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随心看

历史趣闻杂谈 揭秘红楼梦 中国历史 抗战历史 经典故事 历史战争 英文历史 历史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南明:开局一副好牌,怎么就却生生打成一副烂牌了呢 _桂王

2020-02-20 15:01:00 历史故事 摄诗文史版 °c 繁体
A +  A -

原标题:南明:开局一副好牌,怎么就却生生打成一副烂牌了呢

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唐宋元明清”这五代,即便可能不熟悉,但知道个大概应该也是有的。那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南明”这个朝代感到陌生?南明不会是五代十国的那个时候的吧?什么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的,反正那段历史也乱,多一个南明也不奇怪。可是错了,五代十国那时候没有南明,南明是在明朝崇祯皇帝死了之后才诞生的。

小时候看《鹿鼎记》的时候有一段很犯迷糊,就是陈近南的天地会支持的是唐王,而沐王府,韦小宝的老婆之一方怡和老婆之一(好羡慕这个之一啊)的沐剑屏支持的是桂王。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俩拔人还看彼此不顺眼。为了方便大家回忆,我引用下原文:

高彦超道:“沐王府是桂王手下,咱们天地会是当年唐王天子手下。徐大哥定是跟他们争名份,以致言语失和。”韦小宝还是不懂,问道:“什么桂王手下,唐王手下?”高彦超道:“那桂王不是真命天子,咱们唐王才是真命天子。”玄贞道人明白韦小宝的底细,知他肚中的料子有限,插口道:“韦香主,当年李闯攻入北京,逼死了崇祯天子。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占我花花江山。各地的忠臣义士,纷纷推戴太祖皇帝的子孙为王。先是福王在南京做天子。后来福王给鞑子害了,咱们唐王在福建做天子,那是国姓爷郑家一伙人拥戴的,自然是真命天子。哪知道另一批人在广西、云南推戴桂王做天子,又有一批人在浙江推戴鲁王做天子,那都是假的真命天子。”

韦小宝点头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既有唐王做了天子,桂王、鲁王就不能做天子了。”高彦超道:“是啊,韦香主说得对极!”

玄贞道人道:“可是广西、浙江那些人为了贪图富贵,争着说道,他们拥立的才是真命天子,大家自伙里争得很厉害。”叹了口气,续道:“后来唐王、鲁王、桂王,先后都遭了难。这些年来,江湖上的豪杰不忘明室,分别找了三王的后人,奉以为主,干反清复明的大业。桂王的手下拥戴桂王的子孙,鲁王的手下拥戴鲁王的子孙,那是桂派和鲁派,他们又称咱们天地会为唐派。唐、桂、鲁三派,都是反清复明的。不过只有咱们天地会才是正统,桂派、鲁派却是篡位。”韦小宝点头道:“我明白了。沐王府那些人是桂派,是不是?”玄贞道人道:“正是。这三派人十几年来相争不休。”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韦小宝一样,一脸懵逼的在心里问:这唐王、桂王是什么鬼?为什么他们说得每一个字我都懂,但等他们说完了,我就头晕了呢。

其实我也一样,读《鹿鼎记》的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只知道“唐宋元明清”,崇祯帝死了之后,就应该是清朝了,怎么还蹦跶出来唐王、桂王,还打来打去的。真的是不明觉厉啊。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那么今天我就来说说南明。

要说到南明,我们就应该先说说崇祯帝了。崇祯帝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了,你看中国历史上,很多末代的帝皇后世总不给予什么好评,也就是口碑不咋滴,甚至很糟糕,比如什么周幽王、秦二世、隋炀帝,什么蜀汉刘禅、后蜀的孟昶、南汉的刘䶮。但是崇祯留给后世的印象,不仅不坏,还相当的不错咧。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大明皇朝还是由他手里断送的。

我们从崇祯的最后一夜说起,那是1644年在4月24日的晚上,崇祯摆了一桌家宴,妻儿老小都在。在当时那个环境中,我不知道他们这一家子吃得怎么样,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可能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悲凉吧,甚至会有些不好的预感。总之史料里没有,我也不好胡乱说。总之结果就是等大家酒足饭饱后,崇祯掏出一把宝剑,说事已至此,我们都去死了吧。一旁的周皇后对崇祯说了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老公啊,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咋就忘了南京我们还有一个家呢,我们应该早早的南迁去了,事也不至于如此。”说完,周皇后就回宫自缢了。

