能强过种师中等人吗?兵不如以前的兵,而且是远远不如,将不如以前的将,战略方法完全一样,请问胜利理由是什么?有如中国足球队踢不过巴西,结果抽出一个县级队去踢,能胜吗?

小说《说岳全传》中,岳飞深受李纲和宗泽两位大忠臣赏识。不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岳飞给高宗书信中说:“李纲、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仰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把李纲和黄潜善、汪伯彦放在同等水平。

在黄潜善和文臣张浚开导下,高宗终于明白了,他对李纲的评价是“朕以其人,心虽忠义,但志大才疏,用之必亡国”。在相位七十五天的李纲去职。

黄潜善和汪伯彦提出以宗泽为东京留守驻汴梁守黄河防线,以王渊领导韩世忠、张俊等将守淮河防线,即两河防线之策,行在迁到扬州。客观地说两河防线最靠谱,因为弱势一方依靠天险,胜利的机率是最大的,且万一黄河防线失守还有淮河防线。

金太宗吴乞买立即以完颜昌攻山东,西路军宗翰攻河南和陕西,东路军宗辅围剿太行山抗金义军。宗翰仅用五天便突破了黄河防线,西京洛阳、郑州、汝州、邓州等相继沦陷,宗泽仅守住了汴梁和滑州。金兵又西进破长安,只是后来被陕西将领曲端挡住,才没有拿下川陕。

山东沦陷后,公元1129年初宗翰率部南下,韩世忠部一触即溃,刘光世部不战而溃,淮河防线比黄河防线还惨。高宗逃到镇江,又逃到杭州,后宗泽病逝杜充接任,杜充逃到江南,高宗以杜充布置长江防线。罢黄潜善和汪伯彥,因为二人再也鼓捣不出办法了。

高宗以叶梦得为相,然叶梦得与当时在杭州的童贯胜捷军有死仇,胜捷军三千人大惧想兵变,高宗怕引起争端只得罢在位十四天的叶梦得,以朱胜非为相。

京师护卫的兵多是统制苗傅的,刘正彦是陕西名将刘法之子,为将后表现不俗,韩世忠没有办法对付的剧盗丁进,由刘正彦收服了。苗傅和刘正彦对王渊主为帅不满,便发动兵变杀王渊废掉高宗,立其子赵旉为帝。然一段时间后,朱胜非巧舌如簧,竟成了苗刘二人的主心骨,最后成功保住高宗平定叛乱。

对于朱胜非,太后对高宗说:“赖相此人,若汪、黄在位,事已狼籍矣。”然朱胜非却请求离职,高宗当然不情愿。可朱胜非认为他和苗刘二个人冒似亲密,知道的可以,不知道以为他是首鼠两端的人,天下人一定容不下他,以吕颐浩为相。

公元1129年末,宗弼顺利渡过了长江,在江南进行为期半年多的抓捕高宗行动。宗弼根本不理会宋兵,分出多路兵马,探听到高宗在那就往那追,即所谓“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所部尽皆溃散,也没有人前来救驾,实在躲不过,只得率赵鼎等大臣以及辛企宗等卫士数十人跑到海上。宗弼派阿里和蒲卢浑在海上搜寻多时,没有找到高宗,遂北还。

从海上回来吕颐浩罢相,原因还真不是此次军事失败,因为大家都明白谁当宰相都会失败。吕颐浩性暴烈,为相时间长了渐渐骄横,赵鼎弹劾之过,高宗说:“颐浩功臣,兼无误国大罪,与李纲、黄潜善不同,朕眷遇始终不替。”以范宗尹为相,其为相后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允许大将扩军。金兵侵扰东南,张俊、岳飞、韩世忠、王德、杨沂忠等名将都望风而逃。这些将军不忠吗?非也,胆小吗?非也,军事水平不行吗?非也。一个将军最多领兵一万,且是最多,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数。而对金主力作战,怎么也得需要几万或十几万吧,如果需要十万,总指挥是宦官或者文臣,且不说军事水平如何,这十万兵需要十几员将,良莠不齐,有战斗力强的有弱的,有打的有跑的,这仗怎么打?