崇祯呢?一看周皇后走了,两女儿还在,总不能等着城破让女儿被贼人玷污吧,于是一刀,呃,应该是一剑一个,另一剑砍断另外一个女儿的手臂。这就是《鹿鼎记》所说的独臂神尼的原形——长平公主。至于崇祯人三个儿子,易了容被太监送出城。之后三人行踪成迷,这就是造成南明时期的各种力量争权夺势的要根源。

我们言归正传说南明,要知道南明一开始拿了一手好牌啊,可以说是好到不可以想像。周皇后说的南京有另一个家,熟悉明朝的人应该知道,明朝那是一个体系,两套班子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就留下了一整套完整的行政系统。如果北京这边宕机了,南京那边立刻就可以上线,一点都不用耽搁。你看看崇祯刚死,两个月后,小福王朱由崧就由马士英拱着到南京报道了。然后国家政权就很快的运作起来了啊。

我们再看看财政上面的情况,那也是好得不得了啊。历年来,但凡是北方动乱,能逃的基本上都会选择南方(当然也有选择川蜀的)。比如西晋时期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不是也带着杨玉环向西跑了嘛。再近一点北宋赵构不也跑了,还建立的南宋。这一次次的“跑路”,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技术等等。

举个安史之乱例子来说吧,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因为地广人稀,所以那时代的农作很粗放,想要种地了,先放把火,把田里的杂草树木啥的烧掉,再放水进来把烧剩的草木灰啥的沤一阵子,地里有了基本的肥力,然后开始种。甚至在江南还用的是轮耕制,就是土地种一年,要休耕一年甚至两年以便恢复地力。

后来大量人员南迁就变成了地狭人稠,这些地区的农作不得不变得精耕细作,水稻插秧技术开始获得应用,甚至到了再晚一些的宋朝,发展出稻麦轮作制,一年两熟。晚唐时期,大诗人韩愈不是说过:“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嘛。更不要提那个富得流油,被共认为当时世界首富的南宋了。

相比之下北方就不那么乐观了。北方连年的战争,农民的起义,经济早就不堪入目了,真是是讲一塌糊涂。单单是一个崇祯时期,北京城就被围了五次。这样一进一出的南北方的财政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那最后再看看军事实力,先看看南明这边。光一个左良玉就号称拥有百万雄兵,当然去除一点水份,七、八十万总有的,所以南明初期,保守估计军队超百万也是有的。而且也不缺骁勇善战的悍将,比如高杰。文官也有史可法之类的人。再看看满清的情况。满清入关时,满洲八旗不到十万,蒙古八旗不到五万,汉八旗勉强到五万人。总共不到二十万人。夸张点说,南明一人一吐一口口水,也能把清兵给淹死。

左良玉出师图卷

再说地理上也很有优势啊,可以说北到黄河,西到荆楚,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东到闽浙,南边的广东、广西、云贵,这都是南明的地盘。而且还有长江天险杵在那啊,只要是喘息已定,站住脚跟,即便不谈什么收复北方失地,隔着长江,划江而治,再把王朝延续个百八十年的总是可以的吧。你看看东吴孙权称帝开始算,也有58年,东晋103年,南宋更是有152年。可是南明呢?18年,如果算上台湾那旮沓,也就39年。这是不是也太快了啊。这中间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那么好的一手牌,最后生生的被打烂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下,基本上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敌人太强,南明内部太乱,民族抵抗意识被弱化,出现吴三桂之类的带路党等等。这些说法基本不差。但如果要我做总结的话,最根本的就是:内斗。什么皇帝和士大夫斗、士大夫阶层斗、皇帝和皇帝斗。真的是堪称其乐融融,不亦说乎。

接下来让我说说几个故事吧。

先说皇帝和士大夫吧,这就要说到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朱由崧的父亲是朱常洵,就是后来被李自成杀了,和鹿一起炖了做成福禄宴的老福王。这朱由崧和崇祯是堂兄弟关系。为什么堂兄弟可以继承皇位?这就要先捋崇祯之前的继承者名单。崇祯三个儿子,一时半会找不到。然后应该是崇祯的弟弟,所谓“兄终弟及”嘛。崇祯也是这么继承天启的皇位。崇祯有这几个兄弟分别是光宗朱常洛第二子朱由(木学)(四岁殇)、第三子朱由楫(八岁殇)、第四子朱由模(五岁殇),以及两个弟弟第六子朱由栩和第七子朱由橏,不过很不幸,这两个小皇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就这么一看,只能在崇祯的堂兄弟里找了。

为了方便梳理关系,简单的做了一张图,作者懒,大家就凑合着看吧

崇祯的堂兄弟也不是只有小福王朱由崧一个,但是朱由崧离南京近啊,能很快的继位啊。所谓“国不可一日无主”嘛。继位快也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不然不是可以慢慢悠悠的找寻崇祯的三个儿子的下落了。

所以,很快朱由崧就被马士英给找到了,接到南京当皇帝了。你看到这里一切正常,如果这时候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南明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可是事情那有这么顺利,这时候另一拔人登场了,就是东林党人。对就是那个处处和魏忠贤作对的东林党人。

这故事就要回到四十多年前万历年间,东林党人和老福王朱常洵恩怨上去了。万历皇帝有俩儿子,一个是长子朱常洛,就是明光宗,天启和崇祯的爹。还有一个是小儿子朱常洵。这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却喜欢小儿子朱常洵,为啥?朱常洛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而朱常洵的母亲是郑贵妃,万历宠得紧。万历喜欢小的,不喜欢大的,就动起了“废长立幼”的心思。可是东林党不干了。东林党都是些什么人啊,儒家士大夫好不好,你要搞什么“废长立幼”,合不合规矩,符不符祖制?于是费了老大的劲,可谓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把朱常洵从继承者的位子上给拉了下来,把朱常洛给扶正了。这回东林党和福王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所以现在小福王继位,这东林党人怎么肯答应?你想啊,一来东林党人为了把福王这拉下水,死了好许些人,到头来这血不就是白流了?二来东林党人和魏忠贤斗来斗去的为的是啥?主题就是这个啊。现在好了,小福王上台,会不会替阉党反案啊,去迫害下东林党人啊。所以东林党是绝对接受不了小福王继位的。于是就在后面搞事情,一会说什么太子找到啦,一会又说现在上台的小福王不是真的小福王,再不就是造谣说小福王这不好哪不好的,什么贪、淫、酗酒、不孝、虐下、干预有司等等。总之能抹多黑就抹多黑,反正吹牛也不用上税。

你看这帮文人,不想着拥护皇帝,不为国家整体利益着想,整天搞些有的没的小动作,这像个什么话,哪里还有点儒家的风范。也难怪崇祯临死前说“文臣皆可杀”。

好了,我们接着讲第二个故事,也和东林党有关。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阮大铖。一个著名的奸臣。阮大铖一开始你也不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也不能说一个好人,应该说是一个能人,有点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式的存在。几乎通杀当时的一切艺术知识门类,像什么诗啊、词啊、园艺艺术戏曲等等,无一不晓,又能无一不精。而且阮大铖16岁中举,29岁就成了进士,这才能是扛扛的。

故事就要从天启四年讲起,先简单交待下历史背景。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魏忠贤,这天启四年的时候魏忠贤还是个普通的小太监。在朝得势的是东林党,当时东林党的老大是左光斗,历史上给我们的印象很伟岸,是一个大英雄、大忠臣、大君子。

这一天御史台突然出了一个缺,叫吏科都给事中。这里我解释下,所谓吏部相当于今天的国家人事部或者是中央组织部。而御史台呢,有点像是现在的监察部和中纪委。吏科都给事中呢就是专门监察吏部的人有没有做错什么事啊,有没有给自己搞点小金库啥的,算是一个很有权的职位,现在就这么空缺下来了。

这说来也巧,排在递补人员第一位的正好丁忧,就是家里父母死了,儿子回去奔丧三年。那第二位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阮大铖了。你说好巧不巧的阮大铖和左光斗居然还是同乡。老乡的关系在哪个时代都不一般,于是左光斗就写了份信给阮大铖,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哎呀,这里有个缺,你赶紧来北京吧,速度得快。

阮大铖是一接到信就往北京赶啊,我们是可以体会阮大铖当时的心情,那叫一个爽,盼星星盼月亮的可总算是盼到了。可是等阮大铖到了北京,这事可就不是这个事了。这时候左光斗跟阮大铖说:哎呀,你看,那个丁忧的人,家里父母的死讯是来了,可是地方还没报上来,这件事官方的流程还没走,他还是有资格上任的,所以你还要再等等。要不还有个方案,你看这个工科都给事中也缺着,要不你往那走走?反正都是六部嘛。这边一有确信,我就把你给调过来。你看怎么样?

这事就怪了,不是说好的吏科都给事中,怎么就变成了工科都给事中呢?这就要说到阮大铖在赶往北京的路上,东林党几个大佬一合计,觉得阮大铖不合适这个职位,所以决定不给他了。可是谁知道,阮大铖早就知道这些猫腻了,当场也不争辩什么,就简简单单说了一个字“可”,意思就是行吧,你说啥就是啥吧。

这左光斗就把工科都给事中给报上去了,然后左等右等就是批不下来。这时间等得一长啊,各种议论就出现了,阮大铖就应该递补吏科都给事中的舆论就起来了,压力一下子压了过来。

这时候不用说啊,在朝廷中混的多敏感啊,左光斗一看就知道坏事了,没办法,只好又替阮大铖上报一次,这一次报的是吏科都给事中,没想到早上报过去,晚上就批了下来。这一下东林党都知道什么事了。一定有另一种力量在背后搞鬼啊,能有这么大的力量除了魏忠贤的阉党,还能有谁?可是明白归明白,大家也都知道阮大铖投靠了魏忠贤,可是没有证据啊。直到魏忠贤倒台,都没找到片纸只字证明阮大铖跟魏忠贤混过。

话说这阮大铖拿到了吏科都给事中后做得第一件事是啥?嘿嘿,估计你猜不到。他辞职不干了。回到安徽老家,该干嘛干嘛,小诗吟吟,小戏听听,日子过得有滋有润。然后就要到了崇祯时期了。崇祯刚上位的时候,阮大铖替北京的一个朋友写了俩份奏折,这俩份都是揣摩皇帝心思的,一份是扶持东林党,打击魏忠贤。另一份就是揣测皇帝会推翻熹宗(天启)那七年的事,叫七年合算之书,其中就包括东林党。阮大铖还特意关照这朋友,让他审时度势,选择一份上奏上去。谁知这朋友也是猪队友,他把第二份给了皇帝,而且还把阮大铖给卖了,这一个可算是把东林党给得罪的死死的了。

你阮大铖要整我们东林党是不?行,让你看看我们东林党有没有那么好整。看看谁先死。

于是这阮大铖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先是被写进阉党逆案的名单里。导致阮大铖被开除回家,永不续用。连功名也一并革除。那一年阮大铖41岁,正值壮年啊。

不过这阮大铖回家后到也没什么,本来嘛,也没做过什么官。反正在家里也是清闲自在,写个曲本,听个戏,顺便还组织了一个文社,叫“中江社”,有事没事的找人来写写文章写写诗,还热热闹闹的。

这下东林党人就看不下去了,你个阉党,怎么可以这么逍遥自在呢?于是有一个叫“复社”的组织出来了,这复社多为年青人文人,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同气连枝。复社的人跑到阮大铖的老家安庆,到处坏阮大铖的名声,结果就没人陪阮大铖玩了。

复社

后来阮大铖跑到南京定居,日子还是过得还是红红火火,复社的人又来了,在1638年复社的学生们就搞了一件事,贴大字报,就是指名道姓的骂阮大铖。当时叫作留都防乱街贴。逼得阮大铖不敢住南京了,跑到郊外一个山上躲起来了。

1643年,南京夫子庙搞祭孔大典,这阮大铖居然也去了,谁让他好热闹嘛。不巧被复社的人认出来了,结果就是一统打啊。阮大铖一个快60的老人了,还被当街羞辱,换作是你,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再此期间,阮大铖是没有做过修复和复社关系的事,可是别人不爱搭理他,年青,热血,没辙嘛。

和复社的关系不好修复,但不是没有其他的渠道啊,这个突破口又要回到东林党身上了。那么接下来出场的又是一个奸臣周延儒。周延儒是东林党人,一开始挺得崇祯赏识的,做了首辅大学士,可是后来落职回家了,他老家就在江苏。这阮大铖一看是个机会,就跟他谈,帮他运作一万两银子,官复原职。周延儒复官后和东林党人商量,帮阮大铖这平反翻案是不可能。但是周延儒拿了阮大铖的银子,而且这事还做得很利索,很漂亮,总不能念完经打和尚,多少得办点事吧。于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延儒跟阮大铖商量说,要不你推荐一个人,跟你关系好的人,我把他运动成为督抚,然后再让这个人举荐你,你看怎么样?

这阮大铖也没更好的办法,于是就推荐了个人。你们猜猜这个是谁?对另一个奸臣马士英,就是后来推朱由崧当皇帝的那位。话说朱由崧这个人不怎么识字,也没什么文化,却特别信任马士英,于是阮大铖就这么又一次入朝为官了。

这阮大铖入了朝,那还得了,他的手腕有多厉害,有多高明!当初阉党案死子多少人,他都活得好好的。没过多久马士英就察觉出阮大铖的厉害了。

话说突然有一天皇帝下旨,把阮大铖直接提拔到兵部侍郎。这在官场上再进一步就是兵部尚书了,可以说是南朝权力最大的官了。这马士英就傻了。马士英可是首辅啊,这事他居然都不知道,居然还是说了不算,这阮大铖是有多大的能量啊。

我们再说一件事,吏部尚书空缺,马士英作为首辅想提拔张国维,可是最后上任的是张杰,这可是阮大铖的人啊。至此,马士英看阮大铖的眼神可就不一样了。

举这两件事就是为了说明阮大铖当时的权利有多大。后来阮大铖还当了兵部尚书,那么大的权力,又是兵部尚书,多少总该做点什么征兵筹粮,北伐中原的事吧,这样才对得起这个职位不是。可是阮大铖偏不,嘿,就是这么任性,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能把他怎么滴。那时候的阮大铖只关心两件事,一件事就是贪污,另一件事大家都应该猜到了,就是搞死东林党。你东林党不是搞一个阉党逆案嘛。这个案翻不了,就想别的法子呗。于是阮大铖就搞出一个顺案,就是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很多文官投降了,叫归顺,所以这个案子叫顺案。

总之阮大铖把朝廷弄得是人心慌慌的,乌烟瘴气。在南京城被攻陷后,投降了清朝,不过那时候阮大铖的脑子似乎也有点问题,最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

那我们最后说一说皇帝斗皇帝的故事。先说福建的唐王政权和浙江的鲁王政权。

这唐王朱聿键称帝的时候当时浙江人不知道啊,于是台州又搞出来一个鲁王朱以海。所以唐王称帝在前,鲁王监国在后。两个政权同时出现,谁也不服谁啊,所以唐王和鲁王就把抗清的事往旁边放放,自各儿先干了一架,拼出一个中心再说。

唐王朱聿键

当然他们不是没有做过和好的尝试,比如唐王派人到鲁王这里说,你看,我们大敌当前,要不我们先不打,我呢先当皇帝,你先臣服我,你封的官,我这里一样认可。等我死后,这皇帝的位置就传给你,你看好不好。

可是这鲁王还没答应,身边的大臣就先不干了,这好不容易捧出来一个皇帝这叫什么?这叫拥立之功。远得不去说,就看看眼门前的马士英就知道了。再说了这要是万一抗清成功了,那可是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名垂青史的。现在要是臣服了唐王,那这功劳算谁的?是唐王这边还是我们鲁王这边?估摸着功劳会算在唐王这一边,那到时候史书上会不会提到自己的名字还说不准呢。

所以这帮人一合计,认为绝对不能承认唐王的重要性。于是可不就打起来了。

好了,三个故事讲完了。站在我们后世去看南明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去说“南明亡于内乱”。这个便于简单的理解和解释这段历史嘛,但各位看完我说的三个故事后,会不会有更多的想法呢?至少我有,与其说南明亡于内乱,倒不如说南明亡于人性的丑陋。不是吗?东林党害怕朱由崧继位后去迫害他们而处处和朱由崧不对付,尽使些鸡鸣狗盗的伎俩。阮大铖为了满足自己报复后的快感不顾民族大义。唐王、鲁王甚至是后面的什么桂王、靖江王等等,都是着力于眼前的权力,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利益而打得不可开交。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人性中,最自私、最渺小、最肮脏、最丑陋的一面吗?如果世上真的有神灵,当他站在云端俯身看着南明时的芸芸众生时,他一定会发出一声唏嘘:看看,这就是人呐。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选择打赏方式
微信赞助

打赏

支付宝赞助

打赏

标签:崇祯

精选评论

猜你喜欢