公元1130年5月范宗尹认为“太祖受命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有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事力单寡束手而莫知所出此法之弊也。今日救弊之道当稍复藩镇之法亦不尽行之,天下且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为之少与之地,而专付以权择人久任以屏。”说得通俗一点,即允许大将扩军,但有个限额,不允许达到唐朝藩镇的程度。此议遭到了王室和群臣的集体反对,高宗显然也怕武将掌握兵权难以驾驭,但问题是不允许大将扩军,怎么应付眼前局面?于是实行,后来才形成了以张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为首的所谓中兴四将。

二是范宗尹举荐了秦桧,办完这两件大事后,被弹劾撤职了,以吕颐浩和秦桧为相。因为范宗尹大略上有头脑,可具体实务不行,比如黄天荡之役。当时有人想到了金兵用火攻的可能,提出调长江上游的水军东下。这样两路夹击,刮东风韩世忠部挺进,刮西风上游水军挺进,金兵除非想烧自己,否则没办法用火攻,而范宗尹没理会,最后韩世忠果然溃败。

吕颐浩刚被撤为什么又上任了呢?因为秦桧主和,然当时金国没有和的意思,在不断进攻。和敌人和议,必须军事强大,让敌人意识到交战下去一定要付出极大代价。如果敌人觉得轻易可以消灭你,即使答应任何条件敌人也不会同意,消灭后直接领导多好啊,何必用你答应条件呢。所以高宗一面以秦桧负责和议,一面以吕颐浩率军大举北伐。

当时钟师道小校桑仲投靠了京西制置使程千秋,率部南下湖北,拥兵十万。时程千秋襄阳守将徐彦与桑仲是故友,双方频有来往,千秋大怒,认为徐彥不忠于自己,斩之。桑仲怒而率兵攻入襄阳,千秋败走四川,桑仲据京西后,与八字军王彦接壤,双方开始交战。桑仲为了取得行在支持,在交战同时上书行在表示要北伐,吕颐浩大喜,立即写信调节桑仲和王彥二人矛盾,并集结东南军队以巨师古、崔增和赵延寿等为将出发。

桑仲分兵三路取金州即陕西安康,王彦兵约二万,然却亲自率领直攻桑仲精锐,大战六天将其击溃。桑仲命令大将霍明出兵,霍明有忠义之心,南宋镇抚使陈规派人前去陈说利害,霍明遂杀掉了桑仲。

吕颐浩傻眼了,这时部将叛乱,至于叛乱原由和黄潜善汪伯彦五军差不多。乱世之中,没有非常驾驭能力之人,没有几个人愿意为他而死,虽然大家都很爱国。吕颐浩指着桑仲,桑仲死了,则军队遇金兵九死一生,没几个人敢去了。

秦桧借机大肆排挤吕颐浩的人,吕颐浩怒极,遂把朱胜非召回朝用来对付秦桧。高宗下令免去秦桧宰相之位,罢为观文殿学士,并重点说明永不复用。

朱胜非的《秀水闲居录》记载秦桧被撤职原因,说秦桧借吕颐浩出战之时,“引倾险浮躁之士列于要近以为党助,谋出吕而专政其党,~~”而赵甡之的《中兴遗史》否定了这个理由,因为秦桧确实提拔了一些大臣,可这些大臣有胡安国、程瑀、江跻、张焘、魏良臣等,不能说全是贤士,但也没有一个“倾险浮躁”之人,可见这是朱胜非对异己污蔑。其中胡安国曾经上书弹劾朱胜非,说黄潜善和汪伯彦为相时,朱胜非保持缄默,这是江淮失守的原因之一,以及苗刘之乱时,朱胜非“贪生苟容辱”,朱胜非借此报复说其“倾险浮躁”。

由此许多人认为受吕颐浩和朱胜非排挤所以秦桧被踢出局,但高宗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任由二人摆布?关键问题是,秦桧上任让高宗失望了。

秦桧没当宰相时曾经对高宗说:“臣为相数日,可以使耸动天下。”《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说:“陛下如能用臣为宰相,臣必有耸动四方之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秦桧说:“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等到秦桧为相,高宗日等夜盼,奇谋横空出世,原来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按照秦桧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要打了,尊重客观事实。黄河以北归金国,中原一带归伪齐,其余地方是南宋。“咔嚓”一声,以现在为时间结点,全部各就各位,不再打仗了,全好好过自己的家家。

高宗说:“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又桧言臣为相数月可使耸动天下,今无闻。”那么秦桧二策有成功可能性吗?如果有,别说吕颐浩,就是天王老子排挤他高宗也不会同意。理由前面说过了,金国虽然在陕西吃了瘪,但他们眼里东南诸将就是菜板上鱼肉,想什么时候剁就什么时候剁,没必要和议。而且按照秦宰相方法,高宗是汴梁人,难道应该归刘豫管?

而此时吴玠在陕西取得了实质性胜利,大败并重创金兵,东南中兴四将军队也日益强大。如果重用秦桧,那么主战派心里没底,不知道皇帝想和议还是想交战。而撤了秦桧,主战派可以清楚高宗想交战,会更加积极,战场上胜利了,虽然北伐不一定成功,可会大大增加谈判桌上的筹码。

中兴四将形成之后骄横跋扈,如刘光世屯兵镇江时府库被烧了,刘光世怀疑是韩世忠干的。韩世忠大怒,派兵去袭击刘光世,只是被刘光世察觉到了才没有成功。刘光世和韩世忠分别到行在告状,高宗和吕颐浩只好两头劝,人家兵是自己召的,朝廷没有能力撤其职。而赵鼎极有威严作事公平公正,是宰相中岳飞惟一尊敬的人,韩世忠等人都畏惧他三分。于是撤吕颐浩,以赵鼎为相。

这时金兵在陕西五次惨败,岳飞力克强敌攻占湖北并继续北伐,被金国立的伪齐皇帝刘豫大惧,再次说服金国大举南下震慑南宋。由宗辅为统帅率精兵五万,刘豫以子刘麟率伪齐主力大军南下。

赵鼎主战,然提出能够在大事时统帅全局的,自己不行,只有从陕西回来的张浚可担此大任。韩世忠泪流满面鼓励将士,所部在扬州大仪镇附近沼泽地布下埋伏,大败金兵。张浚赶往镇江布置军事,此时金兵正准备商量下一部军事行动,噩耗传来,吴乞买病危。宗辅和宗弼回去,以保证他们侄子完颜亶顺利继位。

战后以赵鼎全权负责,其次便是张浚,只是高宗意思赵鼎管政务方面多一些,张浚管军事方面多一些。按照张浚总体方略,吴玠驻守陕西,王彥的八字军驻守在陕西四川交界,张俊部驻建康守长江防线,杨沂中部驻守杭州负责保卫高宗。

此时北伐是最佳时机,因为金国在陕西受到重创,金国内部争夺皇位,南宋叛军全部平定,中兴四将兵强马壮。宰相张浚以驻守在鄂州的岳飞和淮西的刘光世,以及淮东的韩世忠为主力,分兵三路北伐。然刘光世胆小不肯努力,只是攻克了寿春。

岳飞派牛皋出兵,牛皋一战活捉了伪齐将军薛亨,并且大军攻到蔡州,即如今河南汝南县。伪齐闻报急忙派兵增援,牛皋部退了回来。岳飞抓住良机,派大将王贵和董先等人转战西北卢氏县,伪齐大军到后顺利运回了军粮。

注意,岳飞不断胜利,是因为他用兵如神,可从来不敢与伪齐主力交战,因为岳家军六万,而伪齐四十万,力战根本不行。而北伐必须消灭敌人主力,只有消灭敌人主力部队才能取得实质性胜利,所以张浚决定派韩世忠攻山东,对伪齐三路同时攻击,让其首尾不能相顾。

韩世忠也不断进军,可兵少,在金兵和伪齐联合进攻下退回,遂请求调张俊悍将赵密部协助。张浚一纸调令到了张俊处,张俊断然拒绝,理由是,韩世忠凭什么要我的军队。张浚没有办法只好上奏,高宗下圣旨要求张俊必须听命,张俊更加愤怒拒不执行。赵鼎协调让杨沂中援助韩世忠,将赵密调过来护卫皇帝,这次风波得到了圆满解决。

刘豫派大军三十万入侵,号称和金兵联军五十万,赵鼎主张退守长江防线,张浚则主张迎头痛击,结果大胜。赵鼎错了,事后去职,由张浚全权负责南宋军政。

由于刘光世进取心不强,岳飞提出将刘光世部划拨给他,由他全权指挥。高宗和张浚坚决反对,认为武将扩兵后骄横跋扈,如果过于集中后果不堪设想,岳飞怒而撂挑子走了。高宗千方百计将岳飞请回,然后撤刘光世以吕祉统领,愤怒的刘家军杀死吕祉投降了伪齐,史称淮西兵变,导致北伐破产。

决定北伐后便发生了张俊拒绝调兵,岳飞撂挑子,淮西兵变三件大事。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严重,迫使北伐中止。这此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相同的,那便是朝廷威严不够,军队是人家自己扩的,朝廷无法控制,军队不怕不服从朝廷。皇帝指挥不了军队怎么北伐?高宗遂决定和议。

发生这么大的事,张浚难辞其咎所以去职。高宗征求张浚意见,张浚最赏识秦桧,因为秦桧才能突出,且在张邦昌称帝时保持气节。可张浚为相这段时间重用秦桧,两个人交往多了,张浚发现秦桧阿谀谗佞,所以说:“近与共事,始知其暗。”高宗遂用赵鼎。赵鼎为相后不到半年,被秦桧折服了,认为秦桧比自己强,主动让贤。

秦桧二次为相后交上了狗屎运,遇到了千载难逢良机,居然真的和议成了。成功原因是金国内耗,吴乞买子完颜宗磐和完颜昌想篡位,设计达成和议以取得南宋支持,归还黄河以南地区并所辖区军队,只有少部分如孔彦州和郦琼等未归还。

当时在汴梁的宗弼大怒,他回到金国和宗干、金熙宗密谋,成功地杀了完颜昌和宗磐,然后撕毁和议南下,刚刚归还南宋的伪齐以及陕西叛军立即判迎金兵。

然金兵西线被吴璘击败,东线被刘锜、韩世忠击败,中线被岳飞击败。高宗极为兴奋,立即指挥吴璘从陕西出兵,岳飞直攻汴梁,张俊率本部人马,并指挥杨沂中、刘锜部北进,韩世忠部攻山东。

宗弼集结各路败军,分三路,由撒离喝部对峙吴璘,金兵五万,加上陕西叛军近十万。中路由宗旨亲自驻守在汴梁,金兵也五万,加上原伪齐军队近十五万阻击岳飞。东路由韩常等诸帅率领十万金兵去淮西阻击张俊,以山东地方兵对峙韩世忠。

岳飞部挺进最快,六万岳家军很快到达了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

然淮西连下好几天暴雨,平地水深三尺,将士们苦不堪言,张俊心疼弟兄,这个败类没向高宗请示私自撤军走了。韩常部在淮西,在朱仙镇东南,其部又多是骑兵,没有张俊牵制,如果韩常迅速西进,那么不到二百余里不到二天就可以切断岳飞后路。岳家军前有城池坚固的汴梁,后路没了,六万兵马处在二十五万敌人的前后围攻之中,没有粮草没有外援没有城池,这仗怎么打?高宗大惊,他一面严厉督促张俊立即回攻,一面向岳飞通报了淮西的局势。

岳家军将士担心孤军深入被切断后路,一直要求撤军,岳飞不同意。如今岳飞得知这一情况遂下令撤兵,其本意是徐徐撤军,撤到安全地点再观察一下淮西情况。而命令一下,岳家军将士立即丢盔弃甲仓皇逃窜。岳飞也没料到这样,《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在郾城众请回军,飞亦以不可留,乃传令回军。而军士应时皆南响旗靡辙乱不整,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事后高宗给岳飞诏书提到此役“诚为之可惜”。至于所谓的十二道金牌,只是岳飞孙子岳珂的《金陀稡编》记录的。

韩常部和被高宗勒令回攻的张俊各部相遇,杨沂中、王德、刘锜奋勇大战,金兵大败而走,这就是柘皋大捷。大捷后高宗北伐信心又一次燃起,他命令韩世忠和岳飞立即率兵赶往淮西,配合张俊围歼韩常部。韩常部十万余人,是金兵主力一半,如果将其歼灭,那么无论北伐还是和议,南宋都会占尽主动权。

然枢密院一连下了十三道命令,岳飞就是不肯出兵,高宗遂给岳飞写了一道亲笔信,恳求岳飞出兵,信中说“国家兴亡,在卿此举”。岳飞勉强出兵,然走了好几天才走三十里,杨沂中和王德率兵到了濠州被金兵击败,至此双方战事告一段落。

诸将各自为战相互不支援,张俊可以不向皇帝汇报直接退兵,岳飞因和张俊有仇可以拒绝皇帝命令不出兵,试问如何北伐?高宗彻底死心了,且金国也不想打了,高宗决定不撤秦桧和议,同时解除诸将兵权。自此秦桧为相十九年,直到死再也没有更换。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陕西